古代寄一封信,对方要多久才收到?

16回答·648阅读

具体要看路程和送信人的可靠度。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现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种。

如:狼烟,飞哥传书,驿站 信人……

在古代,一般送信的时间长短就看你选方式了,当然有官家和民间之分,管家,通过飞鸽,驿站 传信,主要看距离远近,才能决定天数。民间,通过信人传送,这要看信人的可靠度和距离远近。个人观点

史海泛起舟

2020年02月28日

现代的通讯技术很发达,想要发消息告诉别人什么事情,也只不过是几秒钟的事情,但是古代往往也比不上现代的科技。在古代,就算是寄一封信,也不知道那人何时才能收到,就好比诗人王湾《次北固山下》里所写的“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古代寄信,不得不提到的是信鸽,也称为“通信鸽”,是生活中普遍见到的鸽子中衍生、发展和培育出来的一个种群。信鸽经过普通鸽子的驯化,提取其优越性能的一面加以利用和培育,人们利用信鸽是因为鸽子有天生的归巢本能,古代的人们培育、发展、利用它来传递紧要信息,将信件系在鸽子的脚上然后传递给要传递的人。飞鸽传书就是这样来的。但是信送到的时间长短,还是得根据天气的变化而变化的,同样的距离,如果天气好,都是晴天,信鸽就会提前完成任务,反之,遇上大暴雨,信鸽也会中途休息再看天气出发,时间就会延长一些。

在古代,也专门有送信的人,想要寄信的人可以专门找到他们,然后把信交给他们,说明应该寄到的地点和接收的人物,但同时,这也是个需要钱的活,想要信安全送到,酬劳当然会给多一些,但是有时候,寄信也得看送信的那个人是否可靠,能否把信送到也是一回事。

现在都5g时代了,也很少有人会专门写信去寄了,想要发什么邮件,直接是几秒钟的事情,别人就可以收到了。

文:尼古拉咕噜

图:来源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作者删除 本文原创首发,请勿转载,了解更多有趣历史,喜欢我请关注 尼古拉咕噜

种花知兴衰

2020年02月20日

中古的历史悠久,而且每朝每代都有自己不同的方式送信,一直到现在,所以送信的方式也有很多种。最初的送信方式是通过烽火来传递信息。

古代每一个地方都会有一个驿站,它是专门接受来信和发往下一站的机构,也就和现在的快递公司差不多。

当然,上面那些都是兵家的传信方式,在民间该怎么办呢?

在古代的民间,一般送信的时间长短就看你选的人可不可靠了,选对了人,就能顺理的送到,选错了人,那可能收信人一辈子都收不到信了。


笨脑视点

2020年02月19日

几天能收到?不好说!因为与寄送地点即距离远近有关,也与寄送方式有关,是快马加鞭,还是人力跑步,抑或鸽子传书?

滇西创业圈

2020年02月19日

感谢邀请,古代寄信我们先看一下寄信的方式

古代的通信极不方便,寄出一封信往往要很长时间对方才能收到,王湾《次北固山下》中的诗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就表达了这样的苦恼和无奈。

那么古代是如何寄信的呢?

一、很多人都会首先想到“飞鸽传书”

在很多影视剧中,很多角色把需要传递的信息写在一张小纸条上,塞进一个很小的盛放工具里面盖好,绑在一只鸽子的腿上,再将鸽子放飞,鸽子自己就会飞到目的地。

但也经常会出现这样一个镜头,那就是鸽子放飞之后,闪现出另一个身影,把鸽子拦截下来,阻止消息的传递。

那么飞鸽传书,真的靠谱吗?飞鸽传书,可不是任何人都用了的。首先鸽子需要特种训练,人们之所以会选择鸽子,是因为鸟类原本就会认识自己回家的路,就像倦鸟归巢一样。

它们具备先天优势,但要想要成为一只传递消息的信鸽,还在于训练,因为鸽子一般单程往家飞飞,别的地方想要寄信就不行了,受限制很大,成功率很低。

再者,古代的鸽子可不便宜哦,拿来做为书信往来本身就是一件很奢侈的事,普通大众谁会有闲心专门去养鸽子,成本太高。

二、驿站

飞鸽传书不行,那还有驿站呢,古代驿站还是非常发达的。

在我国古代,把骑马送信称为邮驿。据甲骨文记载,商朝时就已经有了邮驿,周朝时进一步得到了完善。

那时的邮驿,在送信的大道上,每隔34里设有一个驿站,驿站中备有马匹,在送信过程中可以在站里换马换人,使官府的公文、信件能够一站接一站,不停地传递下去。

我国邮驿制度经历了春秋、汉、唐、宋、元的各个朝代的发展,一直到清朝中叶才逐渐衰落,被现代邮政取代。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建立组织传递信息的国家之一,邮驿历史虽长达3000多年,但留存的遗址、文物并不多。

注意了!!!驿站是中国古代供传递官府文书和军事情报的人或来往官员途中食宿、换马的场所,是专门给皇家和官府服务的,古代平民是不能用的。

宋代之前官方送的只能是公文,后来就允许送一些官员的私信,不过只能一封。

熟人捎带

古代,民间送信,有钱人是有家奴,靠他们骑马送去。

普通百姓没钱人只能靠熟人顺路带去,古代最常见的熟人带信就是进京赶考的书生。

这个方法非常不方便,也没有时效性,毕竟古代人移动速度真的很慢,所以家书是很珍贵的。


三、官员捎带

在古代,如果能够有个做官的朋友,那就非常好了。因为官员经常会有出差的机会,带一封信,举手之劳。

但是帮人带信,如果多了的话也是一件头痛的事,就好比你出国旅游,总有人叫你带免税商品,多了也很麻烦,万一忘了或是没放心上,那就没办法了。

托商人寄信

古代除了官员出差,还经常各地走动,就是商人。

商人自然是无利不起早,如果需要他们帮忙寄信,是需要收费的,一般是几十文钱,折合下来相当于现在的百来块钱。

别觉得贵,其实在古代这个价格也算是良心价。


四、邮筒

有了传递消息的联系人,还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那就是信件。

古代送信那么慢,等信寄到收信人手上,怕是都已经磨损掉了,字迹或许都看不清楚。

这时候就需要一个非常重要的东西,那就是“邮筒”。

古人“邮筒”,自然不是我们现代意义上的那种路边大邮筒,那是一个非常小的邮筒,古人会把信放在邮筒里面。

“邮筒”一般来说都是竹子做的,取材方便,经济实惠,当然也有铜制、玉制、皮革。

只不过民间很少会选择这些材质,毕竟还是要讲求实惠。邮筒也是有大有小,根据需求选择。

现在的我们,如果收到远方亲人发的一声问候,也许内心没多大波动。


但是古人如果收到几百公里亲人朋友的一封书信,那心情简直无法表达。

如果碰到战乱年代,像是杜甫那样,一封家书真的是重于万金。

古人沟通那份心全在小小的书信里面,饱含的深情我们现代人是不能懂的。

如果我们回到古代,怕是会患上焦虑症。

所以,寄信的时间完全取决于方式和距离,有时几个月,遇到战乱则可能遥遥无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