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现实主义从1924年开始——1969年终,经历了40多年,是现代主义众多艺术流派集大成的一个时期。
超现实主义的意义:
超现实主义创造出一种革命性的精神,全面打破当时艺术上所熟知的一切习俗,并援引弗洛伊德的观念,为艺术打开一个潜意识里的幻想形象的新世界。
20世纪30年代,超现实主义艺术主张横扫欧洲艺术界,在画坛促成了超现实主义画派,成就了达利、契里科、恩斯特等杰出艺术家和艺术作品。
在超现实主义诞生的历史背景:
在超现实主义诞生的那段时期,著名的心理学家、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弗洛伊德的著作《梦的解析》广泛流行,学者、文学家、艺术家、音乐家都非常喜欢探究梦境。梦境不受现实的束缚,因此本我能够在其中淋漓尽致地发挥,而超现实主义就是要挖掘这些在现实中被压抑、在梦境中又成为可能的东西,追求精神的绝对释放和自由。
↑ 马格利特 - 《吻》
超现实主义的精神根源诞生时,是一种脱胎于达达主义的哲学思想。
达达主义追求的是反艺术、反秩序、反逻辑,从主观艺术中跳脱出来,在无意识的状态下创作,而超现实主义是在此之上的一种深化。
超现实主义是在达达主义无意识的基础之上,从现实世界的桎梏、规则、经验和逻辑中彻底解放出来,是人的纯粹意识的展现,是超越于现实本身的一种存在。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
超现实主义的创始人是诗人安德烈·布勒东,他在1924年发表了《超现实主义宣言》,核心是论述由潜意识自然而然流淌出来的自动主义,进而从传统的观念和艺术中解放出来。
↑ 马格利特 - 《知其不可而为之》
超现实主义框架下最早诞生的创作形式是自动主义写作和自动主义绘画。
自动主义写作追求在一种无意识的状态下,写下自由流淌的字句,并不具备逻辑性,犹如梦话一般,不表达具体含义。
超现实主义绘画作品反而都是非常写实的,代表艺术家们的创作技法也都非常古典,但其中的场景常常充满矛盾,没有任何的实际意义。
↑ 达利 -《内战的预兆》
超现实主义打破了形的界限,在现实中无法重现画中情景,是一种想象力的极致释放。代表作如雷尼·马格利特的《知其不可而为之》、萨尔瓦多·达利的《内战的预兆》等,被扭曲的人物、拉长的身体,都是现实无法做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