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预警机在面对隐身战机时的生存能力,预警机是否会被淘汰?

  • 如何看待预警机在面对隐身战机时的生存能力,预警机是否会被淘汰?-图1
30回答·2.4万阅读
萨沙

2020年03月30日·知名历史领域创作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是一个大问题,但无论隐身战机如何厉害,预警机不可能被淘汰。

谁都知道,地球曲度限制,地面雷达的探索距离是有限的,不会超过40公里。

即便设置在高山上的雷达,探测距离仍然提高不了多少。

大家注意,马岛海战中,阿根廷超级军旗为什么可以用飞鱼导弹击沉英军主力军舰?

在于英国舰队没有有效的大型预警机,导致无法发现较远距离的超低空目标。

阿根廷超级军旗战机采用掠海飞行的方法,躲避英国舰队舰载雷达的监视,到40公里左右发射飞鱼导弹。

飞鱼到岸同样掠海飞行,英国舰队等到发现导弹时已经无法应对了,因为距离太近了。

当时如果英国舰队拥有大型预警机,超级军旗早就被击落了,根本没有机会发射飞鱼导弹。

所以,空中预警机是必须要存在的,它将防空预警网的半径扩大了10倍以上。

以美军的E-2空中预警机来说,E-2标准操作空域是9,150米(3万英尺)高度值勤;APS-96在该高度能监控的侦测极限是370公里(200海里)、E-2C换装的APS-120增加到450公里(250海里),同时机上雷达与电侦系统整合,增加对目标的鉴别手段、到E-2C Group 2时代,APS-145侦测距离已达560公里,可同时追踪2千个以上的飞行目标,并指挥40批次的拦截机群任务。

可见,预警机是不可替代的。

尤其对于低空小型目标,即便时间上最先进的地面雷达,也无法同预警机相比。

然而,在隐形战机的时代,隐形战机会有限攻击预警机。

这并不是说,为此就要淘汰预警机了,而且要想方设法消除隐形战机的威胁。

这是一个体系对抗的问题,对付敌人的隐形战机有一整个体系,包括反隐形雷达网、己方隐形战机、反隐形战机导弹等等。

在消灭敌人隐形战机威胁的基础上,我方预警机执行巡逻任务。

但说来说去,预警机是无法淘汰的,因为它的地位目前无法取代。

真眼画师®

2020年03月29日

前几天回答了一篇关于隐身机猎杀预警机的问题,有人留言说:F22雷达的探测距离是250公里,预警机在500公里之外工作,所以F22探测不到预警机,谈不上击落。

正好咱们借这个问题一起聊聊。

隐身机发现预警机其实根本不需要用雷达去探测。

只要稍微了解一下雷达的工作机制就明白了:雷达先向外发射电磁波,电磁波飞出去,遇到物体的时候被反弹回来,然后雷达又接收到反弹回来的电磁波,根据反弹回来的电磁波,雷达的分析系统再判断,前面撞到的究竟是个什么东西......这就是主动雷达。至于被动雷达是另一个话题,有机会详谈,这里就不增加复杂程度了。

预警机的核心装备就是雷达,而且是主动雷达。也就是说它想工作,想探测目标,必须先向外发射电磁波。预警机顶着的是个大雷达,跟战斗机的雷达完全不在一个档次。预警机的雷达是个锅,战斗机的雷达只能算个勺,还是小勺。

预警机的雷达巨大,功率极强,相当于把地面的雷达站搬到了空中。正是因为它体积大、功率强,所以探测的距离才远。它可以把电磁波发射出很远很远。预警机可以探测到500公里距离上的战斗机,但这不是它电磁波的实际发射距离,电磁波的发射距离要比这远的多,要在后面再加个0。只不过电磁波越远越弱,超过一定的距离,就无法探测目标了。但是,虽然弱,这个电磁波还是存在。

想找到预警机非常的容易,只要隐身机上有电磁波的接收功能就行,这个难度和半导体收音机差不多。战斗机不需要自己的雷达开机,不需要自己向外发射电磁波,只需要接收外界的电磁波就能发现预警机。而预警机想工作它就得不停的向外发射电磁信号。只要它发射电磁信号就会立即被发现。

战斗机的雷达是一个比较尴尬的装备。首先它很重要,相当于战斗机的眼睛、耳朵、鼻子。我个人认为雷达比发动机重要。就像大脑比肌肉重要一样。但是雷达在绝大多数的时候战斗机并不用,要关闭,保持静默。因为雷达一开机,一向外发射电磁波,立即就被敌方探测到,自己也就暴露了。所以F117直接取消了雷达。现在没有强国空军之间的大战,如果有,恐怕会出现比较有趣的现象:先进的战机在雷达上花了很多钱,很先进,但要保持沉默关机。肯定会有战机在被击落的时候,压根就没用到这个高大上的装备。

战斗机绝大多数的时候不开雷达,预警机的雷达要一直开。所以预警机谈不上隐蔽,它一直处于暴露状态。千里之外就能发现它。预警机和地面指挥所是一样的,都是明摆着放在那里,大家谁都知道,就像五角大楼。

而且预警机不仅要用雷达探测目标,它还有各种通讯设备用来指挥其他飞机,联系地面,这些也全是电磁信号。虽然有保密,敌人不知道你说的是什么,但你在哪里、你在说话,这个还是能知道。

预警机体积非常大,再顶个大雷达,本身也是个大目标。雷达反射面积非常大。F22的250公里探测距离,以及其他战斗机的探测距离指的也都是:探测空中小型目标,譬如对方的战斗机。F22、F35、歼20可以发现250公里-300公里的苏27、F15,但如果是E2C预警机这样的大目标,探测的距离也会大幅度增加。

预警机体积本身巨大,再加上是一个极其强烈的电磁信号源,所以它不涉及到能不能被发现的问题。它会一直处于对手的视野之内。它就是一个空中坐标,不断的向外发射信息:我在这、我在这......

所以现在打击预警机最时髦的武器是:反辐射导弹。导弹顺着电磁信号一直追到发射源,也就是预警机。

预警机不能指望隐蔽起来,它还是和地面指挥所一样,要层层设防,重兵保护。只能是在预警机的周围部署好战斗机作为贴身护卫。在这隐身机的时代,想防住偷袭,恐怕非常不乐观。预警机就摆在明面,隐身机想偷袭,毕竟还是隐身机占主动。

有一点可以肯定,如果用非隐身的战机,如苏35、F15去护卫预警机,防备隐身的F22、F35、歼20,是绝对防不住的。现在远程空空导弹的射程已经超过200公里。打预警机这么明显的目标,完全可以把导弹做到射程300-400公里。就像传说中的霹雳15。预警机的500公里探测距离指的是非隐身战机,如果是隐身战机,探测距离会急剧的缩短。也就是说当预警机能探测到隐身机的时候,它已经进入到隐身机导弹的射程了。就算还有一段距离,隐身机来个2倍音速,突进100公里,也只需要5分钟。根本来不及防备。

预警机发现有导弹过来,它可以关闭雷达,关闭所以信号,但它自身体积也是个巨大目标,发动机有热量,这都藏不住,再加上笨拙的身体,很难摆脱导弹的攻击。隐身机发射导弹击落预警机,或者逼它关机,退出战场,那再面对非隐身的战斗机,就是一边倒的屠杀......

想有效的保护预警机,只能用自己的隐身机。预警机在中央坐镇,前方是非隐身战机巡逻,隐身机隐蔽在外围,再加上无人机,组成这样一个空中网络,这才能保证预警机的安全。

对手知道你有隐身机,也明知道你的隐身机就在预警机的周围,那他就不敢贸然的用自己的隐身机冲过来。

预警机能不能被淘汰,关键还得看自己家有没有隐身机。

说实话,没有隐身机,预警机就没必要装备了,甚至连整个空军要不要都不吃紧了。没有隐身机的空军只能打游击队。如果有了隐身机,再加上预警机,那还是一个比较不错的组合。毕竟预警机站的更高、看的更远。

最起码未来50年预警机还不会过时,隐身机需要预警机的支持。道理上面说了,隐身机不能开雷达,开雷达就暴露,就失去隐身的优势了。而雷达又是眼睛,打仗需要战机把眼睛张开,那就只能用预警机这双千里眼。隐身战斗机自身的雷达在紧急的时候才用,快开快关。

据说苏35的雷达也很强,也能用来当眼睛,可以长时间开机,反正它也不隐身。但这种战斗机的雷达跟预警机的雷达比毕竟还是太小,小勺和锅的差距。探测效果好,还得是预警机,非隐身战斗机、无人机、预警直升机都替代不了。

预警机里面十几个人,是一个空中指挥所。不仅仅能探测目标,也能同时指挥部队作战,这个功能也没有其他装备能替代。

1,预警机很难被淘汰。

2,隐身机也是预警机的一个最大的威胁。即便是有自己家的隐身机保护,被击落的风险依旧很大。F35已经量产几百架,第1000架的零件都造出来了。以F35打隐身机,它既可以小规模偷袭,也可以来个几十架、上百架四面围殴......

但这毕竟是军事装备,谈的是打仗。而打仗是要死人的,被击落是难免的,是必须要承担的。风险很大,也得装备。

现在预警机有共形的概念,取消背的大盘子,雷达。然后把雷达发射单元平铺在机身,整个机体就是一部雷达。这样做无疑会让飞机更轻便,但就生存能力来讲,改善不大。因为预警机最主要的暴露根源:发射电磁信号,这是改不了的。

即便实现共形设计,预警机依旧改变不了它暴露的特点。取消了背着的大雷达,可以让预警机平时的维护、运输、飞行更舒适一些。但它里面毕竟还有个指挥部,是个大飞机,面对导弹的攻击,依旧没办法依靠自己的实力来摆脱。

预警机想获得绝对的安全,需要把雷达共形到战斗机的身上。每一架歼20的身上都铺满雷达,每一架歼20都是预警机。作战的时候其中一架开机,充当雷达,然后信号同步到其他战机,大家一起当这个空中指挥部。暴露以后,发现有导弹袭击,这架歼20关机,然后依靠自身的隐身、机动能力再加上红外干扰,摆脱导弹......躲不开,飞行员也可以跳伞。比十几个人的预警机被击落,损失要小的多。

从规律矩

2019年11月16日

隐身机+远程空空导弹”组合被认为是首次将反预警机作战在理论上得到实现,遗憾的是这仅仅是个国际上在讨论的“新概念”,从F-117隐形机上世纪90年代亮相以来,迄今尚未有过预警机被击落的战例出现,所以现在讲的一切都只是纸上谈兵,还需最终实践来证明。

预警机被誉为现代空军的“战力倍增器”,从上世纪50年代诞生并投入使用以来,在实战中发挥出前所未有的强悍战力,但在服役的将近70年中,是唯一一种多次参战从未有过被击落的记录,在空战武器发展史上是一个传奇神话。为什么预警机能够每次化险为夷,这和其自身的技术特点有很大的关系,下面我们就先来谈谈预警机的优势所在。

首先,预警机眼睛看得远、看得广,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之外。发展预警机的最初的目的是克服地面雷达与身俱来的射界存在探测盲区的问题,主要原因是容易受到地球曲线的影响,对于超低空探测能力不足,存在探测盲区。后来人们尝试考虑将雷达搬到天上,从而解决上述问题。随着雷达技术的快速发展,预警机的雷达性能得到大幅提升,以美国的E-3预警机为例,搭载一部AN/APY-1/2型机载雷达,能够提供对大气层、地面、水面的雷达监视能力,对低空目标的探测距离达到320公里,对飞机的探测距离可达510公里左右。

由此可见,想要打预警机首要解决的问题就是如何突破预警机的层层防御,毕竟预警机在几百公里外就可以发现来袭目标,隐形机也不例外。我们都知道,雷达截面积与探测距离是正相关关系,雷达探测距离与目标有效反射面积的4次方成正比。假如E-3预警机对雷达反射截面积5平米的目标探测距离为400公里,那么对0.1平米的目标探测距离大致为167公里左右。也就是说预警机在160公里左右就可以发现来袭的雷达截面积0.1平米的隐形战机。

这就充分说明了第一个问题,预警机看得远,能在最早的时间发现目标。这对于战机的突防带来很大的困难,要知道预警机不是单打独斗,其更是一个独立的空军前沿指挥所,对于指挥所的防备本身就在整个军力布局的核心位置,预警机看到目标怎能放任不管,其周边的力量都会不惜一切代价的进行防御拦截。

其次,预警机周边护卫林立,部署相对靠后。一般预警机的部署在整个空中机群的后方,通常这个距离在100公里以上,同时预警机编队还会有一个护航机群,分布在预警机周边数公里的范围内。预警机在整个作战体系中,构建了两层防御区,第一层由外围的战斗机来担负,发现目标后立即引导前沿战机进行第一次拦截;第二层有护航战机担任,在第一层拦截失败后,可以组织第二波的拦截,同时预警机还具备与后方指挥所通联的能力,可以临时调集后方的机群前出支援拦截己方机群。

另外,预警机自身还具备一定的主/被动防御能力,还是以美国的E-3预警机为例,该型机就装备了电子支援措施(ESM),可以被动侦测到地面或空中的电波发射源,从而根据相关信息对来袭的导弹进行针对性的电子干扰、欺骗等,这可以看作是一种软防御手段。同时,现代预警机还携带有箔条/红外诱饵发射装置,作为紧急情况下自保使用,可以对一些红外、雷达制导的空空导弹进行干扰。

由此可见,预警机自身的防御可以被划分为三层,第一层外围机群,第二层护航战机或后方支援机群,第三层为自身电子战或诱饵弹。无论从预警时间,还是防御力量体系,预警机本身的防御就不弱,想对预警机发起攻击,的确有点难上加难。

讲完预警机的特性后,我们再来看看文初提到的“隐身机+远程空空导弹”的反预警机作战组合。隐形机最大的技术优势就在于,其拥有较低的雷达反射截面可以大幅缩短雷达探测距离,一般雷达反射面积缩小至原来的一般,则探测距离将减小为原来的84%,隐形机的优势就出现了。第二个就是远程空空导弹,理论上导弹打得越远,载机的安全系数就越高,比如美国AIM-120C有效射程70公里,战机最大发射距离也就是70公里左右;但当导弹的有效射程达到100公里,战机发射导弹的距离也就达到100公里,战机的安全系数自然也就提升了。

另外,导弹的射程提升,除战机的安全系数提高之外,对于预警机来说反应时间将大幅缩短。这是道数学题,一般隐形战机超音速巡航的速度大多在2马赫一下,而空射导弹的速度可以达到三四马赫左右,诸如AIM-120C的飞行速度就可以达到4马赫,相较战机的飞行速度提升了至少一倍以上。比如同样是200公里的距离,1.5马赫飞行至少要6分半,但是当飞行速度为4马赫时,只需两分半,对比后优势自然就显露出来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强调打预警机需要远程导弹的原因了,射程和速度优势可以增加反预警机作战的成功概率。隐身机既可以缩短雷达探测距离,同时使用远程导弹又可以降低预警机的反应时间,两者结合,隐形机+远程空空导弹的组合就可以大幅提升反预警机作战的成功概率,也是的反预警机作战成为一条可供探索的路子。

就与上述逻辑,自然而然的就诞生了一个新的逻辑,隐形机+远程空空导弹甚至超远程空空导弹第当前打预警机最有效的方法,也就有了题主题目中所阐述的逻辑。尽管隐形战机的发展很可能对预警机的生存能力构成威胁,但是这也不会直接影响到预警机的后续发展。现代空战武器装备都有被摧毁的记录,有些装备如战斗机从诞生到现在被击落的数量很难进行统计,面临如此严峻的生存危机,战斗机不是正常发展嘛。

因此,因隐身战机的发展就断定预警机要被淘汰,这个观点有些忒肤浅了。预警机诞生以来,战果无数,其从本质上解决了雷达存在探测盲区的问题,而且在同步推进预警机机载雷达技术的发展,尤其是增强预警机对于低可探测性目标的探测能力,也是当前国际上反隐身技术发展的很重要的一个方向。

故而,预警机作为空中帅账,隐形技术发展的同时,相应的反隐形技术也在孜孜求索,预警机不仅不会被淘汰,反而会在未来运用更多的新技术发挥出更强的作战能力

小约翰

2020年04月03日·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于预警机的生存问题,现在成为了很多军迷的心头之问——尽管预警机一般部署在后方,或者有层层屏障保护,但因为第五代隐身机,预警机是发现不了的,所以隐身机要是攻击它,基本上是在劫难逃的。

那么预警机是不是一无是处,就会从此退出历史舞台呢?

暂时不会。

如果隐身战机普及的话,理论上预警机就没有存在的必要,它的存在就是聋子的耳朵——摆设。

但这项“摆设”目前来看还是需要的。

就像新冠病毒在中国肆虐的时候,全中国十几亿人都要戴口罩,但生产能力没有那么大,N95到处告急,很多医院的医护人员都没有N95,全国人民戴的口罩连雾霾都挡不住,更甭说病毒了。

但很多人知道,还是要戴,因为至少在心理上起“防护”作用,外出踏实。

说到这里,有必要向大家科普一下预警机

一、预警机是一个大型的空中雷达站。

因为地面上的雷达在工作的时候受复杂地形的限制,发射的电波遇到山丘和高一点的建筑物就会被遮挡,超低空飞行的敌方飞机无法被及时发现,所以就把地面雷达站搬到飞机上。

具有了数千米的高度,雷达登高望远,就可以搜索发现来自任何地方的目标,

以美军为例,美海军的E─2C“鹰眼”和美空军的E─3A “望楼”能够发现480公里内的目标。

你在那么远的距离,哪怕偷偷摸摸、蹑手蹑脚,我已经看见你了,想偷袭没门。

二、预警机还是一个空中指挥所

预警机发现目标指挥,可以提前告知己方作战人员,并及时更新数据。假如对方有50架飞机来犯,它会告诉自己人,对方飞机分布的情况,飞行高度,飞到了哪里。

这样己方地面火力和空中作战飞机随时能掌握敌方动态,组织力量消灭它。

还以美军的E─2C“鹰眼”为例,一架预警机至少能同时自动和连续跟踪250个目标。

一架预警机可以指挥20到40架己方战机。

一架预警机工作的半径数百海里、高度30000米以下

一个国家多布置几架预警机,基本上可以高枕无忧了。

三、预警机曾经的辉煌

1982年4月,在英国与阿根廷在马岛爆发冲突,英国舰队由于没有预警机,让阿根廷飞机频频偷袭得手,以致遭受重创。

同年6月的黎巴嫩战争中,以色列空军使用E─2C预警机指挥己方飞机,对叙利亚军队驻贝卡谷地的防空导弹阵地进行偷袭,并指挥己方战机进行空战。结果叙军19个防空导弹基地灰飞烟灭,约80架折戟沉沙,而以方无一损失。

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E─2C和E─3A预警机为以美军为首的多国部队取得胜利,立下赫赫战功。

美国近年来的所有海空作战行动,预警机如影随形、必不可少。

但是,在隐身战机面前,预警机一文不值

预警机一项主要功能是发现飞机的,可是强大的隐身技术,就是为了让预警机无法发现。

关于这一点,叙利亚人最有发言权。

如果你问叙利亚人,叙利亚人八成这样说:我们的所有预警系统在可恶的F35面前成为聋子耳朵,那些万恶的以色列飞行员驾驶它们把叙利亚当成他们的后花园,想来就来想走就走。

我们的预警却呼呼睡大觉,成为聋子瞎子。

呜呼,预警机还有用乎?本山大叔说,猫走不走直线取决于耗子,预警机有没有用,取决于隐身机的发展。

F35现在已经服役1500架左右,美国还在加紧建造海外生产线,产能进一步提高,去年一年就生产了将近150架,日本生产线已经投产。

更好的消息是,一家F35战机的成本已经下降到8000万美元,

跟一架四代机相仿,此后成本还会继续下降,产量还会突飞猛进。

但即使这样,目前只有美国有五代战机,如果对付美国之外的对手,预警飞机还是有用的。

俄罗斯声称自己生产出了五代战机,但国际上并不认可。

四、预警机还没有完全失去作用

尽管如此,短时期内预警机还不会退出历史舞台。

预警机的指挥功能、电子干扰功能和导弹预警功能还是非常优秀的、是无法替代的。

飞机再先进、不是还需要指挥吗?

E-2T型预警机留空活动,可同时引导190批飞机实施空战。

导弹再厉害,还可以提前发现嘛。

预警机还可侦测距其850千米处的电子信号发射源,还能EC-130H型电子战飞机配合实施电子战行动。

另外,虽然隐身战机已经列装,但是目前也只有中美两国有这种飞机,对于除了中国和美国及其盟国以外的国家来说,预警机还是可以发挥作用的。它本身就像航母一样,对大国没用,却不失为欺负小国的利器。

魂舞大漠

2019年11月16日

隐身机不会被淘汰,会以另一种更科幻的平台而继续存在,只是现在还没看到它的雏形罢了。世间无大战,大国没有真正地交锋,现役预警机足以满足战斗需求,因此预警机平台还是现在的样子。

正像其它飞行器,都在不断推动向前,如战斗机从第一代完成了向第五代的跨越,美军航母舰载固定翼加油机,出现了MQ-25“黄貂鱼”是般无人隐身型号,预警机依然。美国可以罗列堆彻HWB、X-48C等这样的隐身无人运输概念机,我们也可以有“神雕”这样的大型无人预警机实验平台,有发展条件的大国,没有哪一个愿意永远甘心落后。

然而讨论不能仅仅局限于大国之间,当我们放眼世界,看到的是美军E-3预警机频频部署和使用,用于多场局部冲突和战争,并用得得心应手,被人咸夸有多么先进。虽不乏有高科技武器展开实验,但主要作战平台还是老面孔,就拿今年美伊斗法波斯湾来说,RQ-4“全球鹰”的海军版RQ-4C“人鱼海神”,侵入伊朗领空被击落,难道美军就没有更先进的侦察预警平台可以使用吗?答案是肯定的,目前还没有看到有隐身的预警平台可堪使用。

当然,现在没有,不等于未来没有;RQ-4C被击落,不等于美军没有其它的侦察平台可以使用,如正在研制当中的SR-72,也被传说了多年。在臭鼬以X打头的系列实验飞机,数不胜数,致于要具体选择哪一型哪一款,一看实验的结果,二看美军以实际需要而推进的速度,三看国力的作用。

如今美军手中上千架大飞机老化严重,E-3A就有100多架,要全部更换的话,不只技术,只以资金来说,就不是个小事。假定技术储备够足,也非常需要时间来细化,以完成下一代预警平台的华丽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