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崇焕是汉奸吗?老百姓为什么食其肉?

55回答·7189阅读
剑胆琴心01

2020年04月04日

袁崇焕死于1630年,距今整整390年了,时间让人觉得很遥远,但是袁崇焕的故事流传至今,依然没有结束。这就是为袁崇焕守墓的事迹。

佘家的先祖佘义士和袁崇焕都是广东人,两个人既是同乡又是上下级的关系。袁崇焕被害以后,佘义士在黑夜冒着生命危险,在旗杆上把他的头盗下来,偷偷埋在自家后院里,之后袁义士就辞官不做,隐姓埋名当了老百姓。直到他临终的时候把家人叫到一起,嘱咐后人把自己安葬在袁督师墓旁。并定下三条祖训:不许为官、不许回广东老家、读书明理世代为袁督师守墓。

后来过了155年乾隆皇帝当政的时候,给袁崇焕平反,世人才知道袁崇焕墓就在京城。

直到建国后要把北京城里的墓都迁到城外去,柳亚子、章士钊等民主人士就联名给毛泽东上书,主席批示:“近日又接先生等四人来信,说明末爱国领袖人物袁崇焕先生祠庙事,已告彭真市长,如无大碍,应予保存。此事嗣后请与彭真市长接洽为荷”,当时每年清明节,周恩来、宋庆龄、朱德、叶剑英等人都来袁墓祭拜。

1966年,红卫兵刨了袁崇焕的墓,佘家第十七代守墓人传到了佘幼芝,为了保护袁墓从1978年起她四处奔走,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在1992年袁崇焕墓迎来了重修的日子。2006年修缮一新的袁崇焕墓和祠被列入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于守墓继承人的问题,佘幼芝在采访里说的话意味深长:“关于接班人的问题……无论是我的孩子也好,我的侄子也好,关键是看行动,如果像我们这样尽心尽意,不为名不为利,那就接班,如果贪名贪利,就没有这个资格,不能让第十八代、十九代为这个光辉的事业抹黑,要是那样,不如到十七代就完整地画上一个句号,就交给国家,结束这三百多年守墓的历史……

我们守墓守的是一种精神,民族精神,民族气节,还有一种是忠义精神。我们国家伟大就伟大在自古以来的忠义精神。”

佘家为袁崇焕守墓将近400的轶事,纵观古今中外,世界历史,闻所未闻,再也找不到第二个来。佘义士冒死盗骨、佘家世代守墓都是受袁崇焕保家卫国、不畏生死的壮举所感动,烈士忠魂,万古长存,永垂不朽!

清明节致敬英雄!

参考书籍《生在城南》

豹眼看历史

2020年04月05日

袁崇焕其人,后世一直争议不断。究竟是“民族英雄”还是勾结大清的汉奸,一直没有定论。

在豹眼看来,说他是汉奸,似乎不妥,毕竟需要证据说话。但后金入关直逼京城,袁崇焕是负有责任的,脱不了干系,老百姓想吃他的肉,也可以理解。

毕竟他是守卫辽东、把守国门的第一大臣,没有顶住后金军队的入侵,让后金军队轻易逼近京师,袁崇焕咋能没有责任呢?

老百姓可不管你是有意还是无意的,只知道后金军队威胁了京师,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

由于明史的相关史料自相矛盾,清朝入关以后,也含糊其辞,没有把这事说清楚,至今也不能还原历史真相。仅据一些史料,说一下豹眼的看法吧。

01

经营辽东,威震塞外。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袁崇焕三十五岁时考中了进士,被任命为福建邵武知县。他不好好的做知县,却喜欢研究边塞的事情,认为自己有镇守边关的才能。

天启二年(1622年),袁崇焕进京觐见明熹宗朱由校,御史侯恂破格提拔他在兵部任职。

不久之后,广宁被后金攻陷,朝廷商议派人镇守山海关。袁崇焕毛遂自荐,上疏言道:

"只要能给我足够的兵马钱粮,我一个人就可以镇守山海关。"

这话说得有些半吊子,足够的兵马钱粮是个啥概念呢?守住了山海关就是兵马钱粮足够;守不住就是兵马钱粮不足吗?这岂不是把后路都想好了哦。

但朝中大臣却都夸赞袁崇焕的才能,可见也没有人才可用哦。于是又破格提拔袁崇焕为兵备佥事,督关外军,拨给帑金二十万,让其招兵买马。

大学士孙承宗镇守宁远,十分赏识袁崇焕,并委以重任。

天启六年(1626年),孙承宗被罢免,但袁崇焕却率军取得宁远大捷,得到朝廷褒奖,升任右佥都御史。

明朝廷重新设立辽东巡抚,并以袁崇焕担任。魏忠贤派遣其党羽刘应坤、纪用一同前来镇守。这让袁崇焕很不爽,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但遭到拒绝。为了安慰袁崇焕,朝廷加其为兵部右侍郎。

但袁崇焕解了宁远之围后,就逐渐骄横起来,与大将满桂闹不和,上疏请求将其调离。于是朝廷将满桂召回朝廷,经略王之臣请求挽留满桂,袁崇焕又与王之臣闹不和。

朝廷只得让王之臣守关内,让袁崇焕守关外。

本年八月,努尔哈赤病逝,其八子皇太极继位。袁崇焕为了刺探虚实,前往吊唁,皇太极遣使回报。袁崇焕想要和后金议和,再次写书派遣使者前往。

有时候,妥协也是必要的策略,但没有朝廷旨意,擅自与敌军议和,这不能说没有猫腻。

天启七年(1627年),皇太极同意了袁崇焕的请和,举兵渡过鸭绿江征讨朝鲜。

朝廷认为袁崇焕解除了后金的威胁,就把王之臣召回,不再设立经略一职,关内外尽属袁崇焕管理。

皇太极从朝鲜撤兵后,就来进攻锦州,进而进攻宁远。袁崇焕与刘应坤、毕自肃在城楼内用大炮猛轰,而满桂、尤世禄、祖大寿在城外与后金博战,死伤众多,满桂也中箭负伤。

后金从宁远撤退,增加了锦州的攻势,但仍旧无法攻克,而且伤亡惨重,最后撤军,史称“宁锦大捷”。

如果没有刘应坤、满桂等人的死命协作对抗,袁崇焕能否顶住皇太极的进攻就很难说。锦州防御战与袁崇焕关系不大,但却让后金损失惨重。反而袁崇焕防御的宁远,让满桂等人损失惨重。

由此看见,袁崇焕是有些军事才能,但过于专横跋扈,跟谁也尿不到一个壶里去。这就很难与人合作,一致对外,想成就大事,恐怕很难。

看一下努尔哈赤对袁崇焕的评价吧:

"朕用兵以来,未有抗颜行者。袁崇焕何人,乃能尔耶!"

努尔哈赤根本就没把袁崇焕放在眼里,其继任者皇太极更是个狠角色。之所以同意袁崇焕的请和,那是权宜之计,为得是腾出手来进攻朝鲜,为得是将来与大明朝决战,解除后顾之忧。

这一点,袁崇焕居然看不出来,后来的事就足以看出,皇太极是如何戏耍袁崇焕的。

02

大权在握,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宁锦之战后,满桂等人都得到了应有的赏赐,但袁崇焕却因为魏忠贤让他的党羽弹劾其不救援锦州,只加官一级。袁崇焕对此并不满足,于是愤而辞官回乡。可见袁崇焕的气度、境界也就一般。

天启七年(1627年),明熹宗驾崩,明思宗朱由检即位,设计除掉了魏忠贤。在朝中大臣的建议下,袁崇焕得以重新被启用,被任命为兵部尚书兼任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可以说,朝廷把整个东北及附近地区的防务全部交给了袁崇焕。

在返回京城的途中,袁崇焕就吹牛逼,说五年内就可以收复辽东。朱由检很开心,大加赞赏。

给事中许誉卿询问袁崇焕复辽的策略,袁崇焕却说这是安慰皇帝的话,这岂不是扯淡哦,军国大事岂能如此儿戏?

许誉卿说当今皇上可不是好糊弄的,袁崇焕害怕了,就提出了许多要求。不曾想朱由检、也就是后世所称的崇祯帝一一满足,要啥给啥,连尚方宝剑都给了。

袁崇焕只得硬着头皮去辽东驻守。

崇祯二年(1629年),由于东江镇大将毛文龙对袁崇焕不很谦让,袁崇焕就以毛文龙耗费钱粮太大等罪名将其斩杀。但袁崇焕却上书朝廷说:

"东江镇是牵制敌人所必须依托的。现确定两协的编制,马军十营,步军五营,每年饷银四十二万,米十三万六千。"

朱由检对于兵员减少、军饷却增加一事,感到疑虑,但一看是袁崇焕所奏请,也就答应了。由此可见,崇祯帝对于袁崇焕的信任和器重,也或许是出于无奈,实在没人可以担当重任哦。

此时,后金皇太极率领数十万大军分别进入龙井关、大安口。袁崇焕率领大军入关守卫,一路分兵留守。朱由检得知后,还下令嘉奖,并令袁崇焕统领指挥各地援军。

但不久,遵化、三屯营被后金攻破,赵率教阵亡、巡抚王元雅、总兵朱国彦自尽而死。后金军越过蓟州,直逼京城。

袁崇焕急忙率军回援京师,并要求进入京城休整,但遭到拒绝。一个带领重兵的大将,却想率领大军进入京城休整,袁崇焕这要求也太离谱啦。

于是,袁崇焕在城外与后金军对战,最终击溃后金军,解了京城之围。

但后金撤军后,袁崇焕就被治罪下狱。魏忠贤余党王永光、高捷等人,以擅自与后金议和、擅杀毛文龙等人定袁崇焕死罪。

崇祯三年(1630年),袁崇焕被凌迟处死。

作为兵部尚书,袁崇焕主掌明朝军事,在防御战略上乏善可陈,让后金军直逼京师,他罪责难逃。袁崇焕的军事才能,恐怕是名不副实。但其目的也值得质疑,后金大军压境,袁崇焕却要进入京师,是要里应外合吗?

你来是为了与后金作战,却想跑到城里去享清闲,岂能容忍?

后金军被击败,有没有主动撤离的意图呢?说不清楚哦。

03

后金入关,袁崇焕不能推卸责任

由于明史史料自相矛盾,难以确信,很难准确判断当时的情况。

当初,后金进入的关口属于蓟辽总督刘策管辖,而袁崇焕得知后金入关,千里驰援,自以为有功无罪。但朝中大臣却有许多人认为袁崇焕故意放后金军入关,纷纷诽谤其与后金勾结,本性多疑的朱由检对此也很怀疑。此时,后金也采纳离间计,说袁崇焕与后金军有秘密约定。

这事就复杂啦。

不管袁崇焕是否与后金有约定,也不管后金军从哪个方向入关。但作为兵部尚书、驻守边塞的首要责任人,不能阻止后金军入关,就要承担责任。何况后金如此轻易绕过袁崇焕大军入关,能说没有责任吗?

因为袁崇焕不是镇守一方的将领,而是负责整个大明朝的军事防御。后金军不管从哪里入关,都是威胁大明朝的安危,都是袁崇焕疏于防范。

如果后金就此攻入京城、灭掉了大明朝,崇祯帝去哪里说理去?

崇祯帝把整个明朝的安危系于袁崇焕一人身上,袁崇焕却这么去玩,换了谁也不会放心啊。联想到袁崇焕还没有上任就吹出的牛皮,不仅没有收复辽东,差点还把京城给丢了。袁崇焕早年就跟后金眉来眼去,不经过朝廷授意,就与其勾勾搭搭,这岂不令人生疑。

不管历史真相如何,袁崇焕的做法都不能令人信服。加之他与群僚相处不好,落井下石也就是必然的事。

最要命的是,袁崇焕并没有表现出杰出的军事能力。宁远大捷也仅仅是一场战役的胜利,宁锦大捷也仅是惨胜,而且是他一直排挤的将领们苦战所得。

从袁崇焕气度上看,就因为封赏不能满足,愤而辞官,可见其境界并不高。尽管他被凌迟之后,抄没全家,家无余财,这并不能说明什么。一个图谋虚名却不是真正做事的人,不聚敛钱财,更令人质疑,也许存在更大的阴谋。

袁崇焕被杀后,崇祯帝最终也在煤山,吊死在歪脖子树下。但如果袁崇焕不死,就其军事能力来说,能不能抵挡住后金军的入侵,也是难以确定的事情。

后金军直逼京城,朝野怨声载道,纷纷指责袁崇焕。袁崇焕已经失去了朝廷的信任,也就失去了价值。后金趁机将袁崇焕抛弃也是可能的,并不能以此证明袁崇焕就是“民族英雄”。但没有证据,也不能就此说明他是汉奸。

但无论如何,后金直逼京城,袁崇焕是有责任的。经此惊吓,老百姓迁怒于他,想吃他的肉也是应该的。不具备那个能力,还想独霸大权,赖在那个高位上,让朝野上下心惊胆战,岂能无过?

谁能保证下一次后金从哪里再来,袁崇焕能不能再次击败后金呢?

因此,在豹眼看来,无论袁崇焕是否通敌,得到这个结局也算公允,崇祯帝也并没有以汉奸之罪凌迟他。袁崇焕被杀,根本而言,还是自己犯下了不可饶恕的罪过,这怨不得他人。

至于他的死,对大明朝导致的后果,那是另一个话题。在此,就不啰嗦啦。

徐大乎

2020年04月03日

袁崇焕在崇祯二年被定汉奸罪,凌迟处死,乾隆皇帝认为崇祯皇帝中了满人的计谋而“误杀”了袁崇焕,近代有些历史学家以及主流观点,认为袁崇焕是被崇祯“妄杀”。

我认为崇祯帝虽然性情比较操切,但要以汉奸罪杀到一个统兵大将,怎么说也要有点根据,否则难以服众,当时就会有舆论反弹和官员议论,在有明一朝以后的十多年间,大明朝上下基本没有什么风波,就足以说明问题。到了清朝中期,乾隆提出因反间计误杀说,对大清来说,没必要也没意愿基于事实揭露真相,并为袁崇焕鸣不平,他此番操作的唯一目的就是政治需要,而非基于历史事实的揭露真相,他如此的真正目的就是要告诉天下臣民,明帝昏庸无道,被清取代是天经地义。

孙中山憎恨“鞑虏”是因为缘于自己是崇祯帝“转世”。


萨沙

2020年04月04日·知名历史领域创作者

我是萨沙,我来回答。

这就是明朝灭亡的一个重要原因,愚民太多。

老百姓仇恨袁崇焕只有一个原因,认为他是汉奸。

是他勾结满清入关血洗了河北省包括北京附近地区,造成无数人家破人亡。

事实是这样吗?

当然不是了。

谁都知道,袁崇焕和满清有过三次大规模激战,包括宁远大捷、宁锦大捷还有北京城下的激战。

以北京城下的大战为例,满清鞑子是从袁崇焕防区之外绕过,杀到河北省。

袁崇焕率领主力救援,伤亡惨重,麾下两名大将赵率教和 满桂牺牲,袁自己身先士卒,差点被砍死。

试问,勾结满清有这么勾结的吗?

而且有人说女真兵是袁崇焕放进来的。那么袁崇焕被杀后,按照这些人的逻辑就没有汉奸了,试问为什么满清入关的规模反而越来越大,而且攻势越来越猛烈呢?

黑袁崇焕的人,能够自圆其说吗?

在袁崇焕主政辽东之前,明军见到女真鞑子就闻风而逃,整个关外防线基本崩溃,被迫要退守山海关。

而山海关距离北京充其量一二百公里,其实都不能算是防御,一旦被突破,北京就不保。

是袁崇焕稳住了辽东的局势,维持了差不多10年之久。

袁崇焕被冤杀后,后人继续维持他的防御战略,一直坚持到李自成攻破北京,辽东才彻底崩溃。

可以说,袁崇焕对国家民族还是有很大功劳的。

但他为什么会死?

就是因为崇祯皇帝的问题。

为了获得皇帝的支持,袁崇焕说了一些大话,以解决辽东严重缺乏军饷就要兵变的问题,比如五年复辽,这当然是不可能的。

这种大话本来可以理解,只是一种特殊时期的政治手段。

话说,哪个政治家没有说过大话,我们都说过十年超英,十五年超美。

但崇祯是个不成熟的政治家,经常因为一些小事杀死手下大臣。

此次北京城下的大战,同袁崇焕本没有关系,但崇祯认为袁崇焕忽悠他“五年复辽”,实际上鞑子去杀到首都,袁属于办事不利,就将他杀了。

至于中国老百姓绝大部分是愚民,上面说袁崇焕是汉奸那就是了,老百姓也懒得去是思考真相,他们也缺乏信息来源。

于是,这些被满清鞑子搞得家破人亡的愚民,把怒气发泄在袁崇焕身上,也是顺理成章的事情。

网上这几年有一些系统的黑袁崇焕的人,这主要是一些满遗胡来和真正汉奸后代试图翻案。因为他们的汉奸祖先同袁崇焕是对立的,不能达到袁崇焕就不能为祖宗翻案,所以他们不惜花重金找水军写手,搞一些黑袁崇焕的文章,连基本逻辑都没有理顺,狗屁不通。

把盏常聊

2020年11月16日

和大清朝相比,明朝虽然还没那么龌龊,但也绝非是什么好鸟!

对于千百年来的皇帝而言,绝大部分都符合一句名言,那就是:天下乌鸦一般黑。

他崇祯皇帝挽救的,是民族的前途、国民的利益吗?非也!他是挽救他们老朱家的江山,是为了他的后人能够一代代的都做皇帝。

所以,在他们眼中,百姓就是他们家世代都能奴役的奴隶。奴隶要思想干嘛?要头脑干嘛?奴隶只要能种粮,能盖宫殿能盖房,能生产出他们皇帝家族以及帮助维护他们统治的达官贵人们所需要的一切物质需要就足够了。因此,他们会想尽一切办法愚弄、麻醉人们的头脑。让人们都觉得“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说法就是信念。他们当皇帝就是老天所赐,因为他们是真的真龙天子。

在这种理念的长期灌输之下,老百姓从思想深处都会认为皇帝就是他们的主子、他们的依靠、他们的衣食父母。甚至于老百姓能活着,都得感谢他们的恩赐。

正因为此,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老百姓也认为他们说什么都是对的。那么,崇祯说袁崇焕是汉奸、是叛徒、是卖国贼,是把清兵引来的罪魁祸首,是企图亡掉大明朝的千古罪人。幸亏我崇祯皇帝高瞻远瞩,急时看破了他的野心,果断粉碎了他的阴谋,力挽狂澜的挽救了我大明朝的命运。否则,你们都得做亡国奴!您说那会儿的老百姓知道什么呀?听到了这些话,他们能不痛恨袁崇焕?能不拥护挽救了他们命运的皇帝?能不娶媳妇儿打幡儿、跟着哄吗?

甭说明朝末年了,到了清朝末年不还是如此呢吗?!

年轻时,看过一部叫《垂帘听政》的电影,说沉迷女色的咸丰皇帝死于“色痨”后,慈禧和肃顺之间开始争权夺利。当慈禧胜了将肃顺等人用囚车押往菜市口斩首时,围观在路两旁的老百姓对肃顺他们是那个恨呀!就好像肃顺跟他们家都有杀父之仇、夺妻之恨似的,砖头、瓦块儿、臭鸡蛋、菜帮子往他们脸上、身上那叫一个砍啊!您说她慈禧杀肃顺碍你老百姓什么事儿啦?哦,她慈禧把肃顺杀了,你们家就从此过上了好日子啦?他肃顺要是把慈禧杀了你们家就都得永远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最不可理解的是,演到人们拿臭鸡蛋砍肃顺的那一刻时,电影院里居然也传出了愤怒的喊声:“打,打死他!”您说这都哪儿挨哪儿呀?他大清朝时的故事情节,你这激什么动呀?电影院里大喊大叫,您说这不是地地道道扰乱公共秩序的行为嘛!

再说了,他肃顺败了就一定是好事吗?如果当时要是肃顺他们胜了,他大清朝或许还不至于落到这个地步呢!

所以说,当时的老百姓吃袁崇焕的肉,跟正义不正义、跟袁崇焕是不是汉奸压根儿就没多大关系,因为他们除了听皇帝的,基本就没长着自己的头脑,更甭提弄清楚谁好谁坏了。在他们眼里,判断好坏的标准就一条:谁胜了,谁就是好人。谁败了,谁就是坏蛋。他们之所以抢着花钱买袁崇焕的肉吃,原因也只有一个,那就是:皇帝老儿们的愚弄、和在皇帝老儿们愚弄之下所导致的国民的愚昧。

除此,无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