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山上到底有多少好汉,施耐庵其实讲得很清楚,绝对不止一个半。从杜千做寨主起,梁山前后共有107条好汉。说梁山只有鲁智深与武松一条半好汉,没有文本依据,《水浒传》似乎并不支持此说。

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这回书中,两次提到梁山“好汉”。头一次是柴大官人出主意,让林冲投奔梁山时说的:
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第二个唤做摸着天杜迁,第三个唤做云里金刚宋万。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
这是柴进眼中的“梁山好汉”,王伦竟然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打家劫舍竟然也是“好汉”。那么,是不是因为柴进资助过梁山,一直与王伦等人保持密切联系,才把这几个本事低微又没干好事的人称为“好汉”呢?
却说林冲在朱贵的带领下,到了梁山聚义厅,施耐庵这样写道:
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
施耐庵写得十分明白,王伦、杜千、宋万都是“梁山好汉”。朱贵此时也是山寨排位第四的头领,当然也是一条“好汉”了。
晁盖上梁山,林冲杀掉王伦,山寨里少了一条好汉。但在晁盖做寨主之后,重新排定座位,书中说“共是十一条好汉”。毫无疑问,梁山好汉绝不止鲁智深、武松而已。加上王伦、晁盖,所有曾经在梁山坐过交椅的头领,都是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
既然如此,梁山大聚义时总共108人,加上王伦、晁盖,应当有110条“梁山好汉”。然而,为何本回答导语中却说只有107条好汉呢?

梁山女将不在好汉之列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这回书讲的就是“好汉”闹江州,晁盖梁山点兵时,“众多好汉得了将令,各各拴束行头,连夜下山,望江州来”。这番下山的总共有十七条好汉,加上江州及浔阳江的十二人,总共是二十九条好汉在白龙庙聚义。施耐庵处处写的是“梁山好汉”,此时,鲁智深、武松还在二龙山聚会呢,恐怕还称不上“梁山好汉”吧。
却说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晁盖、宋江率领二三百人返回梁山,途经黄门山时,与收录了欧鹏、马麟、邓飞、陶宗旺四筹好汉。山寨添了这么多好汉,自然要重新排一排座次了。书中写道:“共是四十位头领坐下。大吹大擂,且吃庆喜筵席。”
奇了,晁盖排座次时,施耐庵说的是十一条好汉,这里却写作“四十位头领”,其中有什么讲究吗?绿野老道以为,大有讲究。因为,接下来,梁山就要接纳顾大嫂、扈三娘上山了。
三打祝家庄之后,梁山又有十二位“头领”加盟,而且,把顾大嫂、扈三娘单独称为“女将”,没把她们叫做“好汉”。这回虽然没有写排座次,却进行了人员分拨,大家按部就班后,“每日轮流一位头领做筵席庆贺,山寨体统,甚是齐整。”因为有女将入伙,写到梁山团队时,便不称好汉而称“头领”了。

自此之后,《水浒传》中“男女有别”,但凡扈三娘等人出场,施耐庵都称他们为女将,李逵等人出战,则时不时的把他们叫做好汉。最为典型的一处描写,就是梁山攻打大名府时,在城外与李成、闻达的战斗。排兵布阵时,“第三拨:女头领一丈青扈三娘、副将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部领小喽啰一千。”
战斗中,扈三娘的认旗上是“女将一丈青”几个字。而当黑旋风李逵上阵之时,施耐庵写的却是:“东阵上只见一员好汉,当前出马,乃是黑旋风李逵,手掿双斧,睁圆怪眼,咬碎刚牙”。
施耐庵写书十分仔细,男女有别,从来就没有梁山108条好汉之说,把梁山一百单八将统称为“梁山好汉”,是说起来方便,其实不太准确,梁山只有107条好汉。
女将就是女将,好汉就是好汉,施耐庵绝不含糊。由此可见,梁山上绝对不止鲁智深、武松这一条半好汉。

什么是梁山好汉
要搞清楚什么是梁山好汉,就先得搞明白什么是“好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中说:
汉自武帝征伐匈奴,二十馀年,马畜孕重堕殒,罢极,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之为汉儿,人又曰好汉,自后为男子称矣。
好汉与汉武帝有关,原本是“汉儿”的意思,逐渐演绎为好汉,后来又成为男子的专称。因而,除了女子,都可称为好汉。《水浒传》中,但凡上了梁山的男子,都可以被称为好汉。江湖之中,也多有“好汉”出没,比如祝家庄教师栾廷玉,宋江便说他是个好汉。其他出现在《水浒传》中的男子,则很少被施耐庵列入好汉的队伍。
那么,是不是坏人便不算好汉了呢?也不是这样的。“吴学究说三阮撞筹”时,阮小二的一番话,似乎解读了什么是梁山好汉。当时,阮家老大是这样描述“梁山好汉”的:
那伙强人,为头的是个落第举子,唤做白衣秀士王伦……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甚么豹子头林冲,十分好武艺。这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

从阮小二的口中可知,“强人”、“贼男女”是也是好汉。打家劫舍、拦路抢劫,还欺负石碣村的渔民,绝了他们的衣饭,这伙人也是“梁山好汉”。假如按照阮小二的标准看“梁山好汉”,除了三员女将外,所有人都可以享此殊荣,远远不止鲁智深、武松这一个半人。
说梁山上只有鲁智深这一个好汉,再加上武松这半条好汉,大概并没有搞清楚施耐庵的“好汉”标准是什么,抑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评判梁山好汉的。这条标准其实就是着重于“好汉”的“好”字,也就是说,有正义感的行侠仗义者才算好汉。
假如按照这条标准,梁山之上便有更多人不能被称为好汉了。这伙人在江湖上做尽了坏事,拦路劫财,欺行霸市,谋人性命,梁山简直就是江湖盗贼的藏身之所。这些杀人越货,血洗无辜,乃至买人肉馒头吃人肉的野蛮之人,肯定不能算“好汉”了。
同样,按照这条标准来衡量鲁智深、武松,他们都算不得“好汉”,半条都算不上。

鲁智深、武松是不是好汉
鲁智深原名叫鲁达,是《水浒传》中的镇关西。一直以来,读者都认为“镇关西”是一个叫郑屠的渭州城屠户,其实,都搞错了。施耐庵用一句话告诉读者,镇关西不是郑屠而是鲁达: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有人分析,鲁达没有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么大的官,这个官名指的是老种经略相公。假如这样理解,便是不顾文本,不通语言逻辑的故意歪解了。鲁达说的这句话,其实只有一个主语,就是“洒家”。说得更明白点,鲁智深的这句话是这个意思: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洒家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洒家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而且,经略相公要比廉访使者职位高。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大政,廉访使者只是一个负责给皇帝传递边事的官员,原官名是“走马承受公事”,职位远远低于经略安抚使。假若鲁达说的是“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这岂不是大笑话吗?
由“走马承受”改为“廉访使者”,是宋徽宗所为。因为走马承受经常越权干预边事,鱼肉百姓,为非作歹,宋徽宗便下诏限制他们的权力,严令其不得干预边事,并改了官名,削掉了一些职权。由此观之,在边境而言,“关西五路廉访使”实际上就是“镇关西”的别称。施耐庵以这个官名,加上鲁达的自述,实际上已经写明了鲁达就是“镇关西”。

鲁达是提辖,也是借用南宋时负责杂卖场的官名,北宋时期是没有提辖这个官名的。因而,鲁达经常单身出门,在市面上晃荡,与酒肆茶楼很熟,可以随意赊账。这就是说,鲁达就是个货真价实的管理杂卖场(榷场)的提辖。郑屠是个卖肉的,属于市场管理的对象,他叫没叫镇关西,难道鲁达不知?
即便是郑屠悄悄的自称镇关西,那也只是说明鲁达与此人是一路货色。然而,一个是堂而皇之的镇关西,另一个则是暗地里过把瘾的土财主,完全不同的两个级别,所以,鲁达骂郑屠是“狗一般的人”。这句话很欺负人,活脱的“镇关西”口气。
既然如此,若以行侠仗义这条标准来衡量,鲁智深算得上“好汉”吗?
武松是半条好汉,是因为他滥杀无辜,张都监府中的十五条性命中,至少有十人是不该杀的。因此一件,武松便成了“半条好汉”。不过,假若算上武松帮助孟州牢城的黑恶势力施恩,去制服另外一股黑恶势力,恐怕又得减损其一半的“好汉”名声了。这样,武松是不是就成了“三分之一好汉”呢?

梁山好汉是“英雄好汉”
其实,无论说梁山只有一条半好汉,或者说鲁智深、武松都够不上好汉称号,都是断章取义的说法,不符合施耐庵的文本原意。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就是梁山好汉,绝对不止一条半,最多,可以把王伦剔除而已。
梁山108人都是道家镇锁在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里的“妖魔”,施耐庵以紫薇大帝降妖除魔的神话,说这伙“妖魔”原本就是紫薇大帝降服妖魔后镇锁的酆都之鬼。所以,九天玄女告诫宋江,假如违背“天言”,就有可能“罪下酆都”,也就是打回原形的意思。
既然是妖魔,梁山好汉出场时,就肯定是妖魔本性,要干尽坏事了。鲁达、武松也毫不例外,他们同样是:“妖魔”出身。
既然如此,施耐庵为何把这些“妖魔”写成“好汉”呢?梁山岂不是真的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了?

看梁山人物,应当看他们完整的故事,《水浒传》中很多个人小传,都是“妖魔”们“还道”修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为界,看官们不妨以此作为一条分水岭,评判一下此前此后的梁山好汉是不是逐渐变好了呢?尤其是上了梁山,追随了晁盖、宋江之后,是不是都开始了“还道”的经历了呢?男子变好,岂不就是“好汉”了吗?
梁山好汉有一个共同的主张,就是“替天行道”,这个主张也是有一个升华的过程的。在荡平曾头市之后,“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就成了梁山好汉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曾头市此时已经是金国人的官方榷场,与北宋官府勾结,打曾头市意味着打金国。梁山好汉抗金,难道不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吗?
施耐庵写《水浒传》素材来源于野史,也来源于正史,历史记载中,就有梁山好汉抗金的事迹。绿野老道反复以《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史料,结合前七十回书的线索,来佐证梁山参与了北宋末年的抗金战斗。一百单八将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去边上一刀一枪搏个功名,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这样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之为“好汉”吗?

如此,无论鲁智深、武松,还是参加最终聚义的所有梁山头领,都是“英雄好汉”。即便是三员女将,也不妨统称她们为“梁山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