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梁山上只有鲁智深算是好汉,武松算半个?

33回答·2219阅读
绿野萍踪01

2020年05月20日·湖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梁山上到底有多少好汉,施耐庵其实讲得很清楚,绝对不止一个半。从杜千做寨主起,梁山前后共有107条好汉。说梁山只有鲁智深与武松一条半好汉,没有文本依据,《水浒传》似乎并不支持此说。



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

“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这回书中,两次提到梁山“好汉”。头一次是柴大官人出主意,让林冲投奔梁山时说的:

如今有三个好汉在那里扎寨。为头的唤做白衣秀士王伦,第二个唤做摸着天杜迁,第三个唤做云里金刚宋万。那三个好汉,聚集着七八百小喽啰,打家劫舍。

这是柴进眼中的“梁山好汉”,王伦竟然也是其中之一,而且,打家劫舍竟然也是“好汉”。那么,是不是因为柴进资助过梁山,一直与王伦等人保持密切联系,才把这几个本事低微又没干好事的人称为“好汉”呢?

却说林冲在朱贵的带领下,到了梁山聚义厅,施耐庵这样写道:

中间交椅上坐着一个好汉,正是白衣秀士王伦,左边交椅上坐着摸着天杜迁,右边交椅坐着云里金刚宋万。

施耐庵写得十分明白,王伦、杜千、宋万都是“梁山好汉”。朱贵此时也是山寨排位第四的头领,当然也是一条“好汉”了。

晁盖上梁山,林冲杀掉王伦,山寨里少了一条好汉。但在晁盖做寨主之后,重新排定座位,书中说“共是十一条好汉”。毫无疑问,梁山好汉绝不止鲁智深、武松而已。加上王伦、晁盖,所有曾经在梁山坐过交椅的头领,都是施耐庵笔下的“梁山好汉”。

既然如此,梁山大聚义时总共108人,加上王伦、晁盖,应当有110条“梁山好汉”。然而,为何本回答导语中却说只有107条好汉呢?



梁山女将不在好汉之列

“梁山泊好汉劫法场”这回书讲的就是“好汉”闹江州,晁盖梁山点兵时,“众多好汉得了将令,各各拴束行头,连夜下山,望江州来”。这番下山的总共有十七条好汉,加上江州及浔阳江的十二人,总共是二十九条好汉在白龙庙聚义。施耐庵处处写的是“梁山好汉”,此时,鲁智深、武松还在二龙山聚会呢,恐怕还称不上“梁山好汉”吧。

却说梁山好汉劫了法场,晁盖、宋江率领二三百人返回梁山,途经黄门山时,与收录了欧鹏、马麟、邓飞、陶宗旺四筹好汉。山寨添了这么多好汉,自然要重新排一排座次了。书中写道:“共是四十位头领坐下。大吹大擂,且吃庆喜筵席。”

奇了,晁盖排座次时,施耐庵说的是十一条好汉,这里却写作“四十位头领”,其中有什么讲究吗?绿野老道以为,大有讲究。因为,接下来,梁山就要接纳顾大嫂、扈三娘上山了。

三打祝家庄之后,梁山又有十二位“头领”加盟,而且,把顾大嫂、扈三娘单独称为“女将”,没把她们叫做“好汉”。这回虽然没有写排座次,却进行了人员分拨,大家按部就班后,“每日轮流一位头领做筵席庆贺,山寨体统,甚是齐整。”因为有女将入伙,写到梁山团队时,便不称好汉而称“头领”了。



自此之后,《水浒传》中“男女有别”,但凡扈三娘等人出场,施耐庵都称他们为女将,李逵等人出战,则时不时的把他们叫做好汉。最为典型的一处描写,就是梁山攻打大名府时,在城外与李成、闻达的战斗。排兵布阵时,“第三拨:女头领一丈青扈三娘、副将母夜叉孙二娘、母大虫顾大嫂,部领小喽啰一千。

战斗中,扈三娘的认旗上是“女将一丈青”几个字。而当黑旋风李逵上阵之时,施耐庵写的却是:“东阵上只见一员好汉,当前出马,乃是黑旋风李逵,手掿双斧,睁圆怪眼,咬碎刚牙”。

施耐庵写书十分仔细,男女有别,从来就没有梁山108条好汉之说,把梁山一百单八将统称为“梁山好汉”,是说起来方便,其实不太准确,梁山只有107条好汉。

女将就是女将,好汉就是好汉,施耐庵绝不含糊。由此可见,梁山上绝对不止鲁智深、武松这一条半好汉。



什么是梁山好汉

要搞清楚什么是梁山好汉,就先得搞明白什么是“好汉”。明代陈沂在《询刍录》中说:

汉自武帝征伐匈奴,二十馀年,马畜孕重堕殒,罢极,闻汉兵莫不畏者,称之为汉儿,人又曰好汉,自后为男子称矣。

好汉与汉武帝有关,原本是“汉儿”的意思,逐渐演绎为好汉,后来又成为男子的专称。因而,除了女子,都可称为好汉。《水浒传》中,但凡上了梁山的男子,都可以被称为好汉。江湖之中,也多有“好汉”出没,比如祝家庄教师栾廷玉,宋江便说他是个好汉。其他出现在《水浒传》中的男子,则很少被施耐庵列入好汉的队伍。

那么,是不是坏人便不算好汉了呢?也不是这样的。“吴学究说三阮撞筹”时,阮小二的一番话,似乎解读了什么是梁山好汉。当时,阮家老大是这样描述“梁山好汉”的:

那伙强人,为头的是个落第举子,唤做白衣秀士王伦……如今新来一个好汉,是东京禁军教头,甚么豹子头林冲,十分好武艺。这几个贼男女聚集了五七百人,打家劫舍,抢掳来往客人。

从阮小二的口中可知,“强人”、“贼男女”是也是好汉。打家劫舍、拦路抢劫,还欺负石碣村的渔民,绝了他们的衣饭,这伙人也是“梁山好汉”。假如按照阮小二的标准看“梁山好汉”,除了三员女将外,所有人都可以享此殊荣,远远不止鲁智深、武松这一个半人。

说梁山上只有鲁智深这一个好汉,再加上武松这半条好汉,大概并没有搞清楚施耐庵的“好汉”标准是什么,抑或,是从另外一个角度来评判梁山好汉的。这条标准其实就是着重于“好汉”的“好”字,也就是说,有正义感的行侠仗义者才算好汉。

假如按照这条标准,梁山之上便有更多人不能被称为好汉了。这伙人在江湖上做尽了坏事,拦路劫财,欺行霸市,谋人性命,梁山简直就是江湖盗贼的藏身之所。这些杀人越货,血洗无辜,乃至买人肉馒头吃人肉的野蛮之人,肯定不能算“好汉”了。

同样,按照这条标准来衡量鲁智深、武松,他们都算不得“好汉”,半条都算不上。



鲁智深、武松是不是好汉

鲁智深原名叫鲁达,是《水浒传》中的镇关西。一直以来,读者都认为“镇关西”是一个叫郑屠的渭州城屠户,其实,都搞错了。施耐庵用一句话告诉读者,镇关西不是郑屠而是鲁达:

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你是个卖肉的操刀屠户,狗一般的人,也叫做镇关西!

有人分析,鲁达没有做过关西五路廉访使这么大的官,这个官名指的是老种经略相公。假如这样理解,便是不顾文本,不通语言逻辑的故意歪解了。鲁达说的这句话,其实只有一个主语,就是“洒家”。说得更明白点,鲁智深的这句话是这个意思:洒家始投老种经略相公,洒家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洒家也不枉了叫做镇关西。

而且,经略相公要比廉访使者职位高。经略安抚使掌一路兵民大政,廉访使者只是一个负责给皇帝传递边事的官员,原官名是“走马承受公事”,职位远远低于经略安抚使。假若鲁达说的是“老种经略相公做到关西五路廉访使”,这岂不是大笑话吗?

由“走马承受”改为“廉访使者”,是宋徽宗所为。因为走马承受经常越权干预边事,鱼肉百姓,为非作歹,宋徽宗便下诏限制他们的权力,严令其不得干预边事,并改了官名,削掉了一些职权。由此观之,在边境而言,“关西五路廉访使”实际上就是“镇关西”的别称。施耐庵以这个官名,加上鲁达的自述,实际上已经写明了鲁达就是“镇关西”。



鲁达是提辖,也是借用南宋时负责杂卖场的官名,北宋时期是没有提辖这个官名的。因而,鲁达经常单身出门,在市面上晃荡,与酒肆茶楼很熟,可以随意赊账。这就是说,鲁达就是个货真价实的管理杂卖场(榷场)的提辖。郑屠是个卖肉的,属于市场管理的对象,他叫没叫镇关西,难道鲁达不知?

即便是郑屠悄悄的自称镇关西,那也只是说明鲁达与此人是一路货色。然而,一个是堂而皇之的镇关西,另一个则是暗地里过把瘾的土财主,完全不同的两个级别,所以,鲁达骂郑屠是“狗一般的人”。这句话很欺负人,活脱的“镇关西”口气。

既然如此,若以行侠仗义这条标准来衡量,鲁智深算得上“好汉”吗?

武松是半条好汉,是因为他滥杀无辜,张都监府中的十五条性命中,至少有十人是不该杀的。因此一件,武松便成了“半条好汉”。不过,假若算上武松帮助孟州牢城的黑恶势力施恩,去制服另外一股黑恶势力,恐怕又得减损其一半的“好汉”名声了。这样,武松是不是就成了“三分之一好汉”呢?



梁山好汉是“英雄好汉”

其实,无论说梁山只有一条半好汉,或者说鲁智深、武松都够不上好汉称号,都是断章取义的说法,不符合施耐庵的文本原意。在施耐庵的笔下,梁山好汉就是梁山好汉,绝对不止一条半,最多,可以把王伦剔除而已。

梁山108人都是道家镇锁在龙虎山伏魔大殿地窖里的“妖魔”,施耐庵以紫薇大帝降妖除魔的神话,说这伙“妖魔”原本就是紫薇大帝降服妖魔后镇锁的酆都之鬼。所以,九天玄女告诫宋江,假如违背“天言”,就有可能“罪下酆都”,也就是打回原形的意思。

既然是妖魔,梁山好汉出场时,就肯定是妖魔本性,要干尽坏事了。鲁达、武松也毫不例外,他们同样是:“妖魔”出身。

既然如此,施耐庵为何把这些“妖魔”写成“好汉”呢?梁山岂不是真的成了藏污纳垢之所了?



看梁山人物,应当看他们完整的故事,《水浒传》中很多个人小传,都是“妖魔”们“还道”修炼的过程。这个过程,以“还道村受三卷天书,宋公明遇九天玄女”为界,看官们不妨以此作为一条分水岭,评判一下此前此后的梁山好汉是不是逐渐变好了呢?尤其是上了梁山,追随了晁盖、宋江之后,是不是都开始了“还道”的经历了呢?男子变好,岂不就是“好汉”了吗?

梁山好汉有一个共同的主张,就是“替天行道”,这个主张也是有一个升华的过程的。在荡平曾头市之后,“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就成了梁山好汉们共同追求的目标。这是因为,曾头市此时已经是金国人的官方榷场,与北宋官府勾结,打曾头市意味着打金国。梁山好汉抗金,难道不是“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吗?

施耐庵写《水浒传》素材来源于野史,也来源于正史,历史记载中,就有梁山好汉抗金的事迹。绿野老道反复以《三朝北盟会编》、《梁溪集》等史料,结合前七十回书的线索,来佐证梁山参与了北宋末年的抗金战斗。一百单八将在国难当头之际,挺身而出,“替天行道。保境安民”,去边上一刀一枪搏个功名,又有什么可以指责的呢?这样的人难道不可以称之为“好汉”吗?



如此,无论鲁智深、武松,还是参加最终聚义的所有梁山头领,都是“英雄好汉”。即便是三员女将,也不妨统称她们为“梁山好汉”。

月下鼓瑟的乐者

2020年06月05日

纵观水浒108将,能称得上好汉的寥寥无几。

面善心狠的宋江算不得好汉,杀人如麻的李逵算不得好汉,好色成性的王英算不得好汉,小偷小摸的时迁算不得好汉……


然而,鲁智深却是真的好汉,这是世所公认的,无人质疑,除了鲁智深之外,武松算半个好汉。

为何这么说呢?

你看鲁智深的诸多义举,无一例外都是舍已为人、毫不利己的,为了扶危济困,为了惩善扬恶,哪怕赴汤蹈火,粉身碎骨,也在所不辞。

为了救金翠莲父女,鲁智深三拳打死了镇关西。换作别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别人死活与他何干?

何况,镇关西是商界大佬,生意做的风生水起,与官场上的人交情不浅,鲁提辖犯不着招惹镇关西。

可鲁智深却偏偏管这个闲事了,敢于与黑恶势力硬碰硬,救出了金翠莲妇女之后,鲁智深成了全国通缉犯,亡命天涯,如过街老鼠。


一番波折后,鲁智深终于在相国寺安顿了下来,收了几十个小弟,管理着大片菜园子,有肉吃,有酒喝,有人服侍,日子过得很惬意。

可遇见林冲之后,鲁智深的好日子就此到头了,林冲娘子被高衙内调戏,林冲怕得罪高俅,一声不吭,鲁智深怒吼一声:

“你怕什么鸟太尉,洒家不怕!”,说着提着棒子,便要杀将过去,林冲赶忙抱住了。

林冲被发配之后,鲁智深担心林冲安危,暗地里小心护送,到了野猪林,果见官差要下手了,在千钧一发的时刻,鲁智深果断出手,救了林冲一命。

林冲却极不仗义,不知有意还是无意,泄露了鲁智深住所,于是,高俅频频向相国寺施压,鲁智深被迫离开了相国寺,再次亡命天涯。


后来,鲁智深上了梁山之后,与林冲形同陌路,再也没有交流过,林冲的人品他算是领教了。

鲁智深次次出手,都是多管闲事,可就是多管闲事,才凸显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的好汉品格。

而武松呢?

景阳冈打虎,属于误打误撞,本意不是为民除害,倘若他没喝醉,知道山上真的有虎,估计早绕道而走了,或者聚集了几十个客商一起过岗。

怒杀潘金莲和西门庆,是给武大郎报仇,说到底是为了一己私怨,并不是为民除害。

醉打蒋门神,是黑吃黑,就因为施恩管了几顿酒肉,称呼他一声“好兄弟”,便充当了黑社会的爪牙,与他人火并。


血溅鸳鸯楼,就更不该了,张都监、蒋门神有罪,该杀!但丫鬟们无罪,张都监的孩子们无罪,却都被武松一并杀了,武松太狠了些。

夜走蜈蚣岭,也不讲道理,一个道士和一个妇人搂在一起,花前月下,卿卿我我,武松便认为他们是一对奸夫淫妇,上去便把道士杀了。

武松打虎,勉强算是好汉,但他后来手上沾了鲜血,就抵减了,所以只能算半个好汉。

泥人161

2020年05月19日

这个问题早就回答过了,既然题主再问,就老生常谈了,鲁智深打死了镇关西,并不是为了自已,而是为了一对素不相识,被欺辱无助的父女俩人,鲁智深在刘太公庄上脱得精光,躺在刘太公女儿的床上充刘太公的女儿,将前来抢亲的山匪打的满地找牙,苦不堪言,鲁达智深又多么的憨厚可笑,野猪林救林冲,更体现了他的情义,纵观鲁智深,真乃路见不平,该出手就出手的真好汉,在云武松,打虎是偶尔之遇,并非以为民除害而专去打虎,杀西门庆是为家兄武植报仇,打蒋门神是报施恩对自已的非常待遇之恩惠,飞云浦之斗是为了保住自已的性命,血溅鸳鸯楼是为了报仇雪恨,虽杀了恶道,但之前用被恶道掠来当道童的无辜幼童试刀,纵观武松,不是为了自已,就是参有行凶,以我之见,武松在争斗上算强人不假,但在其作为上还够不上半个好汉,准确的评价,他算是一个很好的杀手而已。

建平249504053刘建平

2020年05月20日

鲁智深出家武台山时,智真长老就看出他与佛有缘,将来能成正果,纵观他的一生,虽然相貌凶恶,杀人放火,但是确实最有侠意之心,拳打镇关西就是打报不平,虽然说是因为镇关西这个称号太响鲁智深看不惯但帮助金翠莲不受欺凌是事实,他所杀之人几乎都是十恶不赦的坏人,没有冤鬼,从不考虑个人得失,对朋友一贯忠诚,救林冲,救史进,不求任何回报,武松和他相比,就差了很多,打虎是间接为民除害,其实是虚荣心驱使,不得不如此,打蒋门神是为了报恩,主要是武松也喜欢争强好胜,杀解差,杀蒋门神张都监是为了报仇,可又杀死了那么多的无辜的人,就这一点,鲁智深是绝对不会这么样做的,鲁智深几乎从来不会滥杀无辜。

曹正彪

2020年05月23日

前者顺利出家.后者断臂出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