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蒲松龄的《伍秋月》,是对古代官宦阶级的最好讽刺?

4回答·509阅读
暮有文化

2020年06月19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江苏高邮有个名叫王鼎的人,为人英勇,颇讲义气,交友也非常广泛。

王鼎有一个哥哥,在整个江苏都非常有名,他经常劝王鼎不要整日出去游玩,自己有时间要为他找一姑娘成亲。可王鼎自从十八岁那年,未婚妻去世以后,就再也没有娶过。

这一天,王鼎来到江浙一带,住在一间客店,这客店外是潺潺的流水,不远处是一座高山,偏僻幽静,环境很好,王鼎非常喜欢,心旷神怡间,拿出书读了起来。王鼎拿着书,读着读着,忽然有些困倦,便躺在床上睡了。

第二天一早醒来回忆,昨晚好像梦到一女子,那女子和他做了亲密的事。又这样过了几天,连续三晚,都梦到了同样一位女子。王鼎非常诧异,因为以前从未见过这女子。

于是这天晚上,王鼎便强忍着睡意,躺在床上假寐。就在这时,他忽然觉得自己床上好像上来了一个人,隐约间仿佛是一女子,那女子上了床之后便脱下衣服,睡在他的旁边。王鼎这才明白,原来前几日做的梦都是真的。

王鼎一下睁开眼睛,那女子十五六岁的模样,容貌俏丽,比王鼎以前见过的女郎都好看。于是王鼎便趁机将她搂着,想要共赴云雨。

女子害羞的低下了头,一下把他推开,说道:“既然你已知晓,今日也不便再行事,我们改天再聚吧。”随后便要走。

王鼎连忙拉住她,问道:“你究竟是何人?为何我每天会梦到你?”

那少女说:“我姓伍,名秋月。先父是一学者,精通易学,非常爱我。他算到我这辈子命不会长,果然,在我15岁那年便夭折,先父便将我埋在此地,他还算到,会有一个名叫王鼎的人来和我相会,并且把我复活。”

王鼎这才得知,这少女并不是人而是鬼。可他发现,这少女虽是鬼,但与常人无异。

“我等了你30年,你终于来了,于是我便急着和你相好。”说到这里,那少女害羞地低下了头,不敢看王鼎。

王鼎只觉得被这少女撩拨的内心荡漾,心里仅有的顾虑也已经打消了。便说道:“承蒙姑娘看得起,愿与姑娘相好。”

那少女说:“我只是得些阳气便可复活。今日已不便行事,我们改天再来相会。”说完就走了。

第二天夜里,那少女果然来了,王鼎急不可耐的和她做起了亲密之事。事后二人聊着天,王鼎感觉他们就像多年的老夫老妻一样。

王鼎问那少女:“阴间是否也和阳间相同?”

那少女眨着眼睛说:“当然啦,阴间也有城市,只不过阴间和阳间的时间是相反的,此时,阳间是夜里,阴间正好是白天罢了。”

听此一说,王鼎的好奇心被勾了起来,一连忙问道:“我能跟你一起去阴间的城市看看吗?”那少女点头答应了,于是二人说走就走。

王鼎和伍秋月走了约莫二三里地,来到荒野之中,王鼎很疑惑,为何少女会将他带来此地。

那少女说道:“此地便是阴间的城市,可王鼎发现周围光秃秃一片,什么也没有,便问伍秋月缘由,伍秋月有些不好意思,向手上吐了些口水,擦了擦王鼎的眼睛。

王鼎这才看清,原来周围竟然来来往往行走着很多人,那荒野中竟然是一个小小的城池,城门口还有一队队衙役们。

二人边聊着天,边在街上逛,忽然王鼎看到,有两个阴差押着三五个人,王鼎发现,最后那一人与自己的哥哥颇为相似,忙去看,果然是自己的哥哥。

王鼎拦住阴差说道:“我哥哥向来遵纪守法,他到底犯了什么事?”

那阴差不说话,态度极为傲慢,王鼎的哥哥见王鼎来了,呜呜地哭了起来,说:“我也不知自己所犯何事,就被这阴差抓了过来,他们不断的向我讨要贿赂,可我身无分文,弟弟你若回阳间,定要给我烧些纸钱。”

正说话间,那阴差突然扯了扯王鼎的哥哥脖子上的绳子,王鼎的哥哥被勒的一个趔趄,险些倒地,用手捂着脖子,感觉喘不上气一样。

王鼎见此大怒,一把夺过那阴差腰刀,电光火石间将两人砍翻。

伍秋月的吓得连忙拉着王鼎和他哥哥就跑,边跑边说:“你杀了阴差,倘若被抓住,一定会打入十八层地狱。”

王鼎和哥哥急忙奔逃,二人乘着船返回家中。临别之前,伍秋月对王鼎说:“你们回家一定不要扯下门外挂的丧旗,关着门藏在家中,这样七天以后便可安然无恙了。”

王鼎回到家中,这才发现,原来哥哥已经去世了两天,可是当他推开门,忽然听到哥哥的说话声,在那吵闹着要吃东西呢。

家里人大惊,吓得不敢靠近,王鼎将事情的原委说给家里人听,并且告诫他们不要声张,他们这才平静。

七天以后,王家撤下了丧旗,王鼎和哥哥终于能够大正光明的出现在大家的视野里。周围的邻居非常诧异,忙问缘由,王鼎用一套瞎编的说辞,搪塞了他们。

王鼎的哥哥复活后,王鼎整日心神不宁,越发想念伍秋月,于是便又乘船返回相别的地方寻找,四处打听才知,王鼎当时杀了两个阴差,阴间的官员抓不到王鼎和他哥哥,于是便将伍秋月小娘子抓去,此时正在大牢中关押呢。

王鼎打听了伍秋月关押的地方,便赶忙前去。王鼎到了地方,趴着窗看,伍秋月被关押在牢房中,只是有两个狱卒正调戏她呢。有一个狱卒眼神邪淫的说:“你已经是囚犯了,还守什么贞操啊。”说着便要用手去摸伍秋月的脸蛋。

伍秋月靠着墙壁躲无可躲,王鼎见此,内心气愤,大喝一声,冲了进去,用刀砍死了两个狱卒,拉着伍秋月便跑。

伍秋月见王鼎来了,非常高兴,可随后又沮丧了起来,说道:“你先前杀了两个阴差,如今又杀了两个狱卒,这可如何是好啊?”

随后又说:“我离复活还有些时日,但此时已经没有办法了。你去坟地,收殓出我的尸骨,带回家中,这其间如果有人问我是谁,你就说是生病的妹妹。切记,我未醒时,你一定要抱着我的尸体,喊我的名字。”

这时,太阳出来了,伍秋月一下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王鼎便去秋月埋葬的地方,将那处坟挖开,果然见棺内葬着伍秋月,棺材中的伍秋月就像睡着了一般,与常人无二,只是没呼吸。

于是王鼎背起伍秋月,乘着船连夜返回家。此时,王鼎想起秋月交代他的话,于是一直照顾在伍秋月身旁,轻声呼唤着他的名字,旁人问他时,王鼎说是自己的妹妹生了病。

就这样过了两天,二人终于返回了家中,家人见王鼎竟然抱着一女子回来了,非常吃惊,王鼎便将此事告知了他们,家里人虽然惊讶,也释然了。

王鼎将秋月放在自己的床上,一直喊着她的名字,晚上睡觉也抱着她,用体温给她温暖。

就这样过了七天,秋月苏醒了,只是还不能走路,又过了七天,秋月可以下地走路了,于是拜见了哥嫂以及父母。

秋月对王鼎说:“我当初离复活还有些时日,如此匆忙复活,身子骨虚弱,怕无力为王郎洗衣做饭,服侍公婆了。”

王鼎见心爱之人复活,高兴的不行,连忙摇手说道:“哪需要你做这些啊,承蒙你看得起我,愿和我在一起,我已经非常高兴了。”

秋月因为身子骨虚弱,经常走路需要人搀扶,可这样反而给他一种娇弱的美,邻里之间也对王鼎这位新过门的媳妇儿称赞有加。

后来,秋月对王鼎说:“你先后杀了四个阴差,罪孽深重,我怕你不能长寿,从此以后,你要诵读佛经,消除罪孽。”

王鼎先前是不信佛之人,如今便听从了秋月的话,改诵佛经,成为了一名虔诚的佛教徒,后来二人一直相安无事。

暮有话说

蒲松龄这篇小说讲的是一个人鬼情缘的故事,故事中的秋月是一名女鬼,这女鬼却无害人之心,反而给人一种另类的柔弱之美。

从另一方面说,蒲松龄虽然在讲一个人和鬼的爱情故事,但是他所描写的一些东西,正好反映了封建社会的很多不争的事实,比如说,王鼎虽说杀了阴差,可我们反而觉得王鼎好像并没有做错什么,因为那阴差无缘无故地绑走了王鼎的哥哥,向他索要贿赂,不守法度,死有余辜。

后来那两名狱卒,更是调戏狱中的秋月,这四名阴差虽在阴间的官员手下做事,可他们不守规矩,仗势欺人,就是他们的不对了。

蒲松龄关于阴差的描写,以及阴差的那些所作所为,又何尝不是古代封建时期那些官吏和衙役的表现呢?

对于本文,你是怎么看的?欢迎评论区留言。

我是北暮,喜欢我的文章,就点赞关注吧。

还文楼主

2020年06月20日

《伍月秋》出自清代文学家蒲松龄所著的《聊斋志异》。主要讲述,王鼎出外游玩,遇女鬼伍秋月,两人欢好相爱。一天,两人游阴间,王鼎偶遇见哥哥王鼐,王鼐因没向鬼差贿赂,鬼差捆着王鼐走,王鼎与鬼差理论,发生争执,杀了鬼差,按秋月所说方法,让哥哥还阳复生。王鼎知道秋月因自己杀鬼差,被阴司捉走,王鼎再入阴间救秋月,见狱卒调戏秋月,怒而杀之,救出秋月,按秋月法子,让秋月还阳,从此两人过上幸福生活。

蒲松龄蒲松龄(1640-1715),清代杰出的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一生醉心仕途,屡次不中,转攻文学,以谈狐说鬼来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封建科举与礼教对人民的伤害。

《伍秋月》是对官宦阶级的最好讽刺主要表现在:

  • 鬼差向王鼐索贿。王鼎的哥哥,王鼐被鬼差捉入阴间,鬼差向王鼐索贿不成,一路捆着王鼐,进行虐待。这里的鬼差索贿,暗喻封建社会的官场黑暗,也是作者写文的主旨,揭露封建社会的黑暗。王鼎与伍秋月游阴间,偶遇王鼐被鬼差捆着前进,王鼎与鬼差理论,让其对王鼐好些,发生争执。皂隶大怒,猛地一拽王鼐脖子上的绳索,王鼐顿时被摔倒在地。王鼎一怒,挥刀杀了鬼差,救走哥哥。王鼎杀冥役,是百姓对黑暗吏治深恶痛绝的浪漫性惩戒

阴间狱卒调戏伍秋月。伍秋月因王鼎杀鬼差救兄事发,被捉入阴间牢狱。王鼎知道此事后,进入阴间救秋月,见狱卒在调戏秋月,猥亵秋月。王鼎怒杀狱卒,救出秋月。文中的阴间官吏腐败与封建社会的官吏腐败一样,王鼎杀狱卒是百姓对封建统治剥削阶级的反抗。

《伍秋月》中鬼差索贿枉法,猥亵女囚,乃现实社会黑暗吏治的倒影,是对古代官宦阶级的最好讽刺。

小小麦芽呀

2020年06月19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的《伍秋月》,主要讲诉的是王鼎与阴阳相隔的伍秋月成为夫妻的传奇故事。在小说中,王鼎与伍秋月相识后,有两次与官宦阶级产生矛盾。第一次是因为自己的哥哥,第二次便是因为伍秋月。

那么,为什么说蒲松龄的《伍秋月》,是对古代官宦阶级的最好的讽刺呢?因为在小说中的差役非常贪婪,不但贪图钱财,还迷恋女色。从古至今人们对为官者的期待都是廉洁公证,而在小说中,那些差役却鱼肉百姓,欺辱没钱没势的人。

接下来我们便一同来分析下吧!

王鼎兄长被阴差索贿

《聊斋志异》,王鼎有个哥哥——王鼐。当王鼎在与伍秋月同游的时候,发现阴差抓了自己的哥哥,而且阴差态度还非常傲慢。通过阅读小说,我们可以了解到王鼐是一个遵纪守法的人。小说中蒲松龄是这样描写当时情节的:

言:“自不知何事,强被拘囚。”王怒曰:“我兄秉礼君子,何至缧绁如此!”便请二皂,幸且宽释。皂不肯,殊大傲睨,生恚,欲与争,兄止之曰:“此是官命,亦合奉法。但余乏用度,索贿良苦。

在我们当今的法治社会,如果公民没有违法的话,是不会有牢狱之灾的。而在小说里面,王鼐没有范什么事就被阴差给抓了,而且阴差的态度也不好。这一情形与我们现在也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记得有一次同事去政务中心办事,政务中心的办事人员尽管每天做的都是类似的工作,但是他们还是耐心地给同事讲明他所需要准备的资料等。政务中心的办事人员态度非常好,而且也很细心,帮助同事解决了很多疑问。

对比蒲松龄笔下的阴差,他们不但说不出王鼐被抓的缘由,还向王鼐索贿。虽然说蒲松龄所写的不过是一个关于伍秋月的奇谈,但是却也通过这些细节向我们展示了小说中的时代背景之下官宦阶级的仗势欺人与贪得无厌。

阴差尚且如此,更何况蒲松龄笔下王鼎当时所处的社会环境呢?作为王鼐这样一个无权无势的白丁,他只能够忍受阴差对他的折磨、满足阴差所提的要求。这也向我们展现了当时底层人民被压迫却无可奈何的局面。

王鼎因为不愿意自己的兄长受苦,便从阴差的手中将兄长救出。究其缘由,整件事情还是因为当时的官宦阶级的胡作非为、对王鼐等人的迫害所致。但是在当今社会的话,我们就不能如同王鼎这样草率,况且在我们现在所处的法治社会,遇到事情也都是可以通过法律途径来解决的。

伍秋月因王鼎所为,被阴差抓获羞辱

小说中,虽然王鼎与哥哥逃离虎口,但是却留下了伍秋月被阴差抓获关押起来。伍秋月在被关押的时候,王鼎因为放下不下自己的心上人,便前往寻找:

王近窗以窥,则秋月在榻上,掩袖呜泣。二役在侧,撮颐捉履,引以嘲戏,女啼益急。一役挽颈曰:“既为罪犯,尚守贞耶?

根据蒲松龄的描写,阴差们对伍秋月动手动脚,不顾礼法。像阴差们这样的行为本来就是知法犯法,而却没有人管束他们的行为。结合之前王鼎哥哥被抓的事情,我们可以看出小说中的法纪并不森严。

阴差们仗着自己的身份地位对伍秋月肆意侮辱,在他们眼里似乎并没有什么。但是通过这些我们可以看出在蒲松龄小说中的情形下,当时的阴差们是经常这样的。如果说只有一两个阴差品行不端的话,我们可以说是他们人品有问题,但是这么多的阴差都是这样的品行,也就说明当时的社会风气也有问题。

如果说大家都遵纪守法,不滥用职权的话,相信整个社会中也不会出现很多小说中不公的现象。伍秋月作为一个弱女子,只能用泪水来发泄自己的不满。而阴差们见到伍秋月落泪也没有停止对伍秋月的骚扰、调戏,可见他们没有同情心、品行败坏。

在不少影视作品中,尤其是相关包青天——包拯的小说或是影视剧中,我们便可以发现廉洁奉公的包拯是怎样维持正义的。包拯为无数受害者伸冤,也是封建社会官场中的一股清流。如果说封建社会中或是蒲松龄的小说中,每个衙役或是其他为官之人都如同包拯这,相信也不会有百姓含冤受屈的事情发生。

结合现实分析

在我们现代社会,尤其是我们国家,法律对于公民的安全和自身人权都是有保障的。我们也经常可以看到许多人们通过法律的途径来保卫自身的安全与利益。当人们遇到被侵害权益的事情时,也会有执法部门介入调查。

我们面对类似小说中王鼐和伍秋月冤屈的遭遇时,也不能够任人欺辱,要知法懂法,用法律来为自己讨回公道。如果说我们面对这些事情不愿意站出来,反而妥协示弱的话,只会助长这些人的威风,说不定会让更多的人受到伤害。

当然,我们也不能够像王鼎那么冲动行事。遇到事情应该多思考,而不是只顾发泄自己的怒火而铸成大错。

结语

小说中的王鼐与伍秋月都是普通人,他们在面对强权欺压的时候,几乎没有反抗的能力。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如果遇到像伍秋月这样的状况,法律就会是我们最好的武器,也会为我们讨回公道。

人生中可能会遇到很多事情,而王鼐与伍秋月被阴差欺辱的景象,是蒲松龄小说中的社会背景之下所发生的官宦阶级欺压百姓的故事。蒲松龄这样的描写,也向我们展示出当时社会法律制度的不完善,更体现出人们的生命安全、人权等都不到保障。


阅读小说后,我们也可以看出蒲松龄对古代宦官阶级欺压百姓、不作为的讽刺.

以上就是我对本题的理解,欢迎大家提出不同的见解,谢谢大家!

注:回答中部分内容引用蒲松龄《聊斋志异》原文。

休闲兔杂谈

2020年06月19日


《伍秋月》介绍

《伍秋月》是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讲的是人鬼恋的故事,建立在宿命基础上。伍秋月和王鼎在小说开头就上了合欢床,然后,一人一鬼共同与荆天棘地的黑社会拼搏。王鼎通过伍秋月进入冥世,两次杀掉冥役。

小说里,冥世确实成了现实另一种表现形式。冥役索贿枉法,猥亵女囚,乃现实社会黑暗吏治的倒影。王鼎杀冥役,是百姓对黑暗吏治深恶痛绝的浪漫性惩戒。也是对古代官宦阶级的最好讽刺。



人物评价

《伍秋月》的人鬼恋,建立在宿命基础上。伍秋月和王鼎在小说开头就上了合欢床,然后,一人一鬼共同与荆天棘地的黑社会拼搏。王鼎通过伍秋月进入冥世,两次杀掉冥役。第一次,是他在随秋月漫游冥世时偶然遇到刚死的乃兄王鼐,冥世衙役拘着王鼐"索贿良苦"。第二次,是冥世府衙将伍秋月抓去,隶卒调戏秋月,王鼎"一役一刀,摧斩如麻"。在《伍秋月》里,冥世确实成了现实另一种表现形式。冥役索贿枉法,猥亵女囚,乃现实社会黑暗吏治的倒影。王鼎杀冥役,是百姓对黑暗吏治深恶痛绝的浪漫性惩戒。王鼎杀掉冥世恶役,带其兄逃回人世,按伍秋月提示,七日"勿摘提幡(吊孝标识)",给冥世追捕者错觉,让他们以为王鼐还在冥世,王鼐竟然就这样复活了。一个柔弱女鬼的雕虫小技,竟然骗过冥王、判官、黑白无常,真是不可思议。



伍秋月复活,则是对六朝小说沉魂复生模式诗意化的再创造。《搜神后记·李仲文女》写葬于武都郡北的李女本应复活,因发棺太早,结果"女体已生肉,姿颜如故",腿脚没长好,只好含恨永沉阴世。按六朝小说原则,沉魂复生,有严格"定数",不可违拗,否则万劫不复。伍秋月命定的复活正如她所说的"此有定数。妾待月尽,始是生期"。妾待月尽,始是生期"。可是王鼎杀了冥役,要逃脱冥中惩罚,必须违反"定数",提前复生。按六朝小说模式,提前复生的结果会永陷地下,成为枯骨,然而伍秋月却成功复活,这是王鼎忘我的爱的胜利:王鼎按照伍秋月约定的地点挖开坟墓,将梦中得到的符粘在女尸背上,"夜辄拥尸而寝,日渐温暖,三日竟苏"。秋月复活后,骨软足弱,似乎一阵风就能吹倒。因体弱,家务活儿不能干,走十步外,就得有人扶着。这反而带来了封建士子梦寐以求的弱不禁风之美。



希望我的回答对你有所帮助,看到此文的人平安、幸福~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