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评论里所说的「张力」指什么?

16回答·1278阅读
猎人与自然

2020年07月12日

文艺、文学评论所说“张力”,主要是一种比喻的说法,指作者的隐于作品表面、藏于作品深处、散于作品之外的感染力、影响力、联系力。

1、第一层次的张力,感染空间。让人有不断深入、多次、反复阅读的需求,且每次阅读都不新感觉。作品描述的人物、事情,反映的思想随着阅读的继续,能不断地延伸出层层递进、逐步开阔的空间,让读者有越来越有的读与思欲望。从作品的基础事实内容上引起读者的需求和共鸣。

2、第二层次的张力,影响空间。作品的风格、内容、思想三方面能影响较多人群,其深度和广度持续不断。

在时间上,从产生到现在,流传百年不衰,成为经典。 在宽度上,从年龄群体,到不同文化背景的读者中深受喜爱。作品的张力在传播中产生深影响。

3、第三层次的张力,联想空间。作品语言风采的感染力、内容深处的思考力和语外之意的联想力,都有较足的扩张空间。一是在语言风采上,作品从文字准确、外在排版、内在内容,让阅读者获得联想、思考、启发的满足感;二是从内容思想上,作品基于事实或现在生活情况反映,但紧扣过事情或人物的思想,挖掘潜在的需求,让读者获得自己也意外或意识中的相关内容;三是从情节的联系上,比通过悬念设置、剧情推进、逻辑演绎等多重角度引发文学或艺术品的优美中产生的联想与追求空间。

有“张力”的文艺文学作品,首先,语言上感染力强;其次,思想内容影响深刻;最后,引发读者广泛的联想。

舍知堂

2020年07月23日·优质文化领域创作者

文学艺术评论里所说的“张力”,源于二十世纪在欧美影响最大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new criticism)。

新批评流派由艾略特、兰色姆、燕卜逊、韦勒克、沃伦、退特等蜚声世界的大学者组成。由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被认为是新批评的扛鼎之作。

新批评理论克服了十月革命时期过于依赖语言学的形式主义的弊病,开始注重文学的本体论,提出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文艺批评界极具影响力的概念。而“张力”则是其中之一。

脱胎于“陌生化”理论的“张力”理论

最近几年在国内的文学界、文艺批评界,我们常听到“陌生化”和“张力”这样的词汇。

特别是写小说的,在和编辑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作品张力不够,情节张力不够,语言不够陌生化等等之类的退稿原因。

“陌生化”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张力”理论则是艾伦·推特退特的杰作。

什么意思呢?如果纯说理论怕是不好理解。可以简单理解为:别人说过的话你最好别说,别人写过的事,你最好别写,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词汇最好别用,形容词和无用的修辞最好都不用,即使要用的话,也要把它拆解了重新组合,且让组合起来的语句,在语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以达到初读陌生,又越品读越有味道的效果。

若要很好的理解这些理论,推荐读一读燕卜逊的《“含混”的七种类型》,因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退特的“张力”理论,都来源于燕卜逊的“含混”理论。

燕卜逊指出:不一样诗的语言在表面逻辑层次下各种各样的复义和矛盾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诗的语言和字典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字典的定义(definition)永远把一个词的内涵(intension)框定在一定(definite)的外延(extension)之内。而文学的语言,或者说诗的语言具有复义性,一个词的内涵(intension)和它的外延(extension)有着种种复杂的矛盾,内涵(intension)似乎总是要冲破外延(extension)。

后来,艾伦·推特对两个逻辑术语“内涵”和“外延”加以改造,去掉其前缀,独创了一个文论新术语——张力(tension),并想着把其推崇为文学的共同特征。

推特的这个理论渐渐地被业界认可之后,在文学作品中的词句、情节、细节等方面能够做到以内涵(intension)打破它的外延(extension)的时候,也就有了张力(tension)。

来源于物理学的“张力”理论

在物理学上,物体受到拉力作用,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就叫张力。

比如:被拉伸的弦、绳等柔性物体对拉伸它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或被拉伸的柔性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

就好像小提琴弦富有弹性的张力。拳击运动员由内而外的肌肉张力等等。

这种在物理学中某物体受到拉力后物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牵引力,就是指张力。

引申到文学方面,则是指文章写的张弛有度、疏密有致、跌宕起伏,内涵深厚,富有节奏感与表现力,很容易把读者带入进去,引起共鸣。

比如,在《红楼梦》中是黛玉表面上的笑与哭和内心里令人断肠的悲与苦,在反逻辑与合逻辑、反情理与合情理的对立中产生的张力效果。

家驹手绘

2020年07月01日

文学评论和艺术评论都是对艺术范畴内的不同艺术形式,作出一定的评论评价,对艺术创作达到引导、发掘、批评等,从而引发对某种话题的关注。作品富有张力,是对作品总体评论的用语。个人观点,分享交流。

文学评论家在针对文学作品时,要对作品的思想内容、艺术价值等做出自己的判断,这些判断的得出,需要对作品进行全面的解读,分析。一部文学作品的构成是由多种元素形成相互连接,人物关系、故事情节发展、语言艺术、结构特点等等,这些诸多方面在作品里表现出来相互作用,彼此照应,丰富而不乱,紧凑不生硬,节奏感掌握恰当,整部作品里流露出的完整性富有极强的表现力而不落俗套。

美术评论家对一幅绘画或其它形式的美术作品,从结构、技巧、色彩、形体、画面形象的搭配、画面里故事的巧妙组织、人物形象的刻画、风景画面的处理等等,从局部出发,通观全局,着眼整体,技巧娴熟而不浮躁,扎实的笔触,有力肯定,明暗结构通透不僵硬,细节的处理往往不露痕迹又经得住推敲,暗里有亮,亮里有形,富有感染力。

总之,不管是文学评论还是美术评论,对不同的艺术形式的作品,总体共同的要求就是,要和谐,

不粗糙,语言和绘画等都要有通透感,形成的感染力和表现力,能够打动人,引起读者的共鸣。

动漫翟家班

2022年08月24日

“张力”这个词,其实说起来挺玄乎的,就跟艺术评论中常常提到的“节奏感”一样,很难说清楚是什么,我们都只能尝试描述具有张力的那个状态、那个画面亦或是那个时刻——当我们感受到它时,我们一定能感觉到是具有“张力”的,这也是一件好的艺术作品的灵魂所在。

张力最开始作为物理学的名词,顾名思义是物体在紧张状态下所引起的一种向外扩张的力量,在艺术届,格式塔心理学美学家阿恩海姆认为“任何物体的视觉形象,只要它显示出契形的轨迹、倾斜的方向、模糊的或明暗相间等直觉特征,就会给人造成一种正在运动的迹象,如果一幅画不能满足这样一些直觉条件,它看上去就是静止的和呆板的。”

可以说张力是画面中表现力的顶峰,当描述冲突、矛盾时,如果过于风平浪静抑或是过于露骨的进行呈现,都算不上是一件优秀的具有张力的作品。

对于张力,我把它理解为将破未破的一种状态,好比《西西里的美丽传说》里莫妮卡·贝鲁奇出场的那一幕——所有男人内心都汹涌澎湃,他们的目光始终追随,但却又没有一个人上前打破这暴风雨前的宁静,直到递来第一只为她点起香烟的手,接着第二只、第三只手……

那么,该怎么具体去描述这样的艺术张力呢,在看过那么多幅优秀的大师美术作品后,我对于一幅画面张力的分析往往总这样几个维度去看:

一是画面的色彩视觉张力。

色彩作为一幅画面的首要表现途径,可以说色彩就是其生命,尽管莫兰迪的作品展现出了一种超越时间地点的平静和永恒,但从画面张力来说,其色彩过于素淡,缺少画面故事性的塑造和情绪的表达。

相较而言,马蒂斯的色彩张力则是我觉得艺术史中在色彩运用上达至顶峰的画家,他的这副作品《红色和谐》以华丽饱满的色彩作为基调,(图2),室内大面积的红和室外的绿,其中点缀的橙与窗外的蓝,女人身着的黑与红。这些夸张的对比色充斥画面中,铺就出了一幅稳定而又不稳定的视觉表现,这就是张力,一瞬间便抓住了观众的眼球,在平衡与不平衡间给予了观者不同的视觉动感。

二是画面的结构张力。

形即画面本身的点线面都蕴含着画家自身的思考和布局,如果说色彩是张力的外露,那么形即是张力的内部骨架,线条的轻重缓急成为张力矛盾的呼吸节奏。在众多以线条塑形的画家中,席勒的线条堪称其一大特色,线条在席勒笔下具有了独立的审美意义,其主要轮廓线的缠绕、扭曲已使得画面充满动势和张力而又脆弱坚定。其内部结构线条时而浓重时而清淡,以一种交错的张力美感、解剖式的线条勾勒出身体起伏,塑造出对比强烈的、扭曲而又夸张的人体。

席勒在自画像线条的运用上克制又放肆的表达不可不谓是张力的收放自如,这实际上也是他对自我认知的不断审视和探寻——既横冲直撞又小心谨慎,在线条的描绘中逐渐形成理想自我形象,这正是席勒线条的张力之所在。

三是画面的艺术思想张力。

一幅作品的艺术创作能否引起人们对于内心的思考与共鸣是体现其艺术语言张力的核心。艺术家的思想通过其画作被张弛有度的传达出来,好的艺术作品一定能在张与弛之间达到巧妙平衡并引起观众的共鸣。

总的来说,艺术的张力是使得艺术作品在松弛之间维持着良好的矛盾冲突与感染力的一种“力”,它既是具体的——我们能从表现出的色彩、线条中感知得到;又是抽象的——需要观众沉浸内心去感受画面的韵律与节奏。

当艺术家和观赏者产生了共鸣和链接时,这种张力和情感才能被真正传递。

自由的溪水6Yo

2020年07月04日

我来谈谈诗歌的“张力”

从五四新文化运动新诗诞生以来,新诗歌是以立意和立志为主一直争论不休。纵观新诗的发展以立意为主得到多数人的肯定,“张力”在诗歌语言中占有得大的比例,它的前者必须是诗要有意境的配合,“张力”才可能谈起。评价一首诗的好坏:首先要有意境,语言的运用在比较有限的文字里是否有“张力”也就是诗的可读性和意境。

在诗歌里就是所谓的“诗语”,“张力”的作用在诗歌里是起到催化的作用,它让诗产生美感给人以精神慰寄,从而提升人的精神境界。区别于其它体裁的文字,在文学中占有很高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