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艺术评论里所说的“张力”,源于二十世纪在欧美影响最大的文艺批评流派——新批评(new criticism)。
新批评流派由艾略特、兰色姆、燕卜逊、韦勒克、沃伦、退特等蜚声世界的大学者组成。由韦勒克和沃伦合著的《文学理论》被认为是新批评的扛鼎之作。

新批评理论克服了十月革命时期过于依赖语言学的形式主义的弊病,开始注重文学的本体论,提出了一些在世界范围内文艺批评界极具影响力的概念。而“张力”则是其中之一。
脱胎于“陌生化”理论的“张力”理论
最近几年在国内的文学界、文艺批评界,我们常听到“陌生化”和“张力”这样的词汇。
特别是写小说的,在和编辑沟通的过程中,常常会听到作品张力不够,情节张力不够,语言不够陌生化等等之类的退稿原因。
“陌生化”理论是什克洛夫斯基提出的。“张力”理论则是艾伦·推特退特的杰作。
什么意思呢?如果纯说理论怕是不好理解。可以简单理解为:别人说过的话你最好别说,别人写过的事,你最好别写,大家都知道的成语词汇最好别用,形容词和无用的修辞最好都不用,即使要用的话,也要把它拆解了重新组合,且让组合起来的语句,在语意不变的基础上,增加丰富的内涵与外延,以达到初读陌生,又越品读越有味道的效果。

若要很好的理解这些理论,推荐读一读燕卜逊的《“含混”的七种类型》,因为什克洛夫斯基的“陌生化”理论,退特的“张力”理论,都来源于燕卜逊的“含混”理论。
燕卜逊指出:不一样诗的语言在表面逻辑层次下各种各样的复义和矛盾是无穷无尽的。也就是说,诗的语言和字典的语言是不一样的。字典的定义(definition)永远把一个词的内涵(intension)框定在一定(definite)的外延(extension)之内。而文学的语言,或者说诗的语言具有复义性,一个词的内涵(intension)和它的外延(extension)有着种种复杂的矛盾,内涵(intension)似乎总是要冲破外延(extension)。
后来,艾伦·推特对两个逻辑术语“内涵”和“外延”加以改造,去掉其前缀,独创了一个文论新术语——张力(tension),并想着把其推崇为文学的共同特征。
推特的这个理论渐渐地被业界认可之后,在文学作品中的词句、情节、细节等方面能够做到以内涵(intension)打破它的外延(extension)的时候,也就有了张力(tension)。
来源于物理学的“张力”理论
在物理学上,物体受到拉力作用,存在于其内部而垂直于两邻部分接触面上的相互牵引力,就叫张力。
比如:被拉伸的弦、绳等柔性物体对拉伸它的其他物体的作用力,或被拉伸的柔性物体内部各部分之间的作用力。
就好像小提琴弦富有弹性的张力。拳击运动员由内而外的肌肉张力等等。
这种在物理学中某物体受到拉力后物体内部产生的一种牵引力,就是指张力。

引申到文学方面,则是指文章写的张弛有度、疏密有致、跌宕起伏,内涵深厚,富有节奏感与表现力,很容易把读者带入进去,引起共鸣。
比如,在《红楼梦》中是黛玉表面上的笑与哭和内心里令人断肠的悲与苦,在反逻辑与合逻辑、反情理与合情理的对立中产生的张力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