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为秦末汉初的顶级谋士,张良与陈平比较孰优孰劣?

31回答·5356阅读
与众适道

2020年07月26日

张良

路遥lgy

2019年03月13日

当然是张良了。刘邦登基后,第一次招来殿前会议,就说了,我之所以灭秦,打败项羽,是因为有了萧何,张良,韩信!运筹帷幄我不如张良!张良解鸿门宴之围,为刘邦断后。楚汉之争,张良出计谋给刘邦,有三王了灭项羽,于是有了鸿沟划界停战。没有三四个月,刘邦就联合了6各地诸侯围困项羽于垓下,使项羽大败后乌江自刎而亡!



陈平也是刘邦手下的人才,刘邦临死说,陈平智有余,然难独任!陈平有几次出色的计谋,都与女人有关。显然与张良的战略运筹不能相比,而且张良再刘邦登基后,随即选择归隐山林,确实是有远见卓识的!

发鳩之山

2020年05月11日

张良深谙黄老之术,通达事理,应胜人一筹。

summer

2020年05月13日

同样身为一代谋臣,两个人都是居功至伟,但陈平远不及张良。无论从出身、人品、还是刘邦对他们的重视程度,以及后人对两个人的评价上来看,陈平都没法和张良比。

论出身,张良是韩国贵族的后裔,他的祖父担任过韩昭侯、韩宣王、韩襄王三代韩国国君的相国,父亲担任过韩釐王、韩悼惠王两袋韩国国君的相国,是历史上所称的“五世相韩”。

而陈平是阳武户牖乡(近河南原阳)的一个农家出身,经济条件不太好,从小就和哥哥住一起。好在他哥哥对他不错,揽下了所有家中农活,让他能够一心求学。

虽说看人不能看出身,但是因为出身的悬殊,也决定了两个人接受的教育和成长环境的不同,张良在为人、为臣的品格上比陈平高,也有这方面原因的影响。

张良父亲去世后,韩国被秦国所灭,国亡之际,张良家也遭遇不测,他的弟弟早夭。但是家底还是很厚实的,仅奴仆就有三百人。但是张良怀着复国的梦想,于是遣散三百奴仆,变卖全部家财,准备去刺杀秦王。

“荆轲刺秦王”我们都知道,而张良是找了一个大力士,在秦始皇第三次东巡时候,张良潜伏在博浪沙,让大力士用大铁锤伏击秦始皇,但不巧的是,大铁锤砸中了秦始皇的备用车却没有砸中秦始皇坐的车。之后,张良就隐居在下邳十年。反秦大起义号角吹响后,张良也立马投身其中,并加入了刘邦集团。他一心复国,所以和刘邦分别了两次,但是,最终还是和刘邦走到了一起。其实张良真正想做的就是复国,但当他发现复国仅是一个幻影之后,就毅然一心归汉,并为刘邦打天下出谋划策,献计帮助刘邦和平解放南阳,成为“汉初三杰”。

“三杰”之中,张良被刘邦列为第一,且尊称其字“子房”。刘邦待人一向非常随意,甚至边洗脚边见客。这么一个随便的人,当皇帝,提起张良开口闭口都是“子房”,张良一言一行都给刘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再来看陈平,从小就寄人篱下,住在哥哥家还要看嫂子的脸色,虽然后来大哥为了他一纸休书休了妻子,所以陈平结婚也算比较晚,而且一心只想娶个有钱的。后来陈平靠着自己较好的容貌和心机,娶了附近一个有钱人的孙女。当时,这个女人已经结过五次婚,是远近有名的“克夫”女,但是陈平并不在乎,如愿以偿傍上“富婆”。娶了有钱老婆后,陈平手头宽裕起来,交友活动也广泛起来。

而且陈平一生三易其主,第一人领导是魏咎,魏咎任命陈平为太仆,但陈平提的建议他听不进去,加之有人说陈平坏话,陈平就选择了离开。后来加入了项羽军团,做到了都尉,后来为了保住性命,从项羽处逃离,通过谋士魏无知见到了刘邦,才加入了刘邦集团。

见人说人话,见鬼说鬼话,陈平靠着见风使舵的本事,成为了汉初政坛上有名的不倒翁。但是后人对他的评价却远不如张良。后人多认为,陈平给刘邦出的计谋,不如张良的计谋运筹帷幄,决胜千里,而多是拿不上台面的阴招。在《史记·陈丞相世家》中记载,陈平曾做过这样的自我评价:“我多阴谋,是道家之所禁。吾即废,亦已矣,终不能复起,以吾多阴祸也。”他自认为自己的计谋多“阴谋”,会有阴祸,这种评价,也很有自知之明了。

而且陈平为人圆滑,贪恋富贵,善于迎合他人以求自保。在《史记·高祖本纪》中,刘邦病危时评价他说:“陈平智有余,然难以独任”。所以,张良能位列“三杰”,而陈平却没有这样的地位和评价。

最后的老实人

2020年05月12日

题主,我是老实人,我来回答你的问题。


张良和陈平都是刘邦的鼎级谋士,至于说两个人谁的谋略水平更高一些,这个还是不太好比较的。

张良一般把控的都是全局,他给刘邦出谋划策的时候,从来不考虑个人的得失。但是,陈平在这一方面,就有点欠火候。

陈平无论做什么事的时候,都是先考虑自己的得失。对自己有利的,他就会大加推崇。对自己没有利益的事,他基本上就是能离多远就离多远。

大家都知道,刘邦是最能识人的一个人。他对陈平这个人的看法,发表过自己的意见。就是在他要去世的时候,吕后问刘邦,陈平这个人怎么样?能不能当丞相?刘邦的回答是陈平这个人才能是没有问题,但是,不能让他独挡大任。也就是说陈平这个人品行有点问题,若是让他当丞相,也只能当副丞相。

这一点刘邦确实没有看走眼,陈平在刘邦去世后,办事就是这样的,太自私了。本来刘邦生前,和大臣们一起立了一个白马盟约,说是非刘氏不王,若是非刘氏当王的人,天下的人就要起兵,一起来反抗他。可是当吕后掌权之后,吕后就想让姓吕的人来当王。

这时候的正宰相是王陵,副宰相是陈平,这个正副丞相的搭班,也是刘邦生前安排好的,他觉得王陵这个人比较可靠,有什么事,可以让王陵牵头做。

所以,吕后就把他们两个叫来,然后征求他们的意见,王陵说高祖去世前,我们都是喝过马血的人,我们答应过他,非刘不王的。所以,你这一提议,恕我们不能满足。

这时候吕后又问陈平,陈平说高祖刘邦当皇帝的时候,大封刘姓为王,那是没有问题的,如今吕后掌权,大封吕姓为王,也没有什么不对的。所以,吕后封姓吕的为王,他没有意见。

吕后对陈平的回答很满意,所以,她就把王陵给赶回了家,让他去养老去了。因为陈平比较奉承吕后,所以,吕后就把陈平提拔为了正丞相。在这期间,吕后干什么事,陈平都不管不问。只要不牵涉到他的利益,吕后爱杀谁就杀谁,他就当没有看到过。

到了吕后去世之后, 陈平一看刘邦的子孙都要起来造反了。吕后的后代,一个比一个不成器。所以,他觉得若是刘邦的子孙成事之后,肯定会把他给杀害的。所以,为了不至于落个灭族的下场,他赶紧帮助刘邦的子孙,把姓吕的全部给诛杀了。你看陈平就是这样一个两面三刀的人。

相对比陈平,张良就高尚多了。你看张良鸿门宴前和鸿门宴中,那都是冒着生命的危险在救刘邦呀,还有他给刘邦出的谋略,让刘邦联合彭越,英布,韩信等人共同战胜项羽,这都是完全给刘邦在考虑。结果,刘邦就是在他们三人的合力之下,打下来的天下。

当初刘邦和韩信刚出汉中的时候,也是张良给项羽写了一封信,他让项羽放过刘邦,刘邦只是想争取关中之地,绝对不会窥伺天下的。项羽相信了,所以就没有离开齐地,一直打齐地的天荣。结果刘邦出了汉中,拿下关中,就开始窥伺天下了。你看张良的谋略都是在为刘邦得罪项羽。

张良为刘邦出谋划策的时候,从来都没想过,会得罪项羽,会跟着刘邦打败仗,会被项羽给杀了。这些张良从来都没有想过。陈平就不一样,陈平考虑的个人利益比较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