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语
磨盘山战役如果没有叛徒卢桂生出卖机密军事情报,那么,一路骄狂的清军一定会全部扎入李定国的三道伏击圈,被明军全部歼灭掉的。
李定国极可能斩杀吴三桂,创造出"三蹶名王”的奇迹来。
磨盘山战役如果取得胜利,那么,就可以让散居在云南、贵州、四川等地的南明军队看到复兴的希望,他们就不会那么快就投降清军。
而对清军来说,吴三桂所部被全歼,肯定是一个巨大的损失。但是,清军此次进攻云南,是三路大军外加北京地区过来的满洲八旗精锐,清廷是下了血本的。
吴三桂所部只是四支清军中的四川兵,即使全军覆没了,清军还有广西兵、湖广兵、满洲八旗兵以及洪承畴从江南派来的清兵,力量仍然非常强大;李定国还是无力打败他们的。

磨盘山战役前夕的天下形势
南明永历朝廷的最高领导人孙可望在内讧中被李定国、刘文秀打败以后,众叛亲离,一怒之下,投降了清军,把西南地区的军事部署情况全都提供给了清军。清廷大喜过望,顺治皇帝决定乘永历朝廷内乱之机,集结重兵,一举攻取贵州、云南。
1658年,清廷调集了三路大军:
吴三桂所部清军从汉中出发,经过四川,往贵州挺进;
满洲将领赵布泰率领广西清军主力,从广西开拔贵州,途中又会合了清廷从湖南拨过来的一部清军,加强了这一路清军的实力;
满洲将领罗托统率湖广清军主力,再加上由拨来的江南洪承畴等部清军,由湖南直趋贵州;
顺治皇帝还不放心,又任命多罗信郡王多尼担任总指挥,统率驻守北京地区的满洲八旗精锐,还把自己的御前侍卫以及王公、贝勒府中的护卫几乎全部抽调到军中,充实军力,专门去进军云南。
而南明方面的应对措施极不妥当。
李定国忙于整顿内部,又对孙可望的旧部将士极端歧视,还把前线的将领都调回云南,使前线失去了统一的指挥核心,也导致了南明军心涣散。

李定国没有及时对清军的进攻作出反击,反而在徘徊观望中白白失去了战机。
最终,清军几路大军会师,兵力空前强大,已经不是明军所能抵挡的了。
这时李定国从分兵把守各处险关要隘,但是,冯双礼、白文选、李定国都被清军击败,贵州失守,清军乘势攻入云南。
李定国见大势已去,不得不让永历朝廷撤离昆明,向滇西退去。
永历朝廷退到了永昌,清军在后边穷追不舍,白文选打了一场狙击战,还是未能打得过清军,于是,永历朝廷只能继续往滇缅边境撤退。
看到清军如此骄横,李定国决定寻机狠狠打击一下清军,阻止他们的追击步伐。
仔细研究了一番地形之后,李定国把目光投向了磨盘山。
磨盘山战役的经过
当李定国决意要在磨盘山教训一下清军的时候,他身边只剩下了6000人马;大将冯双礼率部撤往四川去了;白文选在阻击清军失败后,被清军赶往别的方向了。但是,李定国手中所掌握的6000人马都是身经百战的精兵强将,他决定就用这支精兵来伏击清军,狠狠地打击他们一下。

磨盘山就是现在的高黎贡山,山势陡峭,道路蜿蜒崎岖。李定国在此作出了正确的决策:他认为清军这次进军,屡屡获胜,骄兵轻进;对明军穷追不舍,势必不作防范。而磨盘山山高路险,道路狭隘,适宜伏击作战。
于是,李定国决定在磨盘山沿羊肠小道两旁草木丛中设下三道埋伏:一伏是名将窦名望;二伏是将领高文贵;三伏是总兵王玺;各伏均设伏兵两千人。
穷凶极恶的吴三桂带领清兵自永昌一路追击几百里,没有遇到一点儿抵抗,就以为李定国也跟随永历皇帝逃往缅甸去了。因此,清军丝毫不作戒备,再加上清军在吴三桂的死命催促之下,连日行军,早已精疲力竭,精神不振了。清军在上山时,队伍散乱不整,好似游山玩水般地进入了明军的伏击区,眼看着清军前锋部队就要进入第二道伏击圈,一场全歼清军的胜仗就要打响了。

突然,意外发生了。由于永历皇帝远逃而去,永历朝廷的文臣们都丧失了信心,纷纷寻找门路投降清军,谋求荣华富贵。此时身在李定国军中的南明大理寺少卿卢桂生也不例外。卢桂生获悉了李定国的作战计划,就决意投降清军,以此来换取高官厚禄。
趁大家精力都放在伏击作战之上的时机,卢桂生偷偷地溜出队伍,跑到吴三桂那里,把李定国的伏击计划全盘告诉了吴三桂。
吴三桂大惊失色,急忙下令停止进军,前锋部队立即撤回;所有骑兵都下马步行,搜捕南明伏兵,并且立即加起大炮,向道路两旁的草丛猛烈轰击。
明军没有得到号令,尽管遭此大变,也不敢擅自违令出战,所以伤亡很大。一伏守将窦名望见形势危急,被迫提前鸣炮出战,于是二伏、三伏的将士们也冲出来,与清军展开肉搏战。

李定国的原定计划完全被打乱了,在一片混乱之中,明军基本上丧失了战场的主动权。只能凭借勇气与清军进行短兵相接的近身肉搏,双方在满是悬崖峭壁的山峦中殊死血战。可是,清军赵布泰、多尼所部八旗兵随后赶到磨盘山增援,使得清军在兵力上处于明显的优势。
但是,这六千明军伏兵都是原来大西农民军的百战精锐,战斗意志极强。他们给清军以巨大的打击,清军都统以下的将领十几人战死,数千满汉精锐被打死。
而明军将领窦名望死战不退,大喊道:“我姓窦,此地是磨盘山,哪有豆子进了磨,还能出去的道理!” 最后,窦名望身负多处重伤,犹自奋勇力战,直到最终战死于山下。明军显示出了惊人的战斗力,三伏将领王玺也在战斗中力战而死。但是,明军一直都在浴血搏杀,誓死不退。

李定国坐镇山峰之上,听见号炮次序不对,知道情况有变化,就派后军增援,终于击退了吴三桂等部清军。因为兵将损失严重,李定国率部向西撤退了。
磨盘山血战,双方自清晨时分,一直鏖战到中午,双方伤亡都很惨重。从战略上来看,南明军队的最后一次反击失败了。
是役,吴三桂虽然损伤惨重,可是他重创了李定国所部明军的精锐力量,攻占了大西南最后一块抗清基地。而经此一役,李定国部下精锐损失惨重,以后再也没有对清军发动过大规模的反击作战。
磨盘山战役还是起到了教训清军的作用,此战清军死伤人数很多,以致顺治皇帝大怒之下,处分了除吴三桂之外的大部分清军将领。
假如明军取得了磨盘山战役的胜利
如果没有叛徒卢桂生的出卖,骄横轻狂的清军只要完全进入伏击圈,那么,他们肯定会被明军全部歼灭的,而李定国必将斩杀吴三桂,取得三蹶名王的声威。这就会严重打击清军的士气,而散居在云南、贵州、四川各处的南明军队将会受到极大的鼓舞,就会重新树立抗清复明的斗志。
当然,清廷进军云贵地区,是下了血本的,它投入了重兵集团,吴三桂只是其中的一支。消灭了吴三桂这支四川兵,清廷还有其余两路大军以及从北京赶来的八旗精兵,从军事力量上来说,李定国还是处于劣势的。
以李定国的兵力来看,他是不可能一举打垮侵入西南的清军的。

双方会陷入胶着状态。磨盘山战役的胜利会使南明军中的动摇分子不再轻易投降清军,这样一来,冯双礼的部下将领就会跟随冯双礼在四川坚持抗清;勇将马宝、马惟兴、王会等人就会千方百计地率部寻找李定国、白文选......
假以时日,李定国就能够重新整合南明各处的兵力,与清军再决高下的。
结语
历史不容假设。南明永历朝廷的最终失败,一是孙可望挑起内讧,引起了南明内部的巨大混乱;二是李定国赶走孙可望以后,在安抚人心、整合内部力量方面,局促失当,造成了军心的涣散;
三是清军即将发动攻势之前,永历朝廷已经得到了情报,可是,李定国关键时刻优柔寡断,徘徊观望,错失了战机;四是作为一代军神的李定国,在大举进攻而来的清军面前,指挥失误,分兵据守,被清军各个击破,从而导致明军四下分散,最后云南、贵州、四川的南明军队都陷入了群龙无首的境地,最后大多数都投降了清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