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府和衍圣公,是华夏封建王朝时代的特殊符号,是附属于皇家的官方符号,孔府是这一符号的建筑标志物,是固定的符号,衍圣公则是活的符号。
孔子的后代,到宋朝首代衍圣公时,已经是一千五百多年了,到今天是两千五百多年了。今天孔子的后代据统计有三四百万人了。这么一个庞大群体,最上层的衍圣公一系,是不能代表所有孔子后人的。所以简单地说,明朝还没灭亡时,孔子后人主动投降是不对的。
我们在谈儒家,谈孔府、谈衍圣公时,一定要明白一点,这些和春秋时的大教育家孔子关系并不大了。
儒家思想,在华夏皇朝中确立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明确开始的。是由当时的儒生董仲舒提出来的。这一体系有很多东西,孔子本人都不知道。
孔子作为一代大家,去世后虽然确立了祭祀地位,但是规模一直不大。曹魏时期,才在孔庙外设置了类似学校一样的讲学屋舍。
真正形成规模,孔子后人地位提高,是在宋仁宗时期。屋舍扩大了几十间,真正形成了孔府,封孔子后人孔宗愿为衍圣公。至此开始,孔子直系后裔开始成为了封建时代官方确定的大贵族。衍圣公的品级也逐渐提高:宋朝时,只是八品官,元朝时是三品,到明朝则成了一品,清朝时,又加了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御道上行走。这已经是在地位上高于一品官的超品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府、衍圣公这种封建思想的标志符号,无论对哪个朝代哪一姓皇帝都是有用的,有吸引力的。他们会不断地加码诱惑孔府和衍圣公为他们服务。长期贵族化的衍圣公一系的很多人,早已过惯了这种好日子,所以趋利避害,他们会见风使舵地和最强大的势力合作,以保住既有利益。
但是各个朝代交替中,也不全是这种没原则的衍圣公。
在宋、金、元三朝并存时期,三家就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分别立了衍圣公。最正宗的衍圣公随南宋朝廷南迁了。
各朝统治者都非常清楚,孔府、衍圣公只是个符号,立最有号召力的最好,立不了,那立别的孔子后人也一样。这里面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干这个差事的,也有想法不一样,当不了还用各种方式去争的。各个时期有很多利用宗人的名义举报衍圣公的,主要是在血统正不正纯不纯上做文章。他们举报的目的,无非是想自己去当这个衍圣公。
铁打的孔府,铁打的衍圣公的名号,至于谁住进孔府去,谁当这个公爵,对于皇帝来说无所谓。他不担心没有衍圣公给他捧场,总有人去投靠。所以衍圣公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没有多高。
明末的衍圣公孔衍植是在顺治继位的第二天,上表表示拥戴清帝的。当时,崇祯已死了几个月了,李闯王也败了。虽然他在明朝地位也很高,但是作为皇帝们装点门面的符号,他主动示好表忠心也是很正常的。他不效忠,估计很快就会死了,然后总能找出来合作的孔子后人再做这个衍圣公。当然孔衍植这样主动投靠,一点矜持都没有,后世给他一顶大汉J的帽子,一点也不冤。
总结一下:孔子不等同于后世的儒家;衍圣公和孔府代表不了所有孔子后人;孔府、衍圣公只是属于封建各姓帝王的专用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