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还没灭亡的时候,孔子后人为何主动投降?

10回答·912阅读
狂风真人

2022年01月24日

孔府和衍圣公,是华夏封建王朝时代的特殊符号,是附属于皇家的官方符号,孔府是这一符号的建筑标志物,是固定的符号,衍圣公则是活的符号。

孔子的后代,到宋朝首代衍圣公时,已经是一千五百多年了,到今天是两千五百多年了。今天孔子的后代据统计有三四百万人了。这么一个庞大群体,最上层的衍圣公一系,是不能代表所有孔子后人的。所以简单地说,明朝还没灭亡时,孔子后人主动投降是不对的。

我们在谈儒家,谈孔府、谈衍圣公时,一定要明白一点,这些和春秋时的大教育家孔子关系并不大了。

儒家思想,在华夏皇朝中确立了思想界的统治地位,是在汉武帝时明确开始的。是由当时的儒生董仲舒提出来的。这一体系有很多东西,孔子本人都不知道。

孔子作为一代大家,去世后虽然确立了祭祀地位,但是规模一直不大。曹魏时期,才在孔庙外设置了类似学校一样的讲学屋舍。

真正形成规模,孔子后人地位提高,是在宋仁宗时期。屋舍扩大了几十间,真正形成了孔府,封孔子后人孔宗愿为衍圣公。至此开始,孔子直系后裔开始成为了封建时代官方确定的大贵族。衍圣公的品级也逐渐提高:宋朝时,只是八品官,元朝时是三品,到明朝则成了一品,清朝时,又加了可以在紫禁城骑马,御道上行走。这已经是在地位上高于一品官的超品了。

这说明什么,说明孔府、衍圣公这种封建思想的标志符号,无论对哪个朝代哪一姓皇帝都是有用的,有吸引力的。他们会不断地加码诱惑孔府和衍圣公为他们服务。长期贵族化的衍圣公一系的很多人,早已过惯了这种好日子,所以趋利避害,他们会见风使舵地和最强大的势力合作,以保住既有利益。

但是各个朝代交替中,也不全是这种没原则的衍圣公。

在宋、金、元三朝并存时期,三家就各自在自己的地盘上分别立了衍圣公。最正宗的衍圣公随南宋朝廷南迁了。

各朝统治者都非常清楚,孔府、衍圣公只是个符号,立最有号召力的最好,立不了,那立别的孔子后人也一样。这里面有坚持自己的原则不愿意干这个差事的,也有想法不一样,当不了还用各种方式去争的。各个时期有很多利用宗人的名义举报衍圣公的,主要是在血统正不正纯不纯上做文章。他们举报的目的,无非是想自己去当这个衍圣公。

铁打的孔府,铁打的衍圣公的名号,至于谁住进孔府去,谁当这个公爵,对于皇帝来说无所谓。他不担心没有衍圣公给他捧场,总有人去投靠。所以衍圣公在老百姓心中的地位也没有多高。

明末的衍圣公孔衍植是在顺治继位的第二天,上表表示拥戴清帝的。当时,崇祯已死了几个月了,李闯王也败了。虽然他在明朝地位也很高,但是作为皇帝们装点门面的符号,他主动示好表忠心也是很正常的。他不效忠,估计很快就会死了,然后总能找出来合作的孔子后人再做这个衍圣公。当然孔衍植这样主动投靠,一点矜持都没有,后世给他一顶大汉J的帽子,一点也不冤。

总结一下:孔子不等同于后世的儒家;衍圣公和孔府代表不了所有孔子后人;孔府、衍圣公只是属于封建各姓帝王的专用符号。

醟檾

2022年01月24日

孔门之德,是有利于民,利于国。儒家之忠,是忠于国与民。而不是忠于朱氏皇帝。利国利民者孔门之人,效忠于国家,当皇帝没有了利国利民之德,就是垃圾,垃圾就要清理。天下者,有德者居之。孔子礼教。是教育后人认清道德是非。现今之人重名利轻道德,贪生怕死。心量狭小。不识什么是大是大非。看不懂孔子后人的做法,天下易主,民不知所措。孔子后人辅佐新朝安民,是大德。无知者诽谤孔子多以此说事。真小人视世上尽是小人。

三江一道

2022年01月24日

经过二千多年皇朝不断更换,山东大地,孔子故里,孔子后人看惯了城头变幻,中原和山东频频兼胡汉混杂,早已将自已将儒教置身于皇权争夺民族争斗之外了,没有千年的皇朝,只有万年的儒家。所以对什么明朝清朝都不太在乎。

初见音乐(提问者)

2022年01月24日

衍圣公这个称号,很多人都还是非常尊敬的,这个称号所代表的的意义非同寻常,都是孔子后人,孔子又被人们认为是圣人,因此孔家后人自然也是很受人尊敬的。但是也有一些事情让人不能理解,明朝末期,在明朝还没有完全灭亡的时候,当时的衍圣公孔衍植,就首先站出来投降了清兵,后来剃发易服的时候,他也是率先完成了,这究竟是为什么?今天就让吾爱诗经网的小编带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1、孔衍植投靠清朝

儒家是最讲究忠的,儒家经典《左传》就有一句名言,叫做:临患不忘国,忠也。儒家另一部经典《礼记》中也有一句话叫做:苟利国家,不求富贵。忠于国家是儒家遵循的重要价值。

1644年,作为孔子圣裔的衍圣公却似乎忘了先祖孔子的教导,在清兵还未南下之时,就早早主动投靠了清朝,这又是怎么回事呢?

当时的衍圣公名叫孔衍植,是孔子的第六十四孙,他是公元1621年袭封的衍圣公。作为孔圣人的后代,明朝自然对他是恩宠有加,每逢节庆,必有赏赐,崇祯三年,又加封太子太傅,这是文臣很少能在生前得到的荣誉,可见明朝对孔衍植之礼遇。

然而,清军刚刚入关还未南下之际,这位孔衍植就给清廷送去了一份表文,在表文中极尽阿谀谄媚之能事,称清军入关是普天同庆,顺治皇帝在北京登基是全宇宙拥戴,全天下歌颂,天下儒家名士,争先恐后的要去为清廷效力,他这个清廷的臣子怀着无比幸福的心情向顺治皇帝报告这个情况。这篇《初进表文》至今还保存在孔府档案中。

这其实是叛国行为,当时,北京虽然被占领,但明朝还未灭亡,南京还有一个影子政府,半壁江山还处在明王朝的统治下,包括孔衍植所在的曲阜,从法理上,孔衍植还是明朝的高级官员。还当着明朝的官,他就急着去向千里之外的外族新主子表忠心了。

那是不是清兵立马就要杀到了,他为了全家安全不得已而为之呢?似乎也不是,当时的清军还在与李自成的农民军作战,南下还要等到一年之后,孔衍植有充足的时间举家迁移。

这在历史上是有先例的,两宋之际金兵入侵,建炎南渡,当时的衍圣公不愿成为异族统治的工具而举家搬迁到了衢州,这也是孔府南宗的由来。

但孔衍植没有,他似乎已经洞悉了明朝最后的命运,早早地投靠了异族统治者,将祖先教给他的忠字抛在了脑后。


2、孔衍植剃发易服

儒家是最讲究孝的,儒家经典《孝经》开宗明义就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为了遵循这一圣训,中原汉族男子往往束发,并不剃发。清军入关后,不顾汉族大臣“海内渐归混一,当以礼乐衣冠之治治天下”的呼吁,悍然下令在全国剃发,企图用屠刀强迫一个具有数千年礼仪文明传统的民族去接受征服者的落后习俗。

清廷的这一野蛮命令激起了全国的义愤,龙马君家乡常州府的一名书吏在抄写公文时,看到清廷的剃发令竟如此荒谬,愤而投笔,与十几万江阴乡民据城抗虏,誓不剃发,守城八十一日,最后全城军民百姓殉国,无一人投降。

可这位孔子圣裔孔衍植呢?剃发令一下,他立马向清廷上了《上剃头奏稿》,在奏折中他不顾廉耻地迎合清廷,表示坚决剃发易服,并说自己已经择良辰吉日,恭敬地设了香案,宣读皇帝的剃发令,与曲阜的地方官、五经博士以及各书院学录及府内属官,按照剃发令的要求都剃了发。

真是令人唏嘘不已。

孟子说:君子之泽,五世而斩。意思是君子的品行和家风经过几代人之后就不复存在了,孔家就算门风再好,经过了数十代人,孔子的教行估计也剩不下多少了,所以,孔衍植数典忘祖如此,也没什么好奇怪的。然而国人出于对孔子的尊崇,礼遇了孔子后代两千年,孔衍植如此作为,实在是让人寒心。

现在有些人呼吁要恢复“衍圣公”制度,据说是为了文化的传承,从孔衍植的例子来看,实在是没有必要。


3、孔衍植生平

明熹宗天启元年(1621年),袭封衍圣公。

天启七年(1627年),加太子太保。

崇祯三年(1630年),晋太子太傅。

顺治元年九月初一(1644年),孔胤植上《初进表文》 表示自己愿意归诚清朝的意愿。内容如下: 万国仰维新之治;乾纲中正,九重弘更始之仁 率土归程,普天称庆 恭惟皇帝陛下,承天御极,以德绥民 瞻圣学之崇隆,趋跄恐后;仰皇猷之赫濯,景慕弥深……

顺治二年(1645),朝廷颁布剃发令,孔胤植率领族众威望族人率先剃发,并向清廷上奏了《剃头奏折》

清朝对历史上所沿袭下来的对孔家种种优待“俱应相沿”并“期于优渥”。孔胤植凡进京朝见,皇帝都遣迎劳,入朝,班列大学士之上。顺治三年(1646年),在都城太仆寺街赐第一座,计门、厅、楼、房一百多间。这就是北京的衍圣公府。卒年56岁。

老榆树

2022年01月25日

孔子后代遵循好死不如赖活着,谁当权给谁当奴才,新主子用孔子思想孔子后代愚弄人民。不管是蒙古人还是女真人,满族人,孔家积极帮忙,统治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