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族名。西戎的一支。活动于今陕北一带。周穆王时,其君曾向周王朝贡献骊马。一说“北唐”即秦、赵之远祖造父之国。盖因《史记》之《秦本纪》、《赵世家》并谓造父取骅骝、騄耳等好马献之周穆王,而《古本竹书纪年》谓献马者为北唐之君。因此,有人主张“北唐”即造父之国。
北唐这个朝代,按历史记载的话,可以说是没有的
北唐是有的。不过,认知是北唐,而指北方唐氏(国),简称北唐,这个北唐是周代时期诸侯国之一。唐、虞、夏、商、周、秦、汉都是有唐氏的。历史中的唐朝,前唐、后唐、南唐等,也只是唐氏的一个延续。至于“唐”到底起始于什么时代,不得而知。最早记载是黄帝喾第二子黄帝尧,尧十七岁助哥哥黄帝质,有功,被哥哥封于唐,初受封于陶,史称陶唐。帝质,在史籍中称谓为挚。神农氏炎帝中就有黄帝挚的一个人。而尧在史籍中称谓名为陶唐,或陶唐氏帝尧。尧,他的后代中就有称为陶氏、唐氏、李氏、丹氏、房氏、刘(流、留)氏等的。而今的陕西、山西就是北方之地之一,而尧的都城就在今山西省太原至汾水一线,这就是唐氏。唐朝皇帝李渊其家族就是唐氏的延续,为唐国公族,史称唐国公,而唐氏就是姓氏家族号。山西元(元,指始!)氏族号神农氏炎帝钜,典籍中就有称为钜灵氏的。
陕西、山西元本一地区域,是历史中的河东的河西。河,指黄河。既黄河以东与黄河以西地区。好了!需要问其它历史的可以评论区留言,在下得干活去了。
一个是统治者世系的改变,以小宗承继大宗,比如刘秀建立东汉,刘备建立蜀汉,他们分别是长沙王支系和中山王支系继承了原本属于西汉的高祖正系和文帝正系,并且都城的位置发生了改变,比如刘秀迁都于洛阳,刘备暂都于成都,这种情况下,几个汉朝需要区分开,于是有了西汉东汉和蜀汉的叫法,但是历史上他们的国号都是:汉。
另一个是都城的变迁,但统治者仍为大宗,比如周平王迁都洛邑,西周变为东周,赵构于南京即位,南宋建立,弘光帝于应天府登基,南明开始,这样的情况下,帝国的建立者仍然是跟之前的皇帝有着很深的血缘关系,比如周平王是周幽王的儿子,赵构是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的弟弟,弘光帝朱由菘是崇祯皇帝二叔的儿子,当然需要注意,赵构和弘光两人,属于大宗无后,以小宗为大宗,宋钦宗和明思宗有太子,但都因为历史问题没了,他们的登基属于大宗已断绝,所以以小宗继承大宗,类似于嘉靖,汉文帝(感谢评论区老哥指正)。但世系还在大宗这边,只是都城变了,为了方便称呼这些不再是统一政权的地方割据政权,也需要给他们加以区分。
再一个就是本来跟前面的朝代没有啥关系,为了给自己脸上贴金硬说自己是这个朝代皇帝的后代建国的,也需要加以区分,比如南唐,本来姓徐却改姓李,说自己是大唐皇族后裔,比如后汉,说自己是汉朝后裔,也需要加以区分。
最后来说为什么武则天之后没有来区分呢,第一是因为武则天的皇位来自于自己儿子,唐睿宗李旦的禅让,但是武周建立以后,太子却依然是李旦,只不过给他赐名为武旦了,然后武则天被迫退位以后,皇位传给了自己的长子,唐中宗李显,李显死后李旦又当了皇帝,原本属于李唐的大宗世系并没有发生改变,仍然维持着李渊—李世民—李治—李显—李旦这么一个顺序来的,世系仍然属于李世民的太宗正系。第二武则天当皇帝之后,定都在洛阳,当她退位以后,又重新还都于长安,并没有出现都城改变的情况。第三,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武则天死前,要求自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和高宗李治合葬,这就说明武则天已经承认了自己是李家的儿媳的身份,武周这个政权也和大多数唐朝人眼中一样,是天子不行,太后代理国政而已。
在唐朝的所有官方史书里这么一个政权是压根不被承认的,武后临朝,这个是事实,但是称制,不认,所以一般来说,把武周时期也一起算作是唐朝,之后的唐朝也不用特别称呼就是这样啦。
没有更多内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