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里,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究竟有多大的权力?

宋代太尉的制度是怎么样的?
65回答·88万阅读
梁老师说历史

2022年04月13日

这个问题梁老师说历史为您回答。

殿帅府太尉?宋朝的官员体制中,就没这官职,算是民间的一个俗称。

而《水浒传》,是一本小说,它要符合老百姓的认知,这才会有代入感,所以在《水浒传》中,就引用了这么个不是官职的官职。

说道这里问题就来了,殿帅府太尉在宋朝的体制中,他相当于什么官职呢?

殿帅府太尉应该对应的是殿前都指挥使。

那么为了更加具体地说明这个官职他的权利大小,最好把宋朝官职体系说明一下,接下来就说说这事。

宋朝官职体系。

要说宋朝的官职体系,这就得说一下这套体系的背景。

宋朝可以说是结束了,中国历史上的五代十国的大分离时期,但是他唯一遗憾的就是没有把当时的土地都统一起来,后来宋朝被元朝所灭,所以历史上就被称为弱宋。

五代十国延续的时间其实并不长,也就只有短短的七十二年的时间,但在这个时间段里,却有着很强的破坏性。

每个割据势力和王朝,他存在的时间都不长,其根本性的原因是,初代雄主很厉害,这些厉害的皇帝手底下也培养了一批很厉害的将军。

那么初代皇帝还活着的时候,能够镇压住这些骄兵悍将,可初代皇帝一死,皇帝的儿子们却没有这个能力对这些骄兵悍将进行压制,最终就会导致将军造反,推翻新皇帝,自己当皇帝的事情发生。

不说别的,宋朝建立之初,赵匡胤他本身就是五代十国后周的大将。

后周皇帝柴荣一死,赵匡胤通过黄袍加身,就开始做皇帝了。赵匡胤之所以能走到黄袍加身这一步,很大的一个原因,赵匡胤是殿前司的副长官,并且参与到了柴荣对殿前司的整顿。

虽然赵匡胤当时的殿前司副长官管理的军队并没有侍卫亲军司多,但赵匡胤带领的禁军可是皇帝的亲卫军,是所有部队中最为悍勇的部队,可以说是精锐中的精锐。

所以当赵匡胤当上皇帝之后,就有了杯酒释兵权的典故,其实说到根子上也是怕这些将军走了自己的路数。

后来赵匡胤死后,并没有将皇位传给儿子,而是传给了弟弟,这其中的滋味,想必都是能想明白的。

毕竟任何朝代的初期,环境还是不稳定的,各种稳定的条件还不具备,所以需要一个强势的皇帝压阵才成,皇帝弱小没有威望,很容易走了五代十国的老路。

最后补充一点,将军的利器其实是军队,所以宋朝对于军队的管控也是相当严格的。

宋朝最为出名的是厢军,厢军的战斗力是很差的,之所以差,就是因为作为皇帝的直属部队禁军,就是来自于厢军的。

比方说,禁军开始招兵了,就到地方部队,厢军中挑选,这一挑肯定把最好的兵员都挑走了。

这种事挑得多了,精锐兵员就全部进入到了禁军,厢军相对来说战斗力就差了很多。

这还不算,全国一多半的兵力都是集中在禁军这里的。

所以皇帝只要把手里的禁军看管好了,就算是再厉害的将军,也就把控住了,不会出现五代十国时的事情了。

以上算是当时建立宋朝官职体系的一个背景。

所以宋朝建立武官官职体系的时候,对武官的限制就比较多了。

而殿帅府太尉所对应的官职其实是武官的官职,说道这里其实已经明了了,殿帅府太尉这个官职对应的武官,就算是最高武官,那么他手里的实权其实并不大。

接下来就聊一聊宋朝武官的官职。

宋代的禁军是有三个机构把控,一个是殿前司,另外两个分别是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后边两个司他是从一开始的侍卫亲军司给拆分出来的。

一个司变成了两个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削弱武官的兵权,毕竟能进入这三个司,担任武官的都属于高级武官了,互相节制一点还是比较好的。

这三个机构,在当时被叫做两司三衙。

而每一个机构里头,还有三个共同承担每一个机构的权利的官职,分别是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还有一个都虞候。

下边就是宋朝初年的三衙官职

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副都点检

殿前司都指挥使、殿前司副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副都指挥使、侍卫亲军步军司副都指挥使

侍卫亲军马军司都虞候、侍卫亲军步军司都虞候

在最开始的时候,殿前司都点检是殿前司的最高统领官,是从二品的一个官,后边依次是殿前司副都点检和殿前司都指挥使。

当时因为这个殿前司都检点的职位有点大,所以在宋太祖建隆二年的时候,作为殿前司都检点的慕容延钊被贬为山南西道节度使之后,这个职位就不再设置人员担任了。

再往后,也是在这一年,作为殿前司副都检点的高怀德被罢免之后,那么殿前司的都检点正副两个职务,就不再设立了。

至此之后,殿前司最大的官就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官位依然是二品,比地方节度使要高一截。这个位置设正副两职务,下边就是殿前司都虞候。

那么殿前司是要排在其他两司的上边,所以同一个等级的职务,要比其他两司要高一点。

这就弄成了九个人分管禁军的局面。

那么这种制约其实还是不够的。

这么说吧,所谓的兵权在当时分成了三个部分,一个是军队的建制,再就是军队的调动,最后就是军队的指挥。

宋朝就把这三块给分开了,当时枢密院掌握着兵籍和虎符,所以枢密院管理的是军队的建制和调动。

上边说的三衙,殿前司、侍卫马军司和侍卫步军司他们管理的是禁军平时的操练。

那么带兵的将领呢?平时他们在一个地方驻军,这些军队是属于两司三衙的。

也就是说一支军队放到各地,他被两个部门管理,一个是带兵的将领,另一个就是两司三衙。

而一支部队他不会在地方上呆太久,一两年就得换地方。

过去老话讲,将不识兵,兵不识将,他就是这么来的。

按照《宋史.职官》的说法就是:

“枢密掌兵籍、虎符,三衙管诸军,率臣主兵柄,各有分守”

说道这里,问题来了,过去的朝廷不是有兵部吗?这个兵部是干什么的呢?

兵部管理的是仪仗,武举和挑选士兵的事。

好了,关于宋朝的武职体系有了一个了解,接着看高俅这个殿帅府太尉针对的是哪一个官职。

高俅的职务应该是武将中最高的职位,是殿前司都指挥使。

一听这话,给人感觉貌似是统领全国禁军的,其实不是。

这个职务其实相当于宋朝保护皇帝最亲近的那支禁军的头,因为亲近所以他的职务是最高的,但他管理不到其他禁军头上的。

毕竟,之前就说了,为了防止武将做大,不会让他的职权管理得太过广泛。

侍卫亲军司,为什么被拆分成了两个部门,根本原因就是这个侍卫亲军司体量太大,才这么做的。

所以让两司三衙归一个人管理,这是不可能的。

再加上,宋朝文职的地位要比武职的地位大,所以别看这个殿前都指挥使是二品,但权利不大。

所以高俅相对于当时比较大的这些佞臣蔡京,童贯相比,那就是小巫见大巫的了。

既然高俅的实权不大,其他人怎么会害怕他呢?

很简单,高俅的权利其实是来自于皇帝对他信任,这才是实打实的权利。

所以殿前都指挥使,算是皇帝的心腹,当时也就被叫做了殿帅。

也就是说殿帅这个词并不是一个官职,而是一个俗称而已,或者可以说是别人对他的一个敬语。

下属或者同僚,见面打招呼:“殿帅好!殿帅吃了吗?”

听起来也不错,顺口,所以平时就这么叫着。

这要换成真正的官职称呼,这就有点啰嗦了:“殿前司都指挥使好!殿前司都指挥使吃了吗?”

接着说一下太尉。

太尉这个词从秦朝开始就有了,那个时候丞相,太尉,御使大夫这三个职务属于三公,是当时最有实权的三个职务。

慢慢往下流传的过程中,就变成了一个官阶,成了虚职,毕竟实权集中在少数人手里,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在演化过程中,肯定是要被削弱的。

那么到了宋朝的时候,他就有了三师三公的说法。

其中太师,太傅,太保这属于三师,太尉,司徒,司空属于三公。

有时候看影视剧,某某人封什么样的官,后边再补充一句,加太子太保等等。

后边加的这个是虚职,没有实权,和荣誉差不多,封无可封就来这么一个。

三公三师虽然说是虚职,一般情况下,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加上去的,毕竟这是封无可封的时候,给的最高荣誉。

在北宋初年的时候,能拿到三公三师这个头衔的人,不仅少,还基本上属于退休情况的。

但这个事到了北宋末年就泛滥成灾了。

说个数据,就明白了。

在北宋宣和末年的时候,三公就有十八人,太师有三个,蔡京,童贯,郑绅;太傅四个王黼、燕王俣、越王偲、郓王楷;太保更多,足足十一个人。

这一套就乱了,荣誉颁发的到处都是了。

这还不算,当时还有个北宋皇帝宋徽宗,没做出太多的功绩吧,他倒是对着官制下了手。

三公三师也就跟着变更了。

在政和二年的时候,宋徽宗就下了诏,要求废除旧有的三公,把三师改成了三公。

从这里起,以后的朝代都将三师定为了三公,至于司徒,司空就变成了一个雅称。

那么太尉作为三公之一,这个官阶其实也是不存在了。

但在武官体系中,宋徽宗却保留了一手,让太尉这个官阶保留在了武官体系中了。

为什么呢?因为太尉这个职务,在秦汉时期,他就是主管兵事的。

这事在《宋史.本纪第二十一宋徽宗三》就有记载:

(政和二年)九月壬午,改太尉以冠武阶。癸未,正三公、三孤官。改侍中为左辅,中书令为右弼,左、右仆射为太宰、少宰,罢尚书令。———《宋史•本纪第二十一徽宗三》

这么一改,带来的麻烦就是,太尉这官阶被贬值了,这就造成北宋末年,太尉到处都是。

所以太尉这应该算是一个官阶,不是官职。

而高俅作为武将最高的那一个人,挂上最高这个衔,也是没有毛病的。

有了这些前提,到了民间,就不怎么叫对方官职,通常就会叫太尉,人们一听这俩字就知道这位是一个很大的官。

于是高俅这个官职,连起来就成了殿帅府太尉。

还是那句话《水浒传》本身是一本小说,所以他要迎合一下观众的口味,于是在书里高俅就有了这么一个在现实中根本就没有的称呼。

但看小说的人,一看这个名字就知道,小说作者想要表达的意思了。

最后在说一点,在《宋史》中高俅的个人履历其实并没有单独的列传,记载并不多,毕竟他作为一个武将,仅仅是一个会踢球,逗本不是皇帝的端王开心的人。

仅仅因为端王成了皇帝,他也水涨船高,有那么个从龙之功的意思,才有了地位。

作为一个武将,就这么点功劳,他也就不值当专门给他写一篇文章。

关于《水浒传》这本书,金圣叹说的很到位:

“盖不写高俅,便写一百八人,则是乱自下作也;不写一百八人,先写高俅,则是乱自上作也”

这话很白话的,这里就不解释了,不得不说,金圣叹的书评很到位。

还是那句话,《水浒传》就是一本小说而已。

好了,今天就写到这里,喜欢的朋友加个关注,顺手点个赞呦!

楚风说历史

2022年01月19日

高俅的权力并不大,在宋朝他都没有单独的传记,另外他虽然是奸臣,可是都不能入围“东京六贼”,所以高俅只能算个小角色。


《水浒传》中有个高俅高太尉,他陷害林冲,迫使林冲家破人亡落草为寇。并且梁山好汉征讨方腊后,高太尉更是和太师蔡京、枢密使童贯一起陷害宋江、卢俊义等人,用毒酒毒死了卢俊义和宋江等人,昔日的梁山好汉除了个别人外,都不得善终。

高俅这个人物并不是杜撰的,在历史上是有记载的,并且上位手段其实和水浒传中也差不多。

历史上高俅一开始是苏东坡的贴身秘书,苏东坡觉得高俅这人以后一定可以成材,待在自己身边屈才了,就把高俅送给了他的朋友驸马都尉王诜。

王诜,字晋卿,他是宋神宗的妹夫,宋徽宗(神宗的儿子)的姑父,据说王诜娶了宋神宗的妹妹却招花引蝶,使宋神宗的妹妹抑郁而终,宋神宗一气之下把王诜给流放了。

等到神宗驾崩,哲宗(宋神宗的儿子)才把王诜重新招回京城,再次为官。王诜这个人也是个风流才子,爱好丹青,还多才多艺,和端王(没当皇帝前的宋徽宗)关系很好。

有一次,端王和王诜一块上朝去,到了殿外端王发现自己的头发有点乱,于是就想整理一下头发。

可是赵佶忘了带篦子刀,于是向王诜借了一个,修理了一下鬓角,赵佶觉得王诜的篦子刀不错,样式很好看,也很新颖。

赵佶就对王诜说:“你的这个篦子刀的样式非常新颖可爱啊!”

王诜看到赵佶很喜欢,就说:“没事,这样的篦子刀我做了两个,有一个一直没有用过,晚会我让人给你送去。”

晚上,王诜就派高俅给端王去送篦子刀,高俅到了王府,看到有一群人正在玩蹴鞠(和现在的足球差不多),正好球到了高俅脚下,高俅露出了一种不屑的样子,他还不知道是王爷在踢球。赵佶说:“你会踢吗?”


高俅年轻气盛,说:“会踢啊!”

就这样高俅得到了展现自己的机会,把平生所学都发挥出来,球踢的出神入化,简直就相当于现在的梅西。赵佶立马就喜欢上了这个小伙子,并且给王诜回话,你的篦子刀很好,但是我要连同派来的人一起收下了。

就这样高俅成了端王府的人,并且还是端王赵佶最喜欢的球员。本来高俅进入端王府只能算大富,毕竟王府的赏赐不少,肯定也算有钱人,但不能算大贵,毕竟端王只是闲散宗亲,当今皇帝是宋哲宗,高俅很难进入官场。

但是运气来了,谁也挡不住,公元1100年,年仅二十五岁的宋哲宗驾崩了,宋哲宗也算是个英主,只可惜英年早逝。

哲宗无子,向太后主张让哲宗的弟弟赵佶继位,大臣章惇反对赵佶继位,并且说赵佶“轻佻不可以君天下”,可是向太后还是在朝臣的支持下立了文艺青年赵佶为帝,也就是宋徽宗。

赵佶从端王升级为皇帝,高俅作为潜邸的玩伴,自然备受重用。由于高俅没有功名,做文官是很难了,因为在宋朝没有功名做县令都难,成为宰相更不可能了。

所以宋徽宗对高俅很喜欢,文官之路不通,那就走武官,宋徽宗先让高俅到刘仲武麾下刷战功,然后皇帝亲自提拔,高俅自然平步青云,最后做到了殿帅,并加开府仪同三司,从一品高官。

先是高俅尝为端王邸官属,上即位,欲显擢之。旧法,非有边功,不得为三衙。时(刘)仲武为边帅,上以俅属之,俅竞以边功至殿帅。《宋南渡十将传.卷一刘錡传》

高俅虽然在小说中比较出名,发迹的过程小说中和历史也比较符合,可是就高俅在宋徽宗朝的影响力而言,高俅就是小角色,因为殿帅府太尉没有大家想的那样大。


那么这个高太尉号称殿帅府太尉,他究竟有多大的权力呢?

要知道这个职务究竟是什么,我们得先了解一下宋朝的兵制。

宋朝是结束了五代十国那个战火纷飞的时代建立的,建立者赵匡胤就是靠着造反起家的,五代十国时期的军阀都是唐朝末期的节度使,也就是藩镇。

赵匡胤建立宋朝后,他也对手下的大将不信任,毕竟他原来就是后周世宗柴荣的心腹大将,靠着掌控军队来实现了黄袍加身,所以他当了皇帝后就开始收回兵权。

宋朝的军队有三种,分别是禁军、厢军、乡军,其中禁军是主力军队,后周时期禁军也是精锐军队,赵匡胤就曾经是禁军统帅。由于赵匡胤就是靠着禁军当的皇帝,所以宋朝建立后,就对禁军进行改革。

从后周末期开始禁军就由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共同掌管,殿前司有都点检、副都点检、都指挥使、殿前司都虞候,侍卫亲军司有马步军都指挥使、副马步都军指挥使、都虞候、马军指挥使、步军指挥使。

赵匡胤登基之前是就是殿前司都点检,殿前司最高武官,负责殿前司的所有事务,赵匡胤登基后,镇宁军节度使慕容延钊为殿前都点检。

赵匡胤登基时,马步军都指挥使李重进起兵反抗过,不过被赵匡胤打败了,李重进身死,马步军指挥使由赵匡胤的心腹韩令坤接替。

就这样宋太祖赵匡胤登基后算是稳定了局势,刚稳定没多久,赵匡胤就对他的老伙计们下手了,比如平定了李重进,马步军指挥使韩令坤韩令坤就被解除了兵权,出任成德节度使。


慕容延钊也被解除了殿前司都点检,到地方任节度使去了,并且因为赵匡胤当过都点检,所以后来宋朝没人再当这个职务。

当然被解除兵权的还有石守信等人,赵匡胤登基前石守信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宋朝建立后,石守信还当过马步军指挥使,但是没多久,也被解除了兵权。

就这样,赵匡胤登基后的方法是,殿前司的都点检和副都点检都没有了,殿前司的最高武官是都指挥使,而侍卫亲军司的都指挥使也没了,副马步都军指挥使和都虞候也没了,只有马军指挥使和步军指挥使。

其实赵匡胤的方法很简单,那就是把殿前司和侍卫亲军司的几个品级比较高的武官都去掉了,还把侍卫亲军司一分为二,这样禁军由殿前司、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一起掌控,合称“三衙”。

三衙的武官,也都是赵匡胤后来提拔的新人,在军队影响力不如石守信等人,并且三衙都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掌控军队,这样掌控军队的有九人,分别有自己统领的禁军。

三衙的调兵权在枢密院,枢密院的长官是枢密使,正二品文官,所以宋朝是运用的“以文制武”,枢密院与三衙互相牵制,三衙的禁军又被九人分别统领,这样武将就很难发生兵变。同时,宋朝的精锐军队一半多都在京师,地方节度使根本没有了以前的那些权力,也无法与中央抗衡。

后来统领禁军的又加了,捧日天武四厢都指挥使和龙神卫四厢都指挥使,一共十一人,都是禁军的统帅,都有自己的亲军,但是没有调兵权,底下部队经常轮换,造成将不识兵,兵不识将,真正的达到了零利率的造反。


宋朝改革后的殿前司最高武官就是殿前都指挥使,高俅当的就是这个官,俗称“殿帅”,从二品高官,至于高俅的“太尉”是官阶。

宋朝前期有太尉,这个是虚职,属于加衔,正一品,但是宋徽宗改革了,把武将和文官都实行官阶制度,类似于现在的级别和军衔,武将最高就是太尉,所以高俅作为殿帅,称太尉没有不妥之处。

宋朝后期,很多的高级武将都可以被下面人称为“太尉”,这个太尉和之前的三公“太尉”完全不一样。准确的来说,只有统领禁军的十一个高级武官才有资格称为太尉,至于别的武将都是民间的称呼。

高俅是殿帅府太尉,也就是殿前都指挥使,掌殿前诸班直及步骑诸指挥名籍,总管其统制、训练、轮番扈卫皇帝、戍守、迁补、罚赏等政令。

什么意思?就是高俅负责殿前司下面的禁军训练和统领,完全不是大家认为的,高俅是军队总司令,禁军总司令什么的,只是负责他统领的禁军日常训练,并且还没有调兵权。

明面上感觉高俅,权力很大,实际上他只统领禁军的九分之一或者十一分之一,还是只有管理权,其他的几个禁军将领根本不受高俅领导,禁军直接还会轮番和地方禁军换防,根本没有一支军队一直被高俅掌控,想造反或者权势很大,根本不可能。

北宋时期守卫开封府的军队也由禁军负责,殿前司管宫城(大内)内,马军司管旧城(里城)内,步军司管新城(外城)内。马军都指挥使是正五品,步军都指挥使也是正五品,地位在殿帅之下,称为“马帅”和“步帅”。


宋朝还实行的以文治武,武将地位低下,不管是殿帅,还是马帅和步帅,对于宰相来说都是小角色,三衙统兵官见了宰相要行礼,所以高俅和蔡京、童贯等人相比,还差的很远。

比如,历史上南征方腊,就是让枢密使童贯领兵去镇压起义,没听说过让殿帅府太尉高俅领兵去镇压起义的,像高俅这样的禁军武官,只有管理军队的权力,如果让你领兵,皇帝能放心吗?

小结:宋朝重文轻武,禁军统帅,看似很厉害,但是其实并没有多少权力,高俅管理的军队可能经常轮换,也就是说他手里的禁军有可能经常变换,达不到真正控制禁军。并且高俅管理的也不是全部禁军,调兵权在枢密院,也就是在皇帝,再加上宋朝重文轻武,高俅的存在感真不高。

不过,历史上高俅确实也不作为,训练禁军不用心,玩了很多花架子,禁军战斗力低他也有责任,但是如果把北宋灭亡的责任归结到他身上,那真是太抬举他了。

并且当年宋徽宗南逃时,童贯和蔡京都跟着徽宗南逃,童贯还不让高俅跟着,让高俅带领一部分禁军,守住泗州,名为“控扼淮津”,高俅一看人家不带自己玩,就回到开封,正是因为这样,宋徽宗的儿子宋钦宗才没有清算高俅,高俅在靖康之耻前善终。

萧巳仁

2019年08月04日

很多人以为,高俅的殿帅府太尉这个官职,是北宋禁军的最高军事长官,其实这是极大的谬误。

北宋的“太尉”是干啥的?

北宋的“太尉”经历过三个变化时期,第一个时期是宋神宗元丰改制前,它是一个文官的寄禄官阶,在总数42级的寄禄官阶中排第二,仅次于“太师”。那么什么是寄禄官阶呢?顾名思义,也就是指判定官员俸禄高低的官阶,并非职衔,类似于今天的正国级待遇,不负责任何具体事务,不具备任何权利。

第二个时期是元丰改制后到宋徽宗政和二年这段时间,“太尉”这个寄禄官阶和其他的“太师”、“太傅”、“太保”、“太子三师”被新的寄禄官给取代了,这个官阶的名称就是“开府仪同三司”,是当时最高等级的官阶。

第三个时期是宋徽宗政和二年后到北宋灭亡,这个官阶重新被宋徽宗启用,但不再是文官的寄禄官,而是变成了武官体系中的第一等存在,相当于最高军衔元帅待遇。同样不代表它具体管理什么事务,也没有啥权力,在品级上属于正二品。

那么高俅的“太尉”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呢?

如今我们关于历史上真实的高俅,文献记载的资料相对较少,因为《宋史》缺失的部分还是比较多的,而笔者翻阅了大量的资料,也没有确定高俅到底是个什么官,大多都言其为禁军的最高军事主官。

北宋的最高军政机构,起初是两司三衙,即侍卫马军司、侍卫步军司、以及殿前司。三衙在军政事务上基本将北宋军队圈属期内,而北宋的正式编制军队体系以禁军为主干,各支禁军以番号为别,分属与侍卫亲军序列和殿前诸军系列,这两大序列的禁军是朝廷最为倚重的军队。禁军与两司三衙机构各自的组织结构与行施权的对象并不相同。禁军由将校兵级等军职人员组成,而三衙则由官吏组成,三衙机构以禁军事务为管理对象,禁军将校以成编制的军队为统辖对象。

我们可以这样理解,三衙机构其实并不属于武官体系,而是纯粹的文官行政机构,三衙属于军政事务机构,而禁军将校属于军队组织体系,三衙以下各级军政机构的长官既主持军政事务,又能跟将校共同统辖军队。由此,三衙官吏与禁军分别居于行政流程的上游与下游。

而禁军将校又是个什么情况呢?

禁军将校实际上是没有统一的大老板的,管军中最高者有三个人,分别是殿前都指挥使、侍卫马军都指挥使,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即殿帅、马帅、步帅等三军帅。

三帅兼有两重身份,在京其所管军队为京师各番号禁军,外任则为征战军队之将帅。但他们虽然名为掌领军中事务,实际上已经没有统兵实权。

而禁军的调动,统帅,一切的军事行动,都需要三衙来调度,同时三衙也不存在真正的老大,如果有,那么只有一个就是皇帝,但皇帝调动禁军,正常流程是从枢密院发出调兵印信后再交由两司三衙的军令执行。当然皇帝也可以直接调动,只是这种情况比较少见,一般也只可能是紧急事态,比如有人造反。宫变之类的。

而殿帅府,在五代北宋初时,是殿前司殿帅的帅府,是拥有实权的统兵衙署,整个殿前司的所有军政事务都由殿帅府负责。但宋以后,殿帅府的殿前司都指挥使再也不能行施帅权,而改为三衙之殿前司的衙署,变成了一个军政机构。

说道这么,我们大致可以弄清楚,殿帅府只是三衙之殿前司的行政衙署,殿前司的最高行政长官也不是殿前司都指挥使。北宋调兵的流程是这样的:三衙接到枢密院调兵印信公牒后,根据在册各营兵籍,到军营处由将校点足数目,禁兵如果绕过三衙和本辖将校而自行投奔征战军队充当效用,则不为制度允许。

所以我们可以理解为殿帅府跟禁军将校,都没有统兵调兵之权,全要等大佬枢密院发话。殿前司负责的殿前司内各番号禁军的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的政令,而这些政令的出处,都需要枢密院和皇帝的统一批准。

而高俅作为皇帝的宠臣,大致上属于执掌三衙的存在,管着禁军所有的军政事务,权力范围大致上覆盖了禁军系统内的将校调动、升迁、以及禁军训练,武备等事务,但没有任何调兵统兵权力。

浩浩和汤汤

2019年10月19日·国家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副研究员

应该比国防部长权利大,但是他上面有太师蔡京,但是蔡京好像不怎么管事的样子,总是出坏主意。皇帝这时不会打仗,不管军队,蔡京貌似也不是很管。那么高俅应该相当于军委主席的样子,但毕竟不是国家元首,见了皇帝还是很怕的

青蛙笨笨1

2021年11月29日

太慰:太慰,中国秦汉时中央军事的最高官员,秦时"以丞相"太慰"御史大夫"并为三公"。后逐渐成为虚衔或加官。太慰是元代以前的官职名称。是辅位,皇帝身边最高的武官,汉代后称大司马。宋代是最高一级军事官员。

高球,北宋末年,河南开封人氏,初为苏轼小史(书童)略通文诗画,会武功,后机缘时运遇枢密都丞旨王,固善蹴鞠,获宠于端王赵佶(即宋徽宗)在位时宋军政度驰,于靖康初病死。

在施耐庵《水浒传》中高球做为主要反派人物而广为人知,书中描述球~以街头混混小流氓的身份出场,整日混迹于蹴鞠球场所……后被喜爱蹴球的端王所赏识,在端王登基成为皇帝后,高球官场也是意气风发,水涨船高,很快就做到了官居太慰的殿帅官职。提主问,高球这个殿帅府究竟有多大权力?这么说吧!皇帝多喜欢他的球艺+多需要他陪伴作乐等等,那么他的权力就有多大,这就是宋朝皇帝不作为不关心国家朝政不关心百姓疾苦等等最后灭亡的最好的注解哈,所以有做为的皇帝一般不与奸妄之臣交集贪嗔痴玩的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