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把蜈蚣肉切成块,晒成干,比牛肉干还好吃

把蜈蚣肉切成块,晒成干,比牛肉干还好吃!

这不是小编瞎说的,而是小编读书读来的。唐代作家刘恂(xún) 在《岭表录异》中记载:

.

“蜈蚣:《南越志》云,大者其皮可以鞔(mán)鼓。取其肉暴为脯,美于牛肉。”

.

翻译成普通话就是,据《南越志》记载,大蜈蚣的皮可以做成鼓面,而且蜈蚣肉非常美味——把蜈蚣肉切成块,晒成干,比牛肉干还好吃。

小编没吃过,不敢保证口感到底如何,而刘恂也是从《南越志》中摘抄下来的,可能他吃过,觉得记载属实,就转载了;也可能它没吃过,只是有一颗好奇心,天下还有这等稀奇事,赶紧记下来,别失传了哟!

有兴趣的观众朋友,可以去找条大蜈蚣来试一试。

有人会说,蜈蚣也能吃吗?别说蜈蚣了,蟑螂都能吃呢!散文大家林清玄,回忆小时候的故事,因家里人多,吃不饱饭,还过捉蟑螂吃,而且捉到就吃了,不用啥烹调技艺,真是牛掰啊!这野外生存技能杠杠的。他还说,那个年代乡下的蟑螂没什么污染。相比之下,现在人们的生活幸福多了,至少不会去吃蟑螂了,只要看看周星驰的电影,喊几声小强,小强就过瘾了。但蟑螂却惨了,不是死在喷雾之下,就是黏在粘纸上,动弹不得。

.

在民间故事中,蜈蚣是怕鸡的。据说,蜈蚣精,一条母的蜈蚣精,为丈夫报仇,化身正宫娘娘,要吃仇人刘老爷心,结果,刘老爷带了一只大公鸡在身边:大公鸡从刘老爷的袖子里跳出来,“正宫娘娘”一看到大公鸡,就全身发软,瘫在地上。大公鸡飞奔上前,一下就啄住了“正宫娘娘”,“正宫娘娘”立刻就变成了一条好长好长的大蜈蚣。

这条蜈蚣是坏的。但是,民间故事中也有好的蜈蚣,报恩的蜈蚣。

在古代甚至还有蜈蚣庙呢!这没啥稀奇,人们给蝗虫都立庙了,有了蝗虫庙,来个蜈蚣庙又咋滴。

说有一个读书少年,上学读书都带着两条蜈蚣。当然不是去吓女同学的啦,他把蜈蚣当宠物而已。每天吃饭,一碗饭,自己吃一半,给蜈蚣吃一半,可想而知这个读书人肯定营养不良,没吃饱过啊,他这是拿生命在养蜈蚣啊,蜈蚣就被他养得黑黑、粗粗、壮壮的。

一年,读书人带着蜈蚣进京赶考,走山路,听到山间传来一个非常动听的声音,在喊他的名字。他当然应声了啊,青春年华,想看看叫我的美女长啥样啊,声音这么好听,样子怎么样呢?而且,在这山路上,人生地不熟的地方,怎么有人知道我的名字呢?真是怪啊。

读书人四周看看,没啥动静。就摇摇头,难道是我读书辛苦,产生幻听了?还是接着赶路吧。

终于走到一家客栈,要住店。可老板劈头就问:来的路上,可有一位美女喊你的名字啊?

有啊有啊,读书人觉得心中的谜团要解开了,是谁叫我啊?

老板说,那是山上的一条蟒蛇精,他叫你,你应了,就是跟你约好了,晚上要来吃你呢。你还是别住店了,赶紧走吧。

读书人顿时蒙了。难道这么多年书就白读了吗?要去趁夜色赶路,又能跑到哪里去呢?唉,人早晚一死,就在客栈等死吧。

吃饱了晚饭,喂饱了蜈蚣,就把蜈蚣放了,说再也不能照顾你们了,你们自己找活路去吧。

接着,读书人就躺在房间里等蟒蛇精来吃他。

那是一夜没合眼啊,可也是一夜平安,只听得窗外大雨哗哗哗哗。

第二天一早,打开门一看,哇哦,客栈门前躺着一条巨大的蟒蛇,蟒蛇身边是两条蜈蚣。原来蜈蚣报恩,与蟒蛇缠斗,结果双双见了阎王。

读书人感动得一塌糊涂,这么多年,真是没白养蜈蚣啊。后来,读书人考中功名,跟皇上汇报了这件事,连皇帝都同意给这有情有义的蜈蚣建一个庙。于是就有蜈蚣庙了。

.

小编啰里啰嗦的讲了一些蜈蚣的内容,总在想,能与蟒蛇打架的蜈蚣,个头应该很大了吧?能拿来晒干了吗?比牛肉干还好吃哦!!

.陆生作 撰

举报
评论 0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