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本可以挣20万,回乡养鸡却亏了50万,他的创业之路少了哪一步?

“该说再见了,我的养鸡场,猜到了这个开头,却没有猜到这个结尾……”

在微信上敲下这句话之后,唐冬开始着手处理自己创办两年的养鸡场。他说:“等几天就准备回城里找工作。”

以梦想之名回乡养鸡

两年前,先后在央企、外企工作,月薪过万的唐冬怀揣着田园梦回乡创业,他的想法代表了很多上班族的心声:辞掉一成不变的工作,回到乡下或者农村老家,养鱼养鸡,潇洒悠然地打造自己的事业,度过余生。

梦想是最大的动力。2016年,唐冬以“这是事业,做好了挣得比上班还多,两年之期”等理由说服妻子后,辞职回到老家,开始筹办农场。

开拓市场、运营电商,一切从零开始

村里变化不大,还是熟悉的山,熟悉的水。

唐冬流转了50多亩土地,农场准备投入20余万元,先喂养一千只乌骨鸡、珍珠鸡、贵妃鸡等农村较为少见的鸡,再逐渐扩大规模,鱼就喂点鲤鱼、鲫鱼等传统鱼类。

▲ 珍珠鸡

人员上,聘请一到两人,加上年过六旬的父亲,自己负责全局、市场等,员工和父亲负责喂养和捡蛋等。喂养方式上,坚持原生态喂养,山上的虫类、草类也多。

销售方式依靠电商等定位高端市场。

想到这些,唐冬浑身充满了劲,充电养鸡知识、开拓市场、运营电商,一切都从头开始。

困难一个接一个

  • 好员工太难找

青壮年几乎均外出务工,留在老家的差不多都是50岁以上的人,养鸡、捡蛋等尚可,但要填写快递单、查看监控等几乎都不会。老家距可发快递的镇邮局不过10多公里,但父亲和员工不会开车,骑车也困难。要去镇上买个东西,早上9点搭车出发,回来时已是下午。

  • 没精力开拓市场

人手不够,老板只能顶上。原本想扩大农场养鸡规模只能暂缓,但不能扩大规模,产出就有限,产出有限就不能扩大市场带来更多利润,没有更多利润,就无法支撑人员工资和家人的信心。

  • 市场缺乏信任度

在开拓市场上,除了精力不够,市场也对他生态饲养的原生态产品缺乏信任度,这让唐冬有点意外。从鸡苗到出栏,唐冬完全坚持原生态喂养,不用一点饲料和抗生素,虽然有很多人赞不绝口,但也有一些人始终不相信是原生态产品。

  • 家人不支持

听说唐冬辞职了要回老家养鸡,家里分成了两个阵营,在城里居住的母亲和妹妹以不和他说话以示抗议,父亲虽不说支持,但好歹站在了他一边。

农场迟迟不盈利,唐冬却坚持投入,这让父亲不能接受。几次争执后,父亲的态度也发生变化,不再和唐冬说话,形同陌路。

▲眉山市仁寿县涂家乡,唐冬在自己的农场喂鸡

上班可收入20余万,一来一去亏了近50万

市场拓展不够,农场无法扩大规模,每月营业额在五千元左右。除掉人工、成本等,一个月下来,农场还要亏两三千元。

他说,创业两年,原本上班可以收入20余万,现在辞职加上投入的20多万,一来一去,亏了50余万元左右。

对于失败,唐冬坦言并不后悔,他称自己收获很多,“人要是不在这个年纪有点冲劲,那一辈子多无趣”?

问诊田园创业梦

创业路上浮浮沉沉,有人成功,有人失败。我们从唐冬的事例中,可以得出哪些经验呢?

  • 圆梦需有充足准备

许多人都有田园创业梦,但如何实现需要有足够的准备,比如需要系统的规划、如何在轻资产进行生态养殖等,这都需要技术和经验。而唐冬跨行业创业,需要做更多的准备。

  • 隔行如隔山 团队不能少

在市场调研过程中,也需要找到志同道合的团队,在现代农业方面,创业不能只有一腔热血,按照传统模式来操作很容易搁浅,农产品的同质化很严重。在互联网时代,要想异军突起,就要让自己个性化突出,要有现代经营管理模式,要有生产团队、营销团队、策划团队、宣传团队,甚至美工团队、包装团队等,这些都是很有必要的。

  • 家人支持很重要

亲人要给予更多的关心和支持,才能为创业者带来持续的动力。同时,创业团队、创业个体对自己也要宽容,有一个好的心态。

创业时,创业者可以先问问自己:

有没有前期调研?

有没有共同团队?

有没有齐心协力的人与自己共同打造拳头产品?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