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安石井有位“挽面娘” 能让出嫁的姑娘“水当当”

[泉州新闻-闽南网]

余佳瑜在帮人挽面。

1.挽面前,要先抹上水粉,起到润肤和使毛根显露的作用。

2.再用纱针对鬓角、眉毛底下的杂毛进行修整。

3.最后用纱线开始挽面,去除脸上细小的绒毛。

挽面工具纱针、纱线、水粉。

一盒香粉,一根丝线,拉扯之间,就可把脸上深色杂乱的汗毛和鬓角拔干净,脸蛋看上去就比较光洁白皙了……早在隋朝,面部脱毛没有剃刀的年代,当时的人就创造出了一项东方神技——挽面。

­ 在石井镇岑兜村,如今还有一位默默坚持着这份老手艺的“挽面娘”,今年40岁的余佳瑜,是如今少数能掌握这门古老技术的手艺人之一。

­ 自13岁起,她拿起“挽面娘”的一把纱针后,就再也没放下。20多年来,她帮人挽面从不收费,足迹遍布石井镇一半以上的村庄,颇有名气。

­ 本报记者赖香珠通讯员赵炎红伍宏达文/图

­ 挽面讲究手法力道还要有“好牙口”

­ 挽面又称开脸、绞面、绞脸,是一种传统美容术,用于去除面部的汗毛,额发和鬓角的毛发。流行于潮汕、闽台一带。旧时,闽南女性出嫁、过节等,都会有挽面的习俗,从事挽面者,则被尊称为“挽面娘”。

­ 昨日,当记者来到余佳瑜家中时,恰逢邻居李玉美请她帮忙挽面。只见余佳瑜拿出一卷“缝纫线”,一盒香粉,一把纱针,一张板凳、若干发夹,这就是余佳瑜挽面的所有工具。

­ 挽面前,余佳瑜先是在对方脸上均匀涂上一层石膏粉。“这样不仅可以吸去对方脸上的油脂,使皮肤干燥些,而且可以使汗毛、绒毛清晰可见,然后再用纱针将额头上的鬓毛刮干净。”余佳瑜一边操作一边跟记者讲解。

­ 这时,只见她拿起“缝纫线”,将纱线对折,中间在右手拇指上绕三匝,用拇指和食指撑开线的一头,另一头的两股线,一股用牙咬着,另一股则用左手扯着,使线呈“又”字形活结;然后把纱线张开的口子紧贴挽面人的面部,借助纱线的交叉闭合,通过右手拇指和食指反复地一张一弛、一起一落,本来柔软无骨的细线,到了她手里却如刀刃般锋利……

­ 挽面时,余佳瑜的神情颇为专注,眼里始终带着盈盈的笑意,脖子则随着纱线前后摆动,一条细线在她手里灵活得像充满了生命力一般,时而横着、时而竖着、时而斜着,拉的时候还能听到缝纫线与细毛纠缠的轻微声响。

­ 从额头顶端开始,线圈顺着额头、鬓角、脸颊、鼻翼、嘴角上下左右游走,行遍整张脸,整套动作干净利落,游刃有余,通过推、拉、卷、夹、拔等操作,被挽者脸上的汗毛渐渐拔掉,脸部变得更为白皙干净。

­ 她告诉记者,这看似很简单的几个动作,内里却非常讲究,无论是线的粗细选择,还是力度的大小,都要掌握到位。“力度掌握上,即要使被挽面者不感到疼痛,又要有酸麻按摩作用,例如到了唇部边缘皮肤较为细嫩的地方,线圈要退一匝,力度也要轻一些,而且挽面娘要有好牙口,在挽面过程中咬紧牙关。”

­ 她告诉记者,挽面的手法还可用在修眉上,但这部分更考验手艺人的“功力”。“要先用纱针把粗眉毛修剪,再用挽面纱线拔除眉毛周围的细小绒毛,要是技艺差,很容易把眉毛刮坏,或者形状不一、高低不平。”

­ “现代的美容方法我不习惯,挽面的时候倒不觉得很疼,就像按摩一样,挽完之后觉得脸色红润,变得蛮光滑的,清爽。”李玉美告诉记者,她和余佳瑜认识了几十年,只要余佳瑜有空便会找她帮忙挽面,如同定期去“美容院”。

­ 师承外婆挽面从不收费

­ 为什么传统的“挽面”技法有如此神奇之处呢?余佳瑜告诉记者,挽面是一种纯原生态手工美容技法,它可将汗毛拔除,促进面部皮肤的血液循环。“如果你用刮胡刀刮,速度虽快捷,但汗毛越来越粗,毛孔越来越大,挽面毛孔就会比较细又干净、能使皮肤愈挽愈细致,延缓汗毛再生,还能起到淡斑防痘的效果。”

­ “挽面完整个面部皮肤会发热,但不能马上用水清洗,避免过敏,长红点,可敷上润肤霜或新鲜的芦荟(以前用鸡蛋清)来降温,或者是等一个小时后再进行清洗。”余佳瑜提醒道。

­ 挽面属于闺房手艺,为什么会有这门手艺呢?原来,余佳瑜的挽面技艺来自外婆余乌并的传授。而外婆的手艺,则是师承民国期间有口皆碑的挽面“婆祖”余乌帆,因此上门挽面的人络绎不绝。

­ 每当有人来挽面时,感兴趣的余佳瑜总喜欢站在其背后,聚精会神拿着一根线看着、学着,也许是天赋使然,她很快便学会了挽面和修眉。

­ 多年前,每逢新婚、过年、过节,家里门庭若市,一被叫住,“挽面娘”忙到天黑都不得空。“我第一次挽面是在10岁左右,外婆忙不过来时,我就主动说‘让我来帮你’,外婆就夸我有模有样,挽得很细心,然后从那时开始便再也收不住手了,直到现在。”

­ 在外婆的悉心指导下,挽面手艺也就这样流传了下来,代代相传的挽面技艺令余佳瑜在当地小有名气,邻里乡亲一有挽面的需要,都会来找余佳瑜。“从外婆开始,我们就没有收费,都是邻里之间互帮互助,现在我也是义务挽面,希望把这种传统延续下去。”

­ 她告诉记者,挽面在石井属于古老而传统的风俗习惯,它还有个名称叫作“开脸”。按照以前的传统习俗,挽面共有3种形式。一是女孩子结婚前要进行,寓意脱胎换骨、“别开生面”;二是产妇满月后必须进行修发挽面,寓意避邪,焕发精气神;三是民间丧葬礼俗,近亲家属妇女在丧事“七日”后须进行挽面,不是近亲妇女,一般在丧事后即进行挽面,以示去晦气、洁净身心。

­ 而在挽面的时候,其实也有不少讲究。“未婚女性不能挽面,坐姿一定要南北向,不能坐东向西。挽面的人给产妇和新娘挽面时,被挽面者一定要给‘挽面娘’煮‘面线糊’答谢,如果给年纪较长者挽面,长辈要拍打挽面娘,以体现长幼有序的传统礼教。”

­ 担心老手艺失传正申请非遗代表性传承人

­ “从学会挽面后,之后每个月外婆都会叫我帮她挽面,有时候太忙没及时过去,她还会念叨我,如今她已经94岁了,皮肤还很好。”余佳瑜告诉记者,如今外婆老了,已很少帮人挽面,把纱针传给了她。

­ 她告诉记者,这把纱针从外婆手上再到自己手中,已有上百年历史,现在市面上已经难觅踪迹,算是“古董级别”了。

­ 几十年里,余佳瑜的足迹,遍及石井一半以上的村落,其中有耄耋老者,有新婚女子,人数早已不计其数,当说到这时,余佳瑜开心地笑了,笑容里有满足,有骄傲。

­ “现在,一如当初我给外婆挽面一样,我也会让女儿帮我挽面。”她感慨地告诉记者,大女儿如今已经慢慢学会,但眉毛还是女儿不敢触碰的区域,为了让女儿多加历练,余佳瑜也会亲自上阵,让女儿练手。

­ “有次让她给我弄,不小心把我一角的眉毛刮没了,至今还没长全,小女儿虽然不会,但也经常自己拿线,在手上、脚上挽面,有时候姐妹两个对换着挽面。”她告诉记者,所幸两个女儿对挽面颇感兴趣,她希望两个女儿能持之以恒,继承这门手艺。

­ “等以后老了,能看到她们为我挽面。”余佳瑜告诉记者,如今年轻人很多都没有听说过“挽面”,这门传统手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随时面临失传的危险,这一传统美容法,逐渐成了很多老辈的记忆。

­ “这几年,只要周边有人有兴趣、愿意学,我都乐意教她们,但总是喊难、没耐心,就中途放弃了。”余佳瑜说。

­ 根据资料记载,挽面是古代成人礼的重要组成部分,无论男女都要在婚前一天进行挽面,也是传统红白民俗重要的构成之一,具有辟邪、去晦、净身等民俗传统意义,同时更是古老的美容方法。最早可追溯到汉朝,也叫挽面礼,富有浓郁的地方特色,是去除面部的汗毛,剪齐额发和鬓角的仪式。

­ 在明朝时期更为复兴,其依据是潮剧《苏六娘》中有这样的剧情,杨家乳娘对苏六娘说:“修容择在寅时,簪花择在卯时。”

­ “这里的修容便是挽面,一直延续至今,其历史意义厚重深远,在广东、潮汕等地,挽面更是从巷尾走上街头,如今不再是女人的专属。目前,妻子正在申请南安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希望这项传统的手艺能够得到一个更好的、更深入的传承。”余佳瑜丈夫洪加勇告诉记者,今年1月,“挽面”已成功入选第七批南安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项目。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