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保:蚂蚁金服的「一元夺宝」项目,你敢投吗?

10 月 16 日,蚂蚁金服联合信美人寿相互保险社在支付宝上线了一款相互保产品,最高赔付 30 万,40~59 岁赔付 10 万。各位蚂蚁信用分650以上的,应该都有收到投保邀请吧。

不过,这款保险在老白看来,性价比一般。

根据产品介绍,这款保险主要针对包括恶性肿瘤等在内的100多种大病,保额由成员均摊,平台会在理赔时收取10%的管理费,均摊金额即为保费。


据说单一赔付案例每人最多分摊1毛钱。

看到这种保险模式,是不是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比如「一元夺宝」。即每人花1元众筹一个产品,然后抽取一定数量的人获得,平台从中抽取管理费。

理赔条款基本跟现有的重疾险赔付条款类似,同一个支付宝号最多可以添加4位18岁以下的子女,不能添加父母。准入门槛上,除了不能有病史,蚂蚁信用分也要达到650,且年龄不能大于59岁。

所有的保单和用户信息都会被上传到蚂蚁区块链,以确保信息真实有效不被篡改。相互保上线9天,据说就有超千万人加入,真是流量即王道。


相互保简单理解就是一人患病,全员分摊保障金。所以投保人越多,赔付案例越少,每人分摊的保费越低,没有赔付则不缴纳保费。

不过,对于这款保险,在老白看来,还需慎重考虑,不是特别建议购买。

理由 1:保费存在较大不确定性

从赔付机制来看,所有赔付金都由参保人员分摊。计算公式为:每人缴纳保费=(1+10%)✖️赔付案例✖️30万/参保总人数。

若要保证单个赔付案例每人均摊保费只需1毛钱,则投保人数为330万。若投保人数保持330万不变,但赔付案例增加到100人,则人均每月保费将增加至10X2=20元。

可见,投保人每月缴纳的保费存在较大不确定性。加上没有保费上限,若出现极端情况,每月保费可能成倍增加。

这种不确定性可能会增加投保风险。保险本来就是一件抗风险产品,为此再增加风险就有点不划算了。



理由 2:保障效力不足

按照以上计算公式,整个赔付问题实际上就是重疾发病率问题。

根据去年世界卫生组织(WHO)数据,一个人一生重疾发病率在72%左右。但这是假定人均年龄在80岁以上,而我国平均寿命在73岁左右,精算一下,一生重疾发病率应该在50%左右。

这个发病率虽然不低,但也得看年龄段。

比如20~40岁,发病率就比较低,40岁以后,尤其是从50岁开始,发病率就会逐年增加,好在保险条款已经写明超过59岁不可参保。

这样一来,重疾发病率算是降了不少,但保障效力也在下降。


理由 3:存在一些局限


从保障条款来看,虽然可以添加最多4位子女,但父母和子女只能赔付一人,而且一旦赔付,便做退保处理,此后便不能再重新投保。

所以,即便是可以添加子女,真实赔付对象也只有一人,存在一定局限性。

此外,如果你加入了相互保但未在 5 日内及时扣款,也会被清保,而且会影响蚂蚁信用分。如果超过 5 日再续上,便要再经历 90 天等待期,等待期患病,是不会赔付的。

而且,这款相互保险虽然由蚂蚁金服跟信美人寿联合在支付宝推出,但最终承保人为信美人寿,蚂蚁金服和支付宝仅为投保人。

也就是说,整个投保过程中的理赔纠纷,蚂蚁金服和支付宝完全可以不管。所以,一旦赔付出了问题,就不要花时间找支付宝的麻烦了。

另外,这款保险提供的最高保障额度也比较鸡肋。别说10万,就算30万,也不见得能抵消疾病给家庭带来的财务损失。

目前市面上有很多重疾大病险都可以保到 70 岁甚至 80 岁,保额也能达到百万左右。



最后,简单聊聊相互保。

相互保是指具有同质风险保障需求的单位或个人,通过订立合同成为会员,并缴纳保费形成互助基金。由该基金对合同约定的事故发生所造成的损失进行赔偿。

这种保险形式最早出现于中世纪的欧洲,后来在美国、日本、荷兰等发达国家「发扬光大」。

2014 年,全球的相互保险市场收入超过万亿美元。而荷兰、日本的相互保险比例更是占到所有保险产品的 50% 和 40%,其原因可能在于当地保险保费过于昂贵。

在中国,相互保起步晚,发展不算成熟,直到 2015 年保监会(现银保监会)才有相关的监管条例出台。因此,蚂蚁金服和信美人寿也算得上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至于这只螃蟹好不好吃,就难说了。

获取更多保险内容,及保险产品评测,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老白说保(ID:BXclear)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