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一古塔,一个塔身两种风格三个名字历经四朝,半夜常有鸡叫

江西这座神秘古塔,位于上饶市城区滨江西路上,名叫奎文塔,临江西第三大河流——信江。这座塔呢,塔基呈八边形,底层直径十米,共七层,塔高49米多。总体来看,该塔基本保留明清建塔典制,属于楼阁式砖石结构,塔身青砖砌成,白灰抹面,每一层顶都有砖砌重檐,设有飞檐翘角,翘角处有石雕兽首,下面悬有铁风铃。塔下曾经建塔院,有纯阳楼、惠济夫人祠、仓颉祠、惜字炉、观水亭等房屋数栋。

一至三层四面对称设门,其余面则是设有浅龛或小窗。四至六层四面对称设门,其余面为浅龛。七层为八面设门。塔顶为八脊,有铁铸塔刹。塔身中空。第四层的壁上镶嵌有王庚言等重建该塔的青石碑记三块,在第三层至第七层的塔砖中,有当年各砖厂的印记。

向上的阶梯设在一层的外侧。梯口很小,仅一人能够进入。由于文物保护的关系,目前被设了一木门,用锁锁了,无法进入攀登。 塔的一层,相对独立。有三个一米见宽的狭窄拱形门洞,直通塔中。塔壁为青砖砌成,外面白灰粉饰。一层中间是个呈现八边形的中空,穹顶也为青砖叠砌而成,没有白灰粉饰。

那么这座古塔到底有什么神奇、神秘的地方呢?

这座塔毁过一次。据《上饶县志》(同治版)记载,该塔始建于1573—1620年,不知何因后来倒塌,仅存塔的下面两层。1814年的时候重建。当时郡守王赓言率同汪正修、上饶知县赖勋重建上面的五层,上层祀奉梓潼帝君神像,并基本保持了原来的简朴、庄重的建筑风格。

飞檐翘角居然是两个风格。 三至七层与一、二层的飞檐翘角完全不一样,上面五层是重建的。我们都知道,中国古代传统建筑,比如亭、台、楼、阁、宫殿、庙宇在屋顶转角处都设有飞檐翘角。这种飞檐翘角,四角翘伸,如飞鸟展翅。其实我国古代的塔也是这样处理的。此塔下面一、二层飞檐翘角下采用青砖斗拱,而上面的三至七层的飞檐翘角则是半球形青石叠砌。不如为何当时重建在处理飞檐翘角时没有遵循原来风格。

这座塔居然有三个名字。传说,当时初修宝塔时,一条恶龙以为百姓是为了祭祀它,可等到塔建成时,却发现自己竟然被一股无形的力量牢牢地按在了水下面。恶龙就这样被降伏了,于是老百姓给它取名见龙塔。第二个名字叫奎文塔,是当时重建时改的名。第三个名字叫龙潭塔,是民间的俗称了。塔下是信江与丰溪两水汇流形成的一个大深潭,据说,河浒壁之上,曾刻有“龙潭”两个大字,因些得名。

这座古塔历经明、清、民国和新中国四个朝代。始建于明朝,其间倒毁上面五层;重建于清朝,而清末附属建筑却先后倾倒,只剩下惜字炉;民国时,还经历了抗日战争的战火。新中国成立后,当地政府十分重视文物保护工作,把它列入了市级文物,并于前些年,本着修旧如旧的原则,进行了保护性修复工作。

相传古时,此塔旁常有仙鸡啼鸣。明朝洪武年间,当地一个名叫徐广成的人坐船来上饶,傍晚时将船停泊在奎文塔边,半夜时,竟听到鸡鸣声,就是不知声音从哪来的。第二天很早起床去寻找,只见周边到处是林木山草,并无人家,便悟出声音发自山之灵气,将此处称为“金鸡山”。之后,其后人联合当地林、黄、龚等七个姓的家族,在光绪十一年,建起了葛仙殿。

修建于清末的葛仙殿,毁于民国的日军战火,重建于2007年。重建后的葛仙殿,仍然保持着赣派建筑风格,建筑面积不大,但见飞檐翘角、青砖石雕,特别是建筑两侧的四层飞檐翘角还有大门门头处理,非常精致气派,足见工匠手艺。与毗邻的古建筑奎文塔相得宜彰。

作为上饶城区不可多得的古建筑,得到了上饶市政府层面的高度重视。当地政府以奎文塔、葛仙殿及与此相隔近千米的五桂塔为核心内容建起了滨江亲水公园,并命名为“双塔公园”,目前该公园已成为市民休闲参观的好地方。而奎文塔、葛仙殿、五桂塔等文物古迹,也常见外地游客前来参观游览。

奎文塔下也是一片安静之处,加之历史文化的特性,一批文人茶客也以此为据点,开设起信江书画院文化创作场所、阁主茶室等茶楼,行书画写作交流、品茶交友之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