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TE-M与NB-IoT各有所长,企业如何做出最适合的技术采用?

根据全球移动供应商协会(Global mobile Suppliers Association,GSA)近期研究报告指出,全球52个国家的102家营运商现已部署或推出以NB-IoT和LTE-M为主的低功耗广域网路(Low Power Wide Area Networks,LPWAN),其中20家营运商同时采用两种标准,并有超过140家营运商持续对NB-IoT与LTE-M进行投资,以布局支援未来物联网设备及应用。

LTE-M可多元应用,NB-IoT耐久高穿透

LTE-M与NB-IoT皆是由负责LTE及5G标准的组织3GPP于其第13版标准(Release 13)定义之LPWA技术,同样具备低成本、低功耗特性,拥有行动网络安全及隐私优点,并让营运商能利用现行的行动通讯基础设施来扩展物联网设备部署。

两种技术一定程度上可彼此互补,部分特性之差异则成为企业选用上之考量点,具体而言,LTE-M与NB-IoT最显著区别在于延迟性、语音支援、传输速率及设置场景。

延迟性(Latency)是指进入网络并发送消息所需时间,设备可间隔收集信息后将数据包传送到云端或实时通讯,因此如智慧建筑警报系统等需实时性的关键任务应用(Mission-Critical Applications) LTE-M会是首选,智慧水表等定时监测设备则可采用NB-IoT,也因更低功耗特性让使用上更持久。而LTE-M相较于NB-IoT除了数据外亦能传输语音也是主要差异,值得一提的是虽然LTE-M技术支援语音传输,然须由每个营运商决定是否在其网络上实施。

传输速率是另一项技术选择重点,更高的速度意味着可在一定时间内透过网络传送更多数据,对于家庭安全、可穿戴设备等数据密集型的物联网应用尤为重要;在技术上LTE-M终端支援更大频宽,提供高达1Mbps传输速率远大于NB-IoT上下行峰值速率,进而允许更多的数据吞吐量。

在设备设置地点方面,两技术都能提供传统LTE数倍的传输范围,然NB-IoT具有穿透墙壁和金属导管的长距离传播特性,故在室内及地底较LTE-M具备更佳穿透力。

另一方面,LTE-M因具备不同基站的切换能力故可在移动中使用,更强移动性也让该技术能应用在连网车辆、追踪器等领域。


两技术各有拥护者,并行或为未来趋势

在LTE-M及NB-IoT规格特性外,地区营运商的部署也是企业技术采用的考量之一,在过往各国使用GSM、LTE情况相异的基础及现行政策影响下,目前亚洲及欧洲营运商多采用NB-IoT,例如大陆地区三大电信营运商、台湾地区大哥大、远传、KT、Telia、T-Mobile等。美国则因Verizon及AT&T在LTE网络上已投资大量金额,故较为支持LTE-M;此外,加拿大Bell和纽西兰Spark也是单一采用此技术的阵营。

由于两种技术各有其适合的应用领域,故部分营运商同步提供LTE-M及NB-IoT供企业选用,例如中华电信和亚太之星在台湾地区、SoftBank在日本、Telstra在澳洲都是两者并行。

此外,另有少数营运商顺应当地市场发展,在不同国家提供不同技术,例如Vodafone在纽西兰和荷兰采用LTE-M,其余如希腊、德国等12个国家则部署NB-IoT;Orange在法国与罗马尼亚提供LTE-M、在比利时则是两种技术都提供。

事实上,即便每个营运商于此阶段各自支持不同技术,然考量未来LPWA发展情势,各家仍保持开放的态度与选择,例如AT&T预计2019年在美国及墨西哥推出NB-IoT服务,而过往在8个不同国家皆专注于NB-IoT的T-Mobile也往LTE-M方面进行布局。

于此并行趋势下,模块厂商也纷纷推出多频与NB-IoT/LTE-M多模解决方案,让设备制造商能以单一产品部署全球,进而使其潜在销售最大化。

整体而言,LTE-M在应用上提供更低时延、更高速率、移动性及VoLTE语音通话等特点,NB-IoT则有更低成本、更常使用年限及更宽广传输范围等优势,故技术选择上并无绝对的孰优孰劣,未来单一区域双技术的趋势正在酝酿,故端赖应用场景设计及商业需求考量,方能让企业做出最适合的技术采用。

文丨拓墣产业研究院 曾伯楷

注:本文为拓墣产业研究院原创内容,欢迎转发或分享。禁止非授权转载、摘编、复制及镜像等使用,如需转载请后台回复“转载”或留言获取授权。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