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大互联网创业失败案例八:视频“三杰”酷6的沉沦

李善友和陈天桥,一个是从东北农村闯出来、光屁股打天下的草莽英雄,一个是昔日中国首富、互联网界入庙堂之高的政协委员;一个是充满江湖侠义的理想主义者,一个是精明务实的现实派,二人本犹如冰炭难于同炉,但却因视频这一热抛的绣球而生爱,也最终因为视频而分手。

12年7月12日,酷6传媒807万美元回购酷6创始人李善友及其团队所有股份的提议正式获批。自此,李善友彻底从酷6出局。

2009年11月,李善友所创办的酷6被盛大收购;2011年3月13日,李卸任酷6 CEO;2011年5月18日,酷6裁员大风波袭来,直到折腾到当年7月,裁员风波以“N+2赔偿(即工作年限数加2个月的工资)”平息;就在当月18日,李辞去酷6公司董事。

短短一年,已物是人非。

“盛大在视频领域晚了一步。”2012年6月,陈天桥尚在为亏损中的酷6摇旗呐喊,他高调抛出今年酷6“会成为中国最早盈利的视频公司”。此时,李善友已绝口不提酷6。

当初酷6被卖盛大自始至终都是李善友一人操刀,其余高管直到消息公布才知晓,而李善友离职也早在酷6被购时就已约定,只是后来因为业绩惨淡而使得下台时间比约定提前了数月。

更有人士指出,李善友或许是当年酷6裁员风波的幕后策划和推动者。

李善友和陈天桥之间究竟有着怎样的爱与恨?在此我们复盘李陈二人之间的恩怨,力求将这段幕后故事完整呈现,也希望创业者能从中汲取教训,尽快完成从草莽英雄向成熟企业管理人的转变。

雪中送炭 是知己更是贵人

“创业的关键是顺势而为。”2012年7月18日,已经是中欧创业与投资主任、兼职中欧国际工商学院创业学教授的李善友发出了如此的感慨,此时距离他彻底出局酷6仅一周。

同样,李善友和陈天桥的恩怨也是行业大势使然。

2009年年初,天气依然严寒,刚经历过全球经济危机侵袭,国内“烧钱”的视频行业一片哀鸿:56网、6间房、爆米花等视频网站纷纷因资金断裂而裁员。

此时,酷6面临同样困境,再过2-3个月就将断粮,李善友心情也降到了冰点。

“2009年时,我曾对公司前途完全绝望。”李善友曾对媒体如此回忆到。就在这一年的2月,因为陈天桥,危局有了改观。

经朋友牵线,2009年2月,李善友和陈天桥在上海首次密会接触。

“善友,找个时间我们来讨论下互联网行业的事情。”这是陈天桥在密会之前发给李善友的第一条短信。

李善友曾公开宣称双方的会面为“一见钟情”、“我们有着共同的梦想、价值观、理念乃至信仰”。

但据《IT时代周刊》报道称,密会时,陈天桥直言,酷6并不符合盛大投资逻辑。“我们只投第一名,最差投第二名。而你们(酷6)可能第三或第四,凭什么投你?”

李善友自己也曾坦承,当时酷6的流量、品牌、内容、技术、销售等不及优酷和土豆。

双方起初谈判,精明的陈天桥故意压价,但他的内心对视频有着收购的渴望。

2009年,正是陈天桥构想“迪士尼”踌躇满志的关键时期,有了盛大游戏和盛大文学,视频是陈娱乐帝国不可或缺的一环,但重新打造一家视频网站,时间和精力上都不划算。

除了酷6,陈天桥当时还找过数家视频网站寻求并购。与此同时,酷6原有的投资人也在积极寻找潜在并购者,以求接盘。

最终双方坐地讨价还价,以近4000万美元成交。投资人分析,这一价格非常低廉。“对于酷6而言,不卖就得死掉,不得已而为之,盛大则捡了大便宜。”

2010年,李善友多次高调演讲:需要永远感恩陈天桥,2009年,在自己最需要帮助的时候,是陈伸出了援助之手!

此时,李将陈视为人生知己。“陈天桥不仅是我的知己,更是我的贵人,没有陈天桥就没有酷6的今天,也没有我李善友的今天。”

也正是借助盛大旗下的华友世纪,酷6得以曲线上市。在李善友四处公开宣扬酷6成为国内首家上市的民营视频网站之际,优酷和土豆都还奋进在上市的漫漫路上。

失败结局从第一天就已注定

短曲终,人离散。2011年3月13日,李善友卸任酷6 CEO,双方蜜月期结束。

结局从合作的第一天起就已注定,两个人的性格截然不同,矛盾发生是迟早的事情。”一位熟悉李善友和陈天桥的业内人士如此强调。

在前酷6员工心里,李善友讲究人情,重兄弟义气,是酷6的精神领袖。别人叫他老大,他也爱用兄弟称呼人,颇有几分江湖侠义。

“我是李善友,善良的好朋友。”这是李善友开场白的常用词汇,现实中,李善友确实善于结交朋友。

土豆网一员工表示:“虽然公司层面是敌人,但我个人一点也不讨厌他,喜欢他的凝聚力和仗义。”

成也江湖义气,败也江湖义气。创业时候,自己说了算,李善友的江湖侠义,起了很好的鼓舞士气的作用。但在盛大介入之后,人情和职场、资本元素掺杂在一起,团队们有所失落,潜在问题随之滋生。

因为很多兄弟情义的人加盟,公司人员较为臃肿。据传,酷6当时的销售人员最高达200人,多于优酷和土豆。

比较之下,陈天桥作风强硬,任人喜欢亲人和同乡,喜欢“成本杀手”和“执行高手”。陈收购公司的策略是:先低价买入,再看业绩,不合格,就换人。

性格和个人喜好的打法不尽相同,为后来二者间矛盾埋下了伏笔。

坊间传闻,在盛大收购酷6不久,陈天桥曾多次给李善友打电话指责李的不足。“你们网站的内容比优酷差远了”类似的批评屡屡出现。

李善友离职早在酷6被收购时就已和陈天桥约定,只是后来时间比约定提前了数月。陈天桥身边的人也表示,对于李善友的不满,陈天桥已经忍了好几个季度,直到糟糕业绩的披露,刺激陈天桥必须快刀斩乱麻。

酷6财报披露,2010年酷6营收2030万美元(广告收入1440万美元),亏损额却达5150万美元,是营收额的2.5倍。而对比同时期,优酷仅广告收入就高达5870万美元,而酷6的成本支出超过6000万美元,接近优酷的7040万美元。

于是2011年3月,李善友被迫提前下台,毕竟对于酷6的巨亏,其难辞其咎。

虽然后来优酷的发展证明影视剧的路线正确,但陈天桥当时已经对李善友失去耐心,换人迫在眉睫,以至于在未找到合适CEO之际,让视频门外汉、盛大首席投资官朱海发暂代。

李善友独乐乐

故事本来随着李善友的离开而收场,毕竟在中国,一家公司被并购后,创始人离开屡见不鲜。

然而,接下来震动业内的酷6大裁员,将故事推向了另一个高潮。2011年5月,在李善友卸任CEO的2个月后,酷6大裁员。

本来裁员司空见惯,但陈天桥没有想到,那时正值微博火爆,离职员工在微博上持续声讨,在舆论上达到了裁员史前所未有的爆炸效应。

这场风波貌似和已经下台的李善友无关。但“我不杀伯仁,伯仁却因我而死。”

带有侠义气息的李善友是酷6的灵魂人物,李的离开,还在感情上让员工难以接受,而此时冷面的陈天桥又过于强势,快刀斩乱麻激发员工不满。

此外,由于李善友的掌舵的酷6带些江湖气,有些事一拍板就定,内部职权设置存在交叉冲突。原有的领袖凝聚力的失去,让潜在后遗症日益凸显。

“走到今天,我用尽了我全部的力气,我已经是熬干的药渣,而(朱)海发(当时酷6代理CEO)是一剂新药。”李善友在2011年3月11日离开酷6网后致全体酷6员工的告别词,暗示出酷6在李的统帅下,已经衰落。

收购酷6是陈天桥一桩投资买卖,追逐利益天经地义,持续亏损,人员臃肿,裁员下台是理所当然。

创业喝二锅头,散伙喝茅台。不过,故事的结尾似乎只有李善友一人喝的有滋有味。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