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武帝征讨卫氏朝鲜,既是跌宕起伏的历史大戏,也是人性极致考验
前言
关于朝鲜国家的起源,跟吴国起源有些相似。“泰伯奔吴”的主角,是周太王长子姬泰伯,为了把储君之位让给贤能的弟弟季历(文王之父),协同二弟仲雍一起出走到了南方荆蛮之地,有了开拓江南的史事,成为吴国先祖。而朝鲜,是商纣王的叔叔箕子看到殷商即将衰亡,劝谏无效,带族人“走之朝鲜”,远徙半岛,给当地人民带去中原先进的礼仪文化和耕织技术。所以,如果不是朝鲜半岛的地理位置那么特殊的话,很可能会成为第二个吴国,永远留在中国的版图之内。

箕子走朝鲜、泰伯奔吴图
◆“箕子朝鲜”之谜。虽然现代很多历史作品都说“箕子朝鲜”被卫满朝鲜所取代,不过,《史记》《汉书》都没有具体提到“箕子朝鲜”这个国家,也没有记载卫满朝鲜取代“箕子朝鲜”。可以肯定的是,先秦时代的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曾受殷商文化的渗透和影响。如扶余这个国家,耆老皆自称“亡人”,直到汉末三国时代还保留明显的殷商习俗,“食饮皆用俎豆(各种礼器)”“以殷正月祭天”“杀人殉葬”等。同时,扶余也带有一些游牧民族的习俗特点。所以,“箕子朝鲜”不一定有明显的疆界,也不是一个确定存在的国家。辽东半岛和朝鲜半岛,自古以来就是中原战乱时期百姓逃亡的避难所,通过与当地土著不断融合,先秦中原文化对东北亚的影响力早已存在了千年之久。
◆卫氏朝鲜的建立,首先不得不提战国七雄之一的燕国,以及秦朝统一、秦汉易代的影响与变迁。

燕国疆域鼎盛时期
燕国时期:燕国一度非常强盛,曾经攻占了真番、朝鲜地区,并派了官吏直接管辖。也就是说,朝鲜半岛北部曾经是燕国的一部分。
“燕时尝略属真番、朝鲜,为置吏。”
秦朝时期:秦国吞并燕国,但并没有把辽东郡以外的朝鲜部分并入作为直辖,朝鲜的这块领土就成了灰色地带。
“秦灭燕,(朝鲜)属辽东外徼。”
汉朝时期:汉初的封国燕国(燕王卢绾),所辖的朝鲜疆域,精确来说是到达了大同江以北。
“汉兴,为其远难守,复修辽东故塞,至浿水(大同江)为界,属燕。”
在汉初有个很大的叛乱事件,汉高祖刘邦关系最好的“发小”卢绾,虽然功劳不多,被刘邦封为燕王。随着后来刘邦大肆诛杀功臣,卢绾作为异姓王也渐渐离心离德,最终反叛逃入了匈奴。

卫氏朝鲜
卢绾有个部将名叫卫满,也带着一帮军人逃亡,他聚集了一千多人,渡过大同江,对当地处于分散状态的真番、朝鲜土著和燕、赵逃亡百姓进行了组织和管理,慢慢建立起一个国家,并把都城建在王险城,这就是后来的平壤。
汉朝初年国家休养生息,对于番邦一律采取怀柔政策,鉴于卫满朝鲜的特殊情况,辽东太守征得朝廷同意,跟卫满朝鲜约定:卫满负责保塞安民,不得侵扰汉朝疆土;各蛮夷国家前来进贡,不得加以禁止。这样经历了较长的和平时期,卫氏朝鲜势力在东北亚不断渗透扩张,降服了真番、临屯等小国,“地方千里”,俨然跟南越王赵佗一样,成了实力较强的独立王国。
卫氏朝鲜传到第三代王卫右渠手里的时候,一代雄主汉武帝也继承了国祚,开始考虑将卫氏朝鲜正式纳入版图。

汉武帝
●征讨卫氏朝鲜的起因
其一:汉武帝时代是历史上开拓疆土最多的时期之一,通过各种怀柔、鲸吞或蚕食的方式,先后将河套地区、西域、西南夷、夜郎国、滇国、南越、闽越等大大小小几百个国家和地区并入汉朝或纳入势力范围。(“西南夷君长以百数”)公元前111年至109年期间,在收复南越国、闽越国后,自然轮到了卫氏朝鲜。
其二:汉朝认为国内逃亡到卫氏朝鲜的百姓日益增多,而且很多人是被朝鲜“引诱”去的。(“所诱汉亡人滋多”)。其实这段时期汉朝国内和平稳定,说朝鲜收纳引诱逃亡汉人大概是讨伐的借口。
其三:朝鲜王卫右渠不愿应征朝拜天子。按照汉朝分封惯例,诸侯王每三年要去长安朝见天子。但是,面对汉朝使者的多次敦促,卫右渠怕被汉朝扣押,每次都找各种理由推脱不去。所以汉朝可以认为卫氏朝鲜不守臣节。

长安
其四:汉朝说卫氏朝鲜阻挡真番、辰国等国信使朝见天子,违反了汉朝初年的约定,有另立山头之嫌。
真番、辰国欲上书见天子,又雍阏弗通。
上面这些理由有的比较牵强,颇有“欲加之罪”的意思,战争变得一触即发,之后发生的一件重大外交摩擦则成了战争直接的导火索。
元封二年(109年),汉武帝派遣使者涉何出使卫氏朝鲜,对卫右渠多次不愿来朝加以谴责,有“最后通牒”的意思。
但这次卫右渠面对涉何的软磨硬泡,还是不愿意就范前去朝廷报到,很快谈判结束,卫右渠派手下亲王将汉使礼送出境,涉何到了边界,觉得这样两手空空回去不太好交代,于是自作主张让车夫杀死了礼送的朝鲜亲王,回去向汉武帝邀功,说杀了朝鲜的一名重要人士。汉武帝觉得还不错,没有因此怪罪他,还封他做辽东东部都尉,即辽东郡靠近朝鲜的军事长官。
涉何这样不讲道理的擅杀行为,朝鲜方面自然是非常恼火,于是卫右渠派军队袭击辽东,斩杀了涉何作为报复。果然冲动是魔鬼啊!
这一报复行动,在汉武帝看来是袭击杀害汉朝官员,主动挑起战争,当即作出了发动大规模战争的决定。就在当年秋天,派出了海、陆两军讨伐卫氏朝鲜。在中国历史上,派出海军征讨还是头一回。

汉武帝征讨卫氏朝鲜
第一阶段:海、陆两军分道进军,海军遭遇意外,陆军首战不利
海军5万,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从山东半岛,渡过渤海进攻卫氏朝鲜王险城(平壤)。之前平定南越战争中,杨仆曾沿着水路从江西抵达南越作战,但那是内河航行,跟大海的风浪不可同日而语。汉军当时乘坐的还都是平底船,在海里航行遭遇了很大的风浪,多数船舶散架或翻船,最终只有7千人平安抵达朝鲜,此时左将军统帅的陆军还被挡在大同江对岸。
朝鲜王卫右渠看到杨仆的军队不多,先集中力量主动进攻,杨仆的“海军陆战队”刚经历晕船,身体和精神状态很差,被朝军打得一哄而散,杨仆本人在山里躲藏了十几天,才慢慢出来收拢败卒,把队伍又整合起来。

汉朝海、陆军进军路线、初战失利
陆军由左将军荀彘率领,在史料中没有说明兵力,估计也有5万左右,由陆路经辽东向朝鲜进攻,军队主力来自燕、代地区,颇为彪悍,其先头部队是辽东本地驻军。荀彘军抵达大同江的时候,名叫“多”的部将率辽东兵作为先头部队抢先进攻,被朝军击溃,部将“多”败逃回来,被荀彘斩首。荀彘督率部队主力继续进攻,朝鲜军士气正旺,依托坚固工事顽强阻击,荀彘一时打不下来。
由于这次是秋天出兵,眼看凛冬将至,战事未有进展,汉军命悬一线。值得一提的是,此次讨伐朝鲜的士兵很多是罪犯。这是因为汉武时代严刑峻法,监狱里犯人很多,为了让他们不浪费粮食,还能戴罪立功,往往派他们到蛮夷打仗,征讨大宛、南越都使用了大量罪犯部队,这也是汉朝军队奇特的地方。
第二阶段:汉武帝的招降行动
武帝听说战事进展不利,硬的不行就来软的,立即派能说会道的使者卫山前去招降朝鲜。

汉使卫山招降朝鲜王卫右渠
卫山拿着汉武帝给的印信,日夜兼程赶到了王险城,跟朝鲜王卫右渠晓以利害,说你现在趁着小胜赶紧投降,朝廷一定会优待。如果现在不投降,后面还会有源源不断的大军前来讨伐,到时结果就不好说了。
卫右渠害怕了,想想这次杨仆大军葬身鱼腹,自己确实走了大运,后面不知如何收场。就赶忙下跪说,前面两位将军来讨伐我,我不投降是怕被诱杀,现在您带着朝廷的印信,我就放心了,决定诚心归附汉朝。
为显示诚意,朝鲜王献出了5千匹战马,给城外已经快断粮的汉军将士提供充足的粮草,并决定派太子跟随使者到朝廷去谢罪。
(待续)
作者:青史子建。读史二十载,神游五千年,期待您的关注与指导。
后记:
在写《东征史》的计划中,后续会一直写到隋唐那些超大规模的战争,东亚的民族国家会不断卷入,战争也催生了东亚各民族文明的不断融合和进化。这一篇,就是东征“前传”重点,汉武帝讨伐卫氏朝鲜的战争。不仅战争过程一波三折,汉武帝伐谋伐交的各种招数更是左右着战局的进展,此战还长期影响到了中原后世大一统帝王对于东征的宏图夙愿,似乎没有征服半岛就不能匹敌汉武帝的赫赫武功。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