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班两周就辞职”:不喜欢就辞职,社会已经容不得你们试错了

一、以年轻为资本频频“试错”,社会容错率却越来越低

小雪今年毕业进了一家公司,任职还不到两周就辞职了。

我吃惊地问她什么原因。

她振振有词道,“我不喜欢那份工作,每天做的都是重复的工作,做会议纪要、做表格,我想做的是每天不一样有新鲜感的工作,不是那种啃老式的重复工作。”

我继续问她,“那你辞职是因为有了新的目标了吗?”

她说:“没有啊,但是趁着年轻我就想多尝试一下,年轻人多试错总是没错啊。”

我没再说话。

后来看小雪朋友圈,得知小雪换了好几家公司,但总是呆几个月就辞职,似乎一直不尽她意。有新鲜感的经常加班,太累;每周双休的工作清闲,工资未达到她理想。

最近和几个朋友聊起天,听说小雪最近联系他们着急找工作,因此她投出的简历频频被拒。

辞职一时爽,待业火葬场。

像小雪这样一时冲动裸辞之后后悔的人还有不少。

不少人都被一些鸡汤文洗脑了,认为稳定重复的工作是不好的,并以自己喜不喜欢为标杆来找工作,还以不断试错作为炫耀的资本。

辞职并非不可以,但是绝不能是头脑一热。

这些年毕业生逐年增多,市场容错率却越来越低。

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任性花时间去试错,你越拿不喜欢当频频辞职的借口,越容易南辕北辙。

二、没有喜欢的工作,只有适合你的工作

每到毕业季,毕业生都会踌躇,我到底是去大公司、中等公司还是创业小公司?

如今网上有不少言论将体制内妖魔化:体制内太过稳定,年纪轻轻就逐渐被同化失去斗志过上养老的生活,放弃自己不断试错的机会,这值得吗?

那不去体制内,中等公司如何呢?有人会说是不是夕阳产业啊,没有前景;创业小公司如何?,有人会说这么不稳定,会不会哪天就失业了。

不同类型工作,各有利弊,你怎么选择?

我有个朋友毕业后进了体制内国企,一开始工作并不多,她也是听信网络毒鸡汤,害怕自己被被周围人同化过上一眼看得到边的稳定生活。

她是内向性格的人,不善与人打交道,但工作完成的很好,擅长分析统筹。逐渐的领导把更多工作交到她手里。有时工作不太忙,她就自己在网上和高手学习,提升认知和能力,自己写稿副业变现。

她非但没被同化,反而主业做得越来越有进步,副业收入也持续增长,周末还有时间享受生活。生活的各领域都变得越来越好。这时她才觉得,这份工作很适合她。

所以,没有喜欢的工作,只有适合你的工作。

韩寒曾说过一句话:有的人热爱写作,但不适合这个行业,这个更痛苦。

在选择工作的时候,不应该以喜好来选择,可以用“冰山模型”来看。

1、第一部分:你具备的知识技能

通俗来说就是专业能力。专业能力是和职位相关的最基本能力。选择哪个职位,就要具备基本的能力才能胜任。

2、第二部分:你的能力

通俗来说就是通用能力。

通用能力就是软实力,比如沟通能力、协作能力、资源调取能力等。在职场上,你无法一个人完成所有事务,势必需要与他人协作、他人的帮助,因此这些能力能让你事半功倍。

3、第三部分:你的价值观、性格和动机

有人找工作看中成长环境;有人看中行业前景;有人看中高薪。

有的人性格内向更喜欢稳定一点的环境;有人渴望接触新鲜事物,哪怕要频频熬夜加班。

工作并无贵贱,都只是自己的选择。

努力重要,选择更重要。

将以上三部分结合起来进行选择,就能选择适合你的工作了。

三、所有的工作,都在为你积累看不见的隐形资产

大多数公司都会要求新入职的员工做些琐事,比如记录会议纪要、做表格等等。

为什么?难道是故意难为新人?

并非如此,有这么几个原因:

1、新人刚入职,对公司事务不了解。

新人刚一来就把大项目交给他,他能完成吗?

不能。

这需要个熟悉的过程。

2、帮助员工快速成长,融入公司。

新人刚来公司,领导不熟悉,不知道能力如何,擅长什么。那就可以布置一些简单的工作给新人,来看看他的完成情况、态度能力、认知情况等,这是个直观且省时省力的方法。

3、资源的合理分配。

大多数人有一个误区:认为工资是给这个人的,实际上工资是给这个人所在的职位的。不同的职位对应着不同的价值产出,要将个人价值最大化,才能为公司做出相应的贡献。

上司作为管理者,是来做决策、支持下属调取资源的,一个决策影响着公司几十万甚至更多的收益;新人作为执行者,能力不足,业务不熟,因此能产出的价值很小。

但这不意味着,这类重复的琐事没有价值。

不是重复的事没价值,而是你自己不会思考。

猎豹创始人傅盛曾经提到过:做会议纪要对他成长帮助很大。

在他是个新人刚进入公司时,上司就安排他做会议纪要。上司思维活跃,开会思维经常跳来跳去,傅盛的会议纪要做得很不容易,他经常要整理2、3个小时。

傅盛的会议纪要做得非常用心,因为他不只是把这件事当做琐事,而是在整理时,会刻意地思考:领导为什么说这个问题?背后是什么逻辑?是什么结构?……

经过反复的打磨思考,傅恒做出的会议纪要让上司大加赞赏。因为他不仅把要点梳理出来,还把关键部分标注出来。不仅如此,他还把会议纪要提炼成邮件正文摘要,让公司的人不需要下载附件,也能更快的知道会议内容。

傅盛因此被上司赏识,逐渐承担了更多的工作。能力强,善于利他,让他积累了不少资源。

庄子有云:丘山积卑而为高,江河合水而为大。

其实无论哪份工作,哪个职位,你做的工作都是在积累人脉资源网络,这些是看不见的隐形资产,需要一定的时间去积累,才可能在未来为自己提供价值。

最怕见哪个都好,哪个都想做一下,结果都浅尝辄止,最后一事无成。

四、在VACU时代,聚焦目标才是关键

当下的世界,是个VACU时代。

什么是VACU时代?VACU意味着所谓V—Volatility(易变性),U-Uncertainty(不确定性),C-Complexity(复杂性),A-Ambiguity(模糊性)。

正是因为如此,太多的信息迷惑了你的双眼。你容易人云亦云,容易失去自己的判断。

如果你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什么,跳槽也解决不了你的问题。

你应该有所聚焦,把注意力放在自己想要实现的目标上,制定合理计划。踏实地去实现它。

我并不反对辞职跳槽,有勇气辞职固然是一件好事。

但在此之前,请有个明确的目标。

毕竟,能力和实力才是最重要的。

一棵大树能在狂风暴雨屹立不倒,是因为它的根盘根错节深扎地底。

一个人想在VACU时代站稳脚跟,需要聚焦目标持续积累提供价值。

这是最坏的时代,也是最好的时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