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平均每天步行3.3公里,在武汉不停制造锚点

前阵子计算了一个数据,来better的一年里,我平均每天步行3.3公里,最低的一天四十三米,最高的11.7公里。

也就是说,我在武汉一年走了1200多公里。足以让我跨越近半个中国,回到远在山东的家。

得到这个结果时,我的脑海里忽然冒出许多画面。那些我去过的地点,尤其是采访中留下深刻印象的,一个接一个地浮现。

它们像是画在地图上的锚点,连接出我每日的活动轨迹:以家为中心,规律性地延伸或收缩。于是那天我是外出采访还是在家写稿,一目了然。

而我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上去过的最远的地点,圈出了武汉对我而言的边界。我的生活全部发生在这个边界里,这是武汉与我最直接的关系。

另一重关系是时间产生的。

常去的地方,我对它们的变化感受明显。我见证过商业街的开业与转型,楼房的兴建与拆迁,人的相遇和别离。

我是它们的见证者,记录者,以及参与者。

这让我一个外地人,第一次对武汉有了些许归属的感觉。我记得的时间、地点、事件,都变成使我扎根进这座城市的锚点。武汉与我,似乎有了共同生长的理由。

武汉M+购物中心,此时正有一个名为《长江上下—武汉与我》的公共艺术展开放。共有十一组作品,由湖北美术学院的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共同完成。

二十岁上下的年轻人,正在学习中的青年艺术家,在这里用自己的创作,表达着对“武汉与我”这样一个广阔命题的思考。

他们的锚点到底在哪,和我的会有什么不同?

“涂鸦是一个城市非正式的发言,武汉涂鸦其实也是代表了传统武汉精神下,对社会看法的一种自由表达。”

这句话说的很酷。武汉是个江湖气很重的城市,曾经涂鸦兴盛,在古琴台、棋盘街、红钢城等地的街头,能见到各种涂鸦和Tagging。

但现在涂鸦变少了,创作涂鸦的人也变少了。这次由武汉涂鸦艺术家黄睿指导美院的学生,以波浪、水花、黄鹤楼等武汉生活中常见的元素,在竹床和帆布上完成了一组“印象武汉”。

它既展现了涂鸦如何与武汉结合,也给观看者一种思考:涂鸦何时能回到街头?



共生是个含义丰富的词,具有多种维度。在这组作品里,作者源于武汉作为水边城市所具有的包容性,将其解读为“新旧文化的共生”,并以影像的方式呈现。

我参观了展板拼接成的走廊,两侧的墙上贴满了于不同年代拍摄的照片。它们被刻意地后期处理成相同的胶片感,因此乍一看去,像是同时期拍摄的。

内容来自市民的生活,你能看到过去的蓝白公交、武汉啤酒、二八杠自行车,也能看到如今用无人机才能拍摄的高空俯瞰。它们分别承载着武汉旧的记忆与新的记忆。

策展人谢荪这样解释胶片感:它可以带来一种年代感,也是为了提醒人们,现在也将成为过去。希望人们在向往未来的同时,不要忘记现在和过去,那是关于一个城市的珍贵记忆。

1929年,当武汉的街道终于修起了柏油路时,第一路公交车——“1路”诞生了。

但当时恐怕谁都没想到,“蛮san”的武汉人与公交车的结合,竟能诞生出后来传遍大江南北的都市传说。

以往人们写武汉公交,多直言其猛,这次美院的学生另辟蹊径,将其比喻为“移动的健身房”,以幽默的口吻批判武汉的公交车行驶速度过快。

他们通过扭曲的绘画线条,以及“车窗”外模糊的风景,在视觉上给人以空间扭曲的错觉,暗示车速之快和司机豪迈的驾驶习惯。

谢荪和我说,《流动的健身房》是他本次最欣赏的两组作品之一,“视角敏锐,创作形式诙谐幽默,体验感强”。

刚看到这个作品时毫无头绪,它的外形像一顶学士帽,帽顶是边长一米的正方形,背后的展板上印着不同大学课本的封面。

学士帽表面拼贴着类似胶卷的照片,展示着各种阶层的人在武汉生活的场景。

“我们想通过作品来展现武汉在人们心中的特殊意义。让没来过或者不了解武汉的人,对武汉的印象不仅仅是新闻上的浮于表面,而是能深入了解在武汉这个舞台上,各种各样角色的人生中最重要的时段,他们的人生舞台属于武汉。是他们让‘武汉每天不一样’。”

通过策展人的解释,我才恍然大悟过来,它想向人们展示的是更真实的武汉,更多维度的武汉,也是更有人情味的武汉。

电梯边有一个红色的电话亭,旁边靠着外形相似的移动KTV,一不小心就会错过。

里面挂着一个老式电话,有听筒和转盘,但拨不出去。旁边贴着许多“小广告”,白纸黑字,写着各地的方言。声音从地板和头顶传出,有点像以前的广播电台,一句接一句地念着各种方言。

出于语言能力有限,我没听出来有几种。但武汉话在其中听着明显,在许多平和的语调里,一出口火气就高了三分。

武汉人特别中意自己的语言,谈及武汉话时总有种浓浓的自豪感。但作者在以武汉话为引子的同时,也传递了自己的担忧:

“随着城市融合,武汉话也许会被边缘化,但我不希望它消失。”

它是谢荪另一组欣赏的作品,“具有年轻人对城市化快速发展进程所带来的环境改造问题的态度,用艺术化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态度,观者可以通过互动参与其中”。

你需要再上一层,从高处俯视才能感知这组作品分成两部分的意义——根据长江和汉江的地理位置区分,也代表武汉三镇。

这个作品被分为三层。底层表现湖域的缩小;中间用彩色泡沫象征湖水,蓝色亚克力板为现阶段仅剩湖域;最上层则是互动的媒介。

你可以抽拉最上层的毛线球,而下面坠着的建筑,会跟着从泡沫湖水中埋进和涌出,留下穿梭的痕迹。

“这一过程是让参与者体验人类对环境所造成的伤害,明白我们既是环境的破坏者也是环境的救世主。”

这是味道版的《语言的底蕴》,十个节气加十个地名寓意十全十美。莲蓬里装着香卡,撒着2-4种香水,象征在武汉这座城市里不同生活场景所代表的味道。

作为对参展的年轻人来说,这次机会不仅是他们在艺术领域的一次探索,而且是一次难得思考。思考“武汉与我”“城市与人”,理清其中的关系,找到属于自己的锚点。

我一直认为这是人决定是否与一座城市发生关系的依据,就像人得先知道自己从哪儿来,才能知道自己要往哪儿去。

在M+购物中心,观赏“长江上下——武汉分现场”公共艺术展的人,从中学会用多维度的视角重新观察这座城市与人的关系。

“武汉与我”——城市空间事件的再叙事

2019“长江上下——武汉分会场”公共艺术展

⏰时间:2019.11.09-2020.02.09

️ 地点:武汉M+购物中心

(江汉区江汉路187号)

交通:地铁2号线循礼门c出口

以上活动具体细则以现场公告为准,武汉世纪都会商场有限公司旗下的M+购物中心保留法律范围内的解释

text | 王博璨

photo | SANTA

/

新朋友长按下方二维码

添加"better桑"

老朋友可直接勾搭better君、better酱

加better桑为好友

-

END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