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学习思维导图的3个误区,家长注意,跳出条框才能提升学习力

思维导图是一个风靡全球的思维工具,不仅对于成人工作很有帮助,也能够帮助中小学生进行思维训练,提高思维能力和记忆力,从而提升学习成绩。现在很多国家都把思维导图引入了中小学课堂,新加坡甚至将思维导图列入小学必修科目。在国内这几年思维导图发展的也非常迅猛,北上广以及一些二线城市的小学也引入了思维导图课程。我就在武汉几个小学讲思维导图课程,南昌很多学校老师也会布置思维导图作业。

思维导图就是利用图像、关键字、分支把知识点进行串联,对思维进行组织,让知识不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图形,每种图对应的都是不同的思维过程。但有些家长让孩子学习思维导图的时候也会走入一些误区。

1. 把思维导图神化

首先思维导图毕竟只是一种工具,是有其局限性,过于神化不可取。有些家长在孩子学了思维导图以后,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让孩子去画一张导图。去超市买点东西,也让孩子画一张漂亮的导图,这就太没必要了。一来孩子完全体会不到挑战的乐趣,二来孩子天天画这种没技术含量的导图,会让他失去兴趣,甚至产生排斥。思维导图更适合处理一些相对比较复杂的问题。

比如用20秒记住下列词语。

火车、衬衣、毯子、汽车、椅子、裤子、桌子、轮船、沙发、帽子、直升机、袜子。

孩子硬性背诵,在这么短的时间是很难记住的,但是在大脑里面快速用导图整理好,就很容易记住了。可以用心智图也可以用树形图。

信息经过分类整合,记起来就很轻松,把那些杂乱无章的知识点用思维导图进行串联,形成学科知识体系,对于孩子的复习和预习有很大的帮助。

2. 过于纠结美观

现在市面上有很多书以及培训课程,都在花费大量的篇章介绍怎么画思维导图,以及怎么才能画得漂亮。有些家长也一样,孩子画的导图一定要漂漂亮亮的。我不认同这种方式方法,思维导图归根结底就是一种思维工具,孩子们画导图,并不需要拿出做展示,只是方便自己学习,让自己的思维更加清晰、逻辑更加清楚、学习更有效果以及怎么去解决学习中碰到的难题,从而提高自己的创造力。画思维导图其实很简单,就四步:定主题、画分支、写关键字、插美图。思维导图关键在于用,而非画。

孩子的导图画得漂不漂亮无所谓,只要自己看得懂就行,有美术功底的孩子自然可以画得好看点,思维导图虽然强调“画”,也只是要求孩子亲自动手用手工多画。

比如下面这个导图是一个二年级孩子对《葡萄沟》这课的解读,图片谈不上漂亮,但内容却非常的充实,条理也很清晰,这就是张好导图。

3. 犹豫不决,口头教育

很多家长也知道思维导图很有用,但是又总是很犹豫,要么认为自己的孩子还小,不能接受这些知识,要么认为自己的孩子大了,学习思维导图已经太迟了。其实思维导图老少皆宜,比如圆圈图、气泡图、括号图这些幼儿园的孩子都完全可以理解,只是随着年级升高,画导图的难度逐渐增大。而对于孩子太大的想法,就更不需要犹豫了,思维导图主要的作用就是锻炼思维能力,激发创新思维,孩子再大都可以学习,对于提高成绩有利无害。

另外父母也不能强行去要求孩子学,要引导,让孩子体会到思维导图的好处,他自然就会积极起来。

人的大脑就像一个仓库,什么乱七八糟的东西都往里面放,又不做好分类整理,等到用的时候,有用的东西反而找不到。必须要仔细选择,只放有用的工具,同时要安排得井井有条、完美有序,这样才能放得更多,记得更牢。

会用思维导图的孩子,就是一位优质的大脑管家。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