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人们遗忘的音调:叫卖声中,唱出的市井生活

前言

俗话说:“卖什么就吆喝什么”,“叫卖”是过去商贩做生意时最原始的广告,它们产生和存在的原因就是希望更快、更好的推销出自己的产品。只要传统的市井贸易继续存在,这种“生活音调”就会不绝于耳。

如今网络上的“哦买嘎,买它!”、超市里循环的“大白菜,两块九毛八”这种苍白又无韵律感的干吆喝相比,旧社会的“叫卖调”既是一种夸张的、叙述性的语言,也像是一种歌唱片段,简直就是流传于市井的“原生态艺术”。

最原始的贸易和单调的叫卖声

人类自从开始了贸易,就一定也同时存在了吆喝。一开始的社会大家都是最原始的自给自足,后来人们学会了合作,便开始有了分食。男人和女人之间有了采摘和狩猎的固定职业,靠水的打鱼,靠山的狩猎,在平原的就耕种。

在科技发展落后的时代,能不能填饱肚子,很多时候要看运气,看老天爷赏不赏饭。所以人类一开始的货物交换,大多存在于不同地区之间的工具或者饰品。

随着人类文明的进步,生产力大大的提高。人们的生存物质开始有了富余,吃不完的肉放久了会坏,谷类会发霉或者受潮发芽。这些富于的食物就会拿出来交换。

但是,暂时交换不出去的怎么办呢?放久了一样会腐坏。所以聪明的人类就发明了货币。这个时候的货币并没有价值,只是一种计数方式。我想用一条鱼换你一块野猪肉。但是今天没有打到鱼,于是我就和你商定,你先把肉给我,再用一个特殊的贝壳作为标记方法,等我打到鱼的时候,你就用这个贝壳来换取我的鱼。

为了能更方便和集中的交易,古人又发明了“集市”。这是一种在每月固定的时间,固定的地点进行统一贸易的方法,至今在村镇依然存在。

在集市贸易中,想要让远一点的人发现你想要交易的商品,就要需要大声的喊出来。比如“新鲜的兔子,又大又肥!”。

这种叫卖声是人类早期贸易的阶段的一种干吆喝,并没有调。从无调到有调的过程是经过了几千年的发展和传播逐渐形成的。

有腔调的吆喝

如果你仔细观察,“叫卖调”并没有完全消失在现代社会。一些有趣的叫卖调虽然已不多见,但它有时会不经意的在你身边经过。只是,如今的叫卖调中所保留的传统形式并不多。比如前段时间网络上大热的“烤山药”吆喝,虽然缺失韵调,但它的内容却继承了“叫卖调”的趣味性。

中国上千年来各地的叫卖调,都是以方言的形式散播在大街小巷。它不同于我们平时说话的腔调,虽然有调,但又算不上是音乐的范畴。

人类从语言步入歌唱的中间阶段是什么形式呢?也许“叫卖调”就是我们古人从语言步入歌唱的一个过度。“叫卖调”确实很像民歌的一个雏形,就像人们即兴创作的音乐片段。

叫卖具体是从什么时候从无调变成有调的,谁也说不清楚。

宋代的《东京梦华录》中记载:“朱雀门外及州桥之西,谓之果子行,纸花儿亦在彼处,行贩不绝。”,“更有御街州桥至南内前趁朝卖药及饮食者,吟叫百端。”

这段描写开封市井贸易的纪实中可以看出,宋朝的贸易非常发达,而“吟叫百端”也足以说明,这个时候叫卖调已经非常普遍了。

叫卖调中,除了有旋律的简短吆喝外,还有词句与乐句相对完整的吆喝,这种比较长的吆喝被叫做:叫卖歌,还有一些是用各种工具敲打发出声音,代替人声招揽顾客。

比如卖麻糖的小贩用铁具敲打出的“叮叮声”,卖针线的摇波浪鼓等等。

如果你是出生在80年代以前,儿时的记忆中还能回想起那些遗存的最传统悠扬的叫卖调。比如“磨剪子嘞,抢菜刀!”这种常常在巷口听到的吆喝。遗憾的是,我们现在已经听不到那些最传统、最淳朴原声的呼喊了。

老北京叫卖调声中的市井生活

19世纪末至20世纪中期,在老北京街头的商铺和在胡同中穿梭与摆摊的游贩们,包罗了老北京的食品、生活、维修、收购等四大业。这四大行业中的叫卖调,基本涵盖了老北京叫卖调的全部内容。

这些叫卖调反应了当时社会的多重民俗和社会底层的种种面相,也为老北京市井生活增添了斑斓的色调。

比如卖酸梅汤的吆喝:“哎,酸梅汤哎真甜哪!哎,这玉泉山儿的水呀骆驼给我驼,南来的蜜蜂儿给我来搭窝,买一碗来尝一尝,不凉不甜哪不要钱!”

夏天的北京城里买酸梅汤的很多,其中“信元斋”的名号最响亮。它的制作方法来自于宫廷秘方,梅兰芳、尚小云等名人都是这里的常客。而那些自制酸梅汤的小贩们的制作工艺就很粗糙了,他们推着双轮平板车,车上放一个大陶罐,罐里就装着酸梅汤。小贩手上拿着冰盏,一边敲一边唱。

卖冷饮是离不开冰的,当时北京卖冷饮的商贩都是靠京城周边的各种冰窖所储存的天然冰。

清朝初期,朝廷接办了明代在德胜门和北海旁的两处冰窖后又陆续修建了六处,民国时期又增加了许多民营的冰窖。所以北京周边的冰窖很多。

1945年以后,北京街头出现了“雪花儿落”,那是一种很原始的冰淇淋。出现这种土制的冰淇淋是因为当时的进口冰淇淋价格非常昂贵,小贩们想要销售连进货都进不起。但这难不倒劳动人民的智慧。

制作这种“雪花儿落”需要在一个木桶下安一个铁管,再一个铁桶下安一个轴,铁通的轴插入木桶里的管上,两个桶的缝隙中加入冰块和水,铁通里再装上牛奶、白糖等原料调制的糖水。再用绳子拉动铁桶旋转,凝固在铁桶边缘的冰霜被刮下来就成了冰淇淋。

小贩们一边拉着绳子一边唱:“冰淇淋,雪花儿落,贱卖多盛拉主道!给的多,盛的多,又凉又甜又好喝。”

过去收购业是一个很兴旺的行业,小贩们低价回收废、旧物后,在废品回收站转卖赚取差价。这些从业者不吆喝,但手握一种可以敲击的小鼓,根据皮质软硬的不同,发出声音的各有不同。鼓音较高的只收金银首饰、古董字画,鼓音较低的专收废品破烂。

从事维修加行业的人手艺人涵盖的范围很广,他们修鞋、修伞、修锅碗瓢盆、笼屉木桶等等。他们有的不但会吆喝,还会使用各种响器。比如“磨剪子,抢菜刀”的一边吆喝一边还要吹喇叭。

还有一些商贩的叫卖故意吊顾客胃口,东拉西扯就是不直接说自己是做什么的,引起顾客的好奇心。

比如卖扁儿干桃儿的会唱:“这也不是大姑娘扎的,可也不是二姑娘绣的。”

听完这两句就会好奇他会继续唱啥,且听一听:“这本是三姑娘逛花园儿喽,前走三步后退两步失得儿脚哇。”

唱了四句还不知道是什么,直到他唱完:“一脚踩下了一个扁干儿桃儿来哟!”。这才明白他卖的是什么。

叫卖调的唱词一般都很押韵,朗朗上口。叫卖腔调好不好听会直接影响到对顾客的吸引力。腔调优美人们爱听,会吸引人们前去看一看。这些叫卖调可以说是代代相传,商贩们都会在自己的叫卖调上下足功夫,在同行之间不断学习,又不断地经过改编、创新流传至今。

虽然叫卖调只不过是商贩们叫卖之声,看上去难登大雅之堂,但它却汇聚了中国社会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智慧和艺术结晶。

结语

叫卖调不仅是一种古来的“民间音乐”的组成部分,也是千年民间音乐的遗产。它貌似散漫,但蕴含着丰富的民俗内容。

广泛的叫卖调时代已经成为过去,如今只有在农村才能听到一个简单的叫卖调,这些叫卖调的曲调、唱词、韵味已经失去了它最精华的部分。而城市中的叫卖只是一些聒噪的干吆喝,如果这些来自于民间的民俗文化继续无人问津,恐怕真的要消失了。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