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头塞退烧论、细腻与粗犷——凯声阴阳师、瑞弦D3、德森瑞DTR1

暗夜小聚,整理下热乎听感。


主要听的新东西都在标题里。友人最近把Turii、大神圈、fww等等高端圈都出掉了,反倒留了俩平头——按他的意思是戴着舒服、听着自在,且各有风味。


老实说,刚听到阴阳师时,内心还是比较平静的——最多是竖个大拇指,承认其声价比要好于几个国外大牌,尤其相比T9IE。总体还是不出所料的典型平头塞声——宽松感为主,密度不残;高频为能量的重心所在,往下一路“滚降”,至低频段量感略有欠缺;全频质感顺滑、几无毛刺。相比之下T9IE这种入耳就显得“现代”一些、“机械”一些,把更多的细节铺陈开来,却有些零乱细碎;中高频也有些寡淡,圈味不及平头。所听流行乐,平头的素质够了,再多即有分散注意力之风险。相反隔音较差、头中效应更轻的阴阳师在安静环境下则更有音乐代入感,把细节不缺、更为宽松的乐音围出一个圆,包裹住你。入耳只是一味试图从耳道直接把细节灌进去。长时间不听平头塞,如今对比入耳之后,会有难得的忘却发烧的沉浸感。

瑞弦D3,声音比起阴阳师更有惊艳感——人声表现较突出,润泽、绵密,给所有人声都加了饱和度,情感充沛,听一阵会有十多年前初闻索尼E系老塞被“电击”般的醇厚感,难得的好听。低频的塑料感较严重,能量被中频吸收得有点多;高频亦略暗,音色有昏黄感,老歌不易暴露问题,切换到现代激励效果较多的流行录音时就能明显觉察不及阴阳师通透,因此总体上脱塞感不及后者,而人声段的优势在同价位耳塞中极具竞争力,属于味道鲜明的特色塞。

之所以很多耳塞玩家会选择平头塞退烧,想来有俩原因——一是佩戴方式更为“老派”,可以说致敬传统,可以说回归自然,怎么说都行,但比起完全塞满耳道的强x式入耳,大体是舒服不少的。二是调音的宽松感,相对的“脱塞感”,是现今大部分入耳都无法比拟的。


于我而言,由于刚发烧时更多接触到入耳,故更习惯去接受入耳的“头中效应”。而在搭配妥帖之后,多出的细节优势又能让我欲罢不能。我的观点是:平头塞的下限更高,但入耳塞的上限与适应面更高。动铁在入耳塞中的加入是个问题——如分频衔接造成音色不流畅,但更多带来的是更高的素质上限——L6 3.5mm单端+蓝鸟,可同时保留更多的中、高频细节,且不会出现细碎感,在保证基本耐听度的基础上实现更高的素质。单圈,不一定会像直径15mm的阴阳师、15.8mm的D3那样,很容易做到大单元,但封闭式腔体、导音管以及阻尼滤网还是能给出足够改善音质的空间——不容忽视的还有入耳式构造本身的密闭性,所带来的高频衰减相对更少的有利因素,因此入耳式动圈也完全可以和平头塞一样做出任意音色、三频调音风格,且细节的丢失更少,更容易保素质。至于沉浸式听音,更多是靠入耳的天然优势——被动降噪隔绝外部噪音来实现。众所周知,这点是平头塞致命伤——出街“亡”。

随身而言,以后大概率还是会用入耳式退烧。

说回新听的玩具。听完后,自己也明白为啥友人只留下这两幅耳塞把玩了:一个中规中矩的优秀,一个优劣分明的异类,保守与激进、细腻与粗犷,分别把高频的清甜和中频的鲜美展现出来,剩下的低频、中低频扔给DTR1去补就完事儿。说起这个品牌名颇为拗口的德森瑞DTR1,也是友人力荐听的。按其说法是性价比比你那乐彼L6高多了。于是还是拿起来仔细听了下。只有3.5单端口也无碍。一耳朵粗犷热情的风格,推力甚大,开高增益推平头可起飞,甚至把我的蓝鸟推得暖洋洋的、K3的低频也劲得不行,再次让我认知到前端对于随身系统声底风格的巨大影响力。

被一种口味养刁之后,再换一种风格,一般会出现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惊讶,比如我对比了DTR1后,突然发现原来L6的中频是如此的少染,相比德森瑞会有些乏味和冷淡;第二种是惊喜,比如友人听了L6之后觉得你这机子还是很细腻干净的嘛~听惯了小资的声音,切换到生猛的声音就很容易察觉,反之亦然。因此这次玩了这么多排列组合随身套之后,于我,最有趣味的一套是DTR1+蓝鸟;于友,最为惊喜的一套是L6+阴阳师——耳塞都是自己最为熟悉的,只是前端的相性截然反之,碰擦出未曾见过的火花。我誓死捍卫你DTR1 3-4k价位真香机的名誉,因为小而澎湃的粗犷厚暖风格丰富了我所有耳塞的感染力;我也不会去争辩L6是否具有声价比,只要它具备足够干净细腻的音色,就有无可替代的价值。

说着说着,hifi发烧的交流切磋愈发像一个哲学话题。粗犷也好、细腻也罢,改变的只是具有新鲜感的认知。吃惯了火锅偶尔换一顿日料,无好坏之分。随身的趣味就是在这了。从新趣到旧乏,再到更新的趣味,搭配也愈发大胆、夸张。在搭积木一般拼凑出各种调音及素质时,可能会惊喜,如自己的耳塞被榨出潜力;也可能会惊讶,如自己对其的已有认知被颠覆;还可能会惊吓,如贵价组合出恶声,等等。每个人都不自觉在捍卫自己的听音观,很难包容一些言论,而每次听到更多的排列组合,都会提醒自己要玩透一副耳机并没那么简单,本身穷举所有搭配就不太现实,我们品尝的也仅是沧海一粟。明知管中窥豹,依然大放厥词,无处量化的主观感受,却似宇宙真理般不容置喙,何必呢。

听的越多,越觉得自己听的太少。算是一次自省吧。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