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上册语文《论语十二章》自主学习资料

12.《论语》十二章

《论语》十二章,是指"人教版"《语文》(新版)初中一年级课本上的十二章论语,其中多为孔子的言行,一部分是孔子弟子的言行。《论语》是记载孔丘及其一部分弟子言行的语录体文集,儒家的重要经典之一,选自《论语译注》。《论语》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与《大学》《中庸》《孟子》合称“四书”。

所选的十二章语录是孔子及其弟子关于学习态度、学习方法以及个人修养等方面的经典论述,都是蕴含着精深哲理的名言警句。

一则,就是《论语》中的一章。其中第一、二则见于《学而》篇,第三、四、五则见于《为政》篇,第六、七则见于《雍也》篇,第八、九则见于《述而》篇,第十、十一则见于《子罕》,第十二则见于《子张》,其内容都与学习和为人处事有关,是孔子教育思想中最有价值的部分。

《论语》十二章

1.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

2.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

3.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

4.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

5.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

6.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

7.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

8.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

9.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

10.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

11.子曰:“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12.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

一、作者介绍

孔子(前551-前479),名丘,字仲尼,鲁国人。中国春秋末期伟大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他是以“仁的学说”,“因材施教”和“有教无类”的教学理念来教育学生。他后来被尊称为“圣人”。孔丘排行老二,汉族人,春秋时期鲁国陬邑(zōu yì)人。孔子是世界最著名的文化名人之一。编撰了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春秋》。据有关记载,孔子出生于鲁国陬邑昌平乡(今山东省曲阜市东南的南辛镇鲁源村);孔子的言行思想主要载于语录体散文集《论语》及先秦和秦汉保存下的《史记·孔子世家》。孔子:子姓,以孔为氏,名丘,字仲尼。排行第二“子”,古代对成年男子的尊称,在春秋战国时期,拥有一定社会地位的成年男子都可以称为“子”,而且都希望别人称自己为“子”,因为“子”还是一种爵位,所谓“公侯伯子男”也。但是,真正能获得别人以“子”相称的,一般是两种人:要么在社会上公信力较高的,如“老师”;要么就是较有道德的贵族;孔子、老子属于前者。而孔子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世界著名的文学名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孔子被尊为“至圣”,孟子为“亚圣”。

二、写作背景

《论语》基本上是一部语录体的散文著作,主要记载孔子的言行,只有一小部分记载孔门弟子(譬如曾子、子夏、有子等人)的言行。《汉书·艺文志》云:“《论语》者,孔子应答弟子时人及弟子相与言而接闻于夫子之语也。当时弟子各有所记,夫子既卒,门人相与辑而论纂,故谓之《论语》。”汉初所传的《论语》,有古论、齐论、鲁论之分,古论出自孔子壁中,用古文字写成,孔安国曾为之作训解,但已失传。齐论为齐人所学,鲁论为鲁人所传。东汉郑玄就鲁论篇章,参考齐论,为之作注,今亦残佚。魏时的何晏集汉儒以来的各家之说,成《论语集解》,这就是今天我们所看到的最早的《论语》注本。

有的学者以为,“论说”之“论”其名“始于《论语》”;然而在《论语》当中,有观点、论据、论证过程的文字并不多见,大部分内容只不过有观点而已(出自孔子及其弟子之口)。因此,《论语》就自身而言主要还是记事文。但若从先秦诸子发展的整体背景上看,它无疑又是诸子论议之文的第一个阶段,为语录体。《论语》的价值,在于真实再现了孔子平凡、伟大的人格形象;“盖孔子人格之伟大,宜为含识之俦所公认;而《论语》则表现孔子人格之良书也”。它所记载的孔子的言论,意趣深远,有不少篇章形象而精警。

三、注释

子: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这里指孔子。

时习:按时温习。时,按时。

不亦说乎:不是很愉快吗?不亦……乎,常用于表示委婉的反问。说,通假字,同“悦”,愉快。

愠:生气,发怒。

君子:这里指道德上有修养,有才德的人。

吾:人称代词,我。

日:每天。

三省:多次进行自我检查。三,泛指多次。一说,实指三个方面。省,自我检查、反省。

为人谋:替人谋划事情。

忠:竭尽自己的心力。

信:诚信。

传:传授,这里指老师传授的知识。

十有五:十五岁。有,同“又”,用于整数和零数之间。

立:立身,指能有所成就。站立,站得住。

惑:迷惑,疑惑。

天命:上天的意旨。古人认为天是世间万物的主宰。命,命令。

耳顺:对此有多种解释,通常认为是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

从心所欲:顺从意愿。

逾矩:越过法度。逾,越过。矩,法度。

温故而知新: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得到新的理解和体会。

罔:迷惑,意思是感到迷茫而无所适从。

殆:疑惑。

回:即颜回(前521—前490),字子渊,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的弟子。

箪:古代盛饭用的圆形竹器。

堪:能忍受。

之:代词,它,这里指学问和事业。一说,指仁德。

者:代词,“……的人”。

好:喜爱,爱好。

乐:以……为快乐。

饭疏食,饮水:吃粗粮,喝冷水。饭,吃。疏食,粗粮。水,文言文中称冷水为“水”,热水为“汤”。

肱:胳膊上从肩到肘的部分,这里指胳膊。

于:介词,对,对于。

如浮云:像浮云一样。

焉:于此,意思是在其中。

善者:好的方面,优点。

川上:河边。川,河流。

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日夜不停。逝,往;离去。斯,代词,这,指河水。夫,语气词,用于句末,表示感叹。

三军:指军队。

夺:改变。

匹夫:指平民中的男子,这里泛指平民百姓。

子夏(前507—?):即卜商,字子夏,春秋末期晋国人,孔子的弟子。

笃志:志向坚定。笃,坚守。

切问而近思:恳切的发问求教,多思考当前的事情。切,恳切。

仁:仁德。

四、译文

1.孔子说:“学了知识然后按时温习,不是很愉快吗?有志同道合的人从远方来,不是很快乐吗?人家不了解我,我却不恼怒,不是有才德的人吗?”

2.曾子说:“我每日多次进行自我检查:替人谋划事情是否竭尽自己的心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否诚实可信了呢?老师传授的知识是否复习了呢?”

3.孔子说:“我十五岁开始有志于做学问,三十岁便小有所成,四十岁能(通达事理)不被外物所迷惑,五十岁能知道哪些是不能为人力所支配的事情,六十岁能听得进不同的意见,到七十岁才做事能随心所欲,不会超过规矩。”

4.孔子说:“温习学过的知识,可以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当(别人的)老师了。”

5.孔子说:“只学习却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而无所适从;只空想却不学习,就会使精神受到损害。”

6.孔子说:“多么贤德啊,颜回!一碗饭,一瓢水,住在简陋的小巷子里,别人都不能忍受这种穷困清苦,颜回却不改变他(爱好学习)的乐趣。多么贤德啊,颜回!”

7.孔子说:“知道学习的人比不上爱好学习的人;爱好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快乐的人。”

8.孔子说:“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枕着它睡,乐趣也在这当中。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财富和地位,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一样。”

9.孔子说:“在多个人的行列里,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做我的老师。我选择他的优点向他学习,发现他的缺点(如果自己也有)就对照着改正自己的缺点。”

10.孔子在河岸上说:“逝去的时光像河水一样流去, 日夜不停。”

11.孔子说:“军队的主帅可以改变,平民百姓的志气却不可改变。”

12.子夏说:“博览群书并广泛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多思考当前的事,仁德就在其中了。”

五、整体赏析

《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的言行的书,由若干篇章组成,内容大多是关于学习、道德修养、为人处世的一般原则。所选十二则,一方面阐述了学习应该有谦虚好学的态度和勤学好问、实事求是的精神;另一方面阐述了温故知新、学思结合、学以致用的学习方法,对后世的教育理论影响极大。另外,还有关于思想道德修养的问题,教育人为人处世的原则等论述。

具体来说,这些内容为:

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学习方法)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为人处事)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道德修养)

宋代著名学者朱熹对此章评价极高,说它是“入道之门,积德之基”。本章这三句话是人们非常熟悉的。历来的解释都是:学了以后,又时常温习和练习,不也高兴吗等等。三句话,一句一个意思,前后句子也没有什么连贯性。但也有人认为这样解释不符合原义,指出这里的“学”不是指学习,而是指学说或主张;“时”不能解为时常,而是时代或社会的意思,“习”不是温习,而是使用,引申为采用。而且,这三句话不是孤立的,而是前后相互连贯的。这三句的意思是:自己的学说,要是被社会采用了,那就太高兴了;退一步说,要是没有被社会所采用,可是很多朋友赞同我的学说,纷纷到我这里来讨论问题,我也感到快乐;再退一步说,即使社会不采用,人们也不理解我,我也不怨恨,这样做,不也就是君子吗?这种解释可以自圆其说,而且也有一定的道理,供读者在理解本章内容时参考。  

此外,在对“人不知,而不愠”一句的解释中,也有人认为,“人不知”的后面没有宾语,人家不知道什么呢?当时因为孔子有说话的特定环境,他不需要说出知道什么,别人就可以理解了,却给后人留下一个谜。有人说,这一句是接上一句说的,从远方来的朋友向我求教,我告诉他,他还不懂,我却不怨恨。这样,“人不知”就是“人家不知道我所讲述的”了。这样的解释似乎有些牵强。  

总之,本章提出以学习为乐事,做到人不知而不愠,反映出孔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注重修养、严格要求自己的主张。这些思想主张在《论语》书中多处可见,有助于对第一章内容的深入了解。  

2.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为人处事)

儒家十分重视个人的道德修养,以求塑造成理想人格。而本章所讲的自省,则是自我修养的基本方法。

在春秋时代,社会变化十分剧烈,反映在意识领域中,即人们的思想信仰开始发生动摇,传统观念似乎已经在人们的头脑中出现危机。于是,曾参提出了“反省内求”的修养办法,不断检查自己的言行,使自己修善成完美的理想人格。《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自省的问题,要求孔门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因为它特别强调进行修养的自觉性。  

在本章中,曾子还提出了“忠”和“信”的范畴。忠的特点是一个“尽”字,办事尽力,死而后已。如后来儒家所说的那样,“尽己之谓忠”。“为人谋而不忠乎,是泛指对一切人,并非专指君主。就是指对包括君主在内的所有人,都尽力帮助。因此,“忠”在先秦是一般的道德范畴,不止用于君臣关系。至于汉代以后逐渐将“忠”字演化为“忠君”,这既与儒家的忠有关联,又有重要的区别。信”的涵义有二,一是信任、二是信用。其内容是诚实不欺,用来处理上下等级和朋友之间的关系,信特别与言论有关,表示说真话,说话算数。这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

3.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人处事)

在本章里,孔子自述了他学习和修养的过程。这一过程,是一个随着年龄的增长,思想境界逐步提高的过程。就思想境界来讲,整个过程分为三个阶段:十五岁到四十岁是学习领会的阶段;五十、六十岁是安心立命的阶段,也就是不受环境左右的阶段;七十岁是主观意识和作人的规则融合为一的阶段。在这个阶段中,道德修养达到了最高的境界。孔子的道德修养过程,有合理因素:第一,他看到了人的道德修养不是一朝一夕的事,不能一下子完成,不能搞突击,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和锻炼,要有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第二,道德的最高境界是思想和言行的融合,自觉地遵守道德规范,而不是勉强去做。这两点对任何人,都是适用的。 

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学习方法)

孔子说:“在温习旧知识时,能有新体会、新发现、就可以当老师了。”  

“温故而知新”是孔子对我国教育学的重大贡献之一,他认为,不断温习所学过的知识,从而可以获得新知识。这一学习方法不仅在封建时代有其价值,在今天也有不可否认的适应性。人们的新知识、新学问往往都是在过去所学知识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因此,温故而知新是一个十分可行的学习方法。

5.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方法)

孔子认为,在学习的过程中,学和思不能偏废。他指出了学而不思的局限,也道出了思而不学的弊端。主张学与思相结合。只有将学与思相结合,才可以使自己成为有道德、有学识的人。这种思想在今天的教育活动中有其值得肯定的价值。

6.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学习态度)

快乐是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的情绪反应。

本章以颜回为例解释什么是“食无求饱,居无求安”。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学习态度)

就好之、乐之而言,也是如此,其早就脱离学问层面,而是上升到人生意义的层面上了。也就是说,在这里,夫子划出了三个层面:1、技术层次,也就是我们的职位、职责这个层面,回到这个问答场景就是知之,也就是我们平时所说的对得起这份工资,在其位谋其政,当一天和尚撞一天钟,等等。都是说的你的身份是什么,就要干好你这个身份所该做的,如学生就要好好学习,工人就要好好工作2、爱好层次,做了就开心、就心情愉悦3、使命层次,这就是我常说的立命。

乐之和好之之间差了一个十年:夫子曰:三十而立、四十不惑。立与不惑之间当然是立了但有惑嘛。那惑什么呢?!自然是理想在现实面前碰得头破血流,然后质疑自己所立之命到底对不对,辗转反侧、迷茫彷徨。夫子也不是生而为圣的,夫子之所以为万世之师,不在其识、其说、其行,而在通过其说其行所反应出来的精神,而这种精神正来自夫子在迷茫彷徨中对自己的反复拷问:这样做到底对不对?!这样做到底值不值?!这样做到底有没有意义?!

而夫子最终的回答是:择善固执、知其不可而为之。夫子方不惑。不惑的夫子才能乐:乐以忘忧。也就是说,好之和乐之差了一个忧,忧国忧民的忧,因对这家国无比深沉的爱而必须扛起来的家国责任,岂能不忧?!忧就必须愁吗?!愁是不知如何,而夫子早就在这十年的反复拷问、深刻反省中想明白了,我既然选择了这样做,自然会如何如何,我早就知道会如何如何,还会愁吗?所以夫子之乐,是忧而不愁,担忧家国之未来,所以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做我该做的,平静的接受早就想清楚了结果,成亦欣然、败亦欣然。是谓心安则乐,乐所以乐者。不是非得做那些喜欢的事才会快乐,渴了喝口水很快乐,饿了吃块红烧肉就非常快乐,想明白了一个道理,那更是朝闻道兮死可也了。何也?!心安,除了所择之善,其它无所求也。也就是说,乐之必须有一个痛苦的反省、自我拷问的过程,不经过彻底的反省,择善固执就是一句空话:既做不到择善所需的理性更不可能去平静从容的固执。夫子曰: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夫子曰: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夫子曰:择善固执,知其不可而为之是故夫子。

8.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为人处事)

快乐是人生活的目的,能让人快乐的有“富”有“贵”还有“义”,“富”满足的是利欲,“贵”满足的是名欲,“义”满足的仁欲,也就是关爱社会的欲望。

关爱他人和富贵并不矛盾,和富贵矛盾的是自私自利,自私自利得来的富贵不能长久。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学习态度)

本章与“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可谓异曲同工。

孔子非常善于向他人学习,无论对方长幼贵贱、贤与不肖,只要见其善,孔子就从善如流;若见其不善,孔子就反其道而行之。是故“圣人无常师”。如此而行,终生不辍,则“德日进,过日少”,终于而至“圣益圣”的境界。

10.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珍惜时间)

这句话可以理解为:君子应当向水学习,有本、正本、坚持不懈地进德修业。荀子其人的思想,是主张“比德”的,即“以自然之美,象征君子之德”。古人认为,在这里,荀子就是以水比君子之德。认为水存在“德、义、道、勇、正、察、善化、志”等优良品德。

后来《大戴礼记》在引述这段内容时,进行了细微修改,正式将“水者,君子比德”一句写入其中,此后《说苑》等书引述时,都保留了“君子比德”一句:子贡曰:“君子见大川必观,何也?”孔子曰:“夫水者,君子比德焉:偏与之而无私,似德;所及者生,所不及者死,似仁;其流行庳下,倨句皆循其理,似义;其赴百仞之溪不疑,似勇;浅者流行,深渊不测,似智;弱约危通,似察;受恶不让,似贞;苞裹不清以入,鲜洁以出,似善化;必出,量必平,似正;盈不求概,似厉;折必以东西,似意,是以见大川必观焉。”

应当说在某种程度上,对于这句话的理解,荀子的观点和孟子同出一辙,甚至可以说荀子是孟子观点的延伸和发展。荀子同样提到了水有坚持不懈的美德(赴百仞之谷不惧、万折也必东),也提到了水遵循某种秩序(但孟子认为是“本”,荀子认为是“义理”)。荀子还提出了孟子没有提出的无为、善化之德等等,那么我们姑且就把荀子对于这句话的诠释,理解为:因为水好得很,所以孔子赞美水,所以“逝者如斯夫”,是赞美水。

11.三军可夺帅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道德修养)

三军之主帅,被严密保护,依然可以被刺杀,却不能强迫一个普通人改变他的观点,说明改变行为要比改变思想容易的多。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同样的物种由于生长环境不同,结出的果实就存在差异,通过改变外部环境可以改变未来的果实性状,但已经产出的果实是无法改变的。一个人的观念相当于人在外部环境作用下结出的思想果实。

12.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学习方法)

博学笃志现在是汉语词语,是指广泛学习而意志坚定。切问近思现在作为成语使用了,是指恳切地提问,多思虑当前的事。“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现在也是复旦大学的校训。博学,笃志,切问,近思,能做到这四点的人,他们不难已经明确了人生之路要如何开展,是已经初具好学意识,初步修养有德的表现了。孔子说:“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论语·雍也25》)一个人博学,再以礼约束自己的行为,就很难背离正道。如果再坚定志向,切问近思,就能“日知所亡”,能“月无忘所能”,就能近仁得仁,走上人生正途。

举报
评论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