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后,《花样年华》仍然是20世纪60年代香港时尚的标志性作品

今年是王家卫的《花样年华》上映21周年。自该片于2000年在戛纳电影节首映以来,全球时装艺术界在时装秀和设计服装时都曾借鉴了该片对上世纪60年代香港时尚的描绘,从意大利著名设计师罗伯特·卡沃利到华裔时装设计师德里克·林,各种大师级人物比比皆是。

《花样年华》的服装和流行趋势,不只是简单地展示了漂亮的轮廓和鲜艳的色彩,而是在视觉上代表了香港在回归前的东西方文化的大熔炉和经济繁荣景象。电影的故事发生在20世纪60年代的香港,讲述的是周慕云(梁朝伟 饰 )和苏丽珍(张曼玉 饰)在他们的另一半有外遇的情况下,慢慢地对彼此产生了感情。抛开剧情不谈,片中服化所传达的信息与对话一样多,周慕云和苏丽珍的服化表达了他们的个性和社会经济地位。

香港时尚

20世纪后期是香港的过渡时期。1930年至1940年,在日本侵华和国共内战期间,许多上海的大裁缝逃到了香港,这开启了旗袍风潮的黄金时代。苏丽珍和电影中的其他女角色都穿着标志性的旗袍,旗袍是女性时尚的一个常见组成部分,在《花样年华》中,各式各样色彩斑斓、美丽多姿的旗袍在视觉上展现了香港的历史。

在影片所描绘的那个时期,上流社会女性经常穿着复杂的花卉图案,这些定制的服装需要极大的人力物力,拥有多件旗袍被认为是一种富裕的表现。在《花样年华》中,苏丽珍穿了近20件不同的旗袍,凸显了她相对较高的社会地位。此外,她的旗袍也是一种现代设计,结合东西方的设计模式,融合了西裙下摆和中式肩部等特点。

然而,旗袍并不只是富人的专利。受西方影响的现代旗袍设计也象征着香港新兴中产阶级经济繁荣的开始。当时,香港女性开始踏入职场,并选择在专业场合穿旗袍,更多的中产阶级妇女发展了自己制作旗袍的技术。她们使用更便宜的织物,如麻布或窗帘布,而不是丝绸或蕾丝,这样将在职场中更加实用。

文化大熔炉

香港独特的文化融合也让西方文化在时尚和消费文化方面产生了影响。在日占期间,日本也正处于西方文化侵入的阶段,因此他们也为香港带来了外来的时尚和消费文化。在电影中,有能力购买进口商品是财富的象征,许多人对此都表现出羡慕和轻微的嫉妒。苏丽珍巧妙地吹嘘说,她的丈夫从日本给她买时髦的包包,因为他在日本做生意,而她的邻居们都认为她很幸运。

除了日本,来自英国伦敦商业街的风格也影响了香港的时尚。裁缝界的人士改造了20世纪60年代流行的英国时尚潮流,将传统的英国服饰融入日常服饰中。旗袍历来都是宽松的长旗袍,但在20世纪60年代,旗袍大胆地采用了剪裁合体的腰身和较短的裙摆,反映出当时在伦敦流行的A字裙和迷你裙。这些影响通过改造的现代旗袍进一步体现出来,旗袍的特点是高领、侧开衩、对角线胸前有扣结,这是一个发展中的社会和经济变革新时代的新面貌。

苏丽珍在旗袍外穿的标志性红色风衣也显示出西方时尚对香港的影响。雅格狮丹和巴宝莉的风衣最初是为一战期间的军官设计的,后来发展到侦探、记者和间谍。像《马耳他之鹰》和《卡萨布兰卡》等一系列经典电影的加持下,使风衣浪漫化。

《花样年华》准确地反映了20世纪60年代受国际影响的香港时装潮流的变化。即使在电影上映20余年后,《花样年华》中的服装选择仍然影响着国际奢侈品牌,并彰显了香港东西方文化的独特融合。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