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面对苦难的韧劲点亮人生之光!这篇清华贫困生的“树洞”值得每位学生读一读

“我自己也想像他们一样,照亮哪怕其他一个人也好。”近日,一篇清华贫困生的匿名自白在网络流传,受到广泛关注。
这篇题为《在树洞里》的文章,没有卖惨,也没有诉苦,而是娓娓讲述着自己的大学生活。语言平实、情真意切的文字背后,有着一颗当今社会相对缺乏的感恩之心,推己及人的伟大情怀,更让无数人看到了逆境中的不屈、苦难中的韧劲。
“你们知道T35吗?我很感谢这趟列车,这是唯一一辆从安徽到北京依然有硬座的白皮列车。”这位学生来自安徽,为了省钱,2014年从老家坐着硬座一路北上。据他回忆,这趟列车很难买,更多时候是拿着一个小马扎坐着看书,度过火车上的一宿时间。
文章中提到,他当年入学时奖学金和助学金共计13000余元,扣除学杂费,一年可支配的资金只有6500元。他给自己制定了严格的开支计划,每个月只能花400元。同学吃西瓜喝饮料时,他只能默默喝水;在食堂里想办法用最少的钱吃到最可口的饭菜;无法承担班级出游花销,错过了和同学的合照……这些内容琐碎而朴实,却又能直抵人心,令人动容。
“每年要写两封信,一封是给发放奖学金的企业,一封是给基金会的。”在获得资助的同时,这位学生也会定期给那些给予他帮助的企业和组织送上一封手写信。此后的日子里,他通过兼职有了稳定的收入,也获得了保研资格……
尤其难能可贵的是,在大三经过勤工俭学有了稳定收入后,他将感恩之情化作实实在在的行动,身体力行去帮助更多需要帮助的人:从研一开始,他每个学期拿出3200元,资助4名家乡希望小学的孩子,为他们提供一学期的生活费、学杂费等。每学期回家时,他也会去看看这些孩子,给他们讲述外面的世界。他还希望未来有一天,能像清华的校友一样成立基金会,去真正做一些实事。
《在树洞里》全文如下
↓↓↓↓
在这位贫困生身上,我们感受到了拼搏的力量和人性的光辉,看到了当代大学生的精神风貌和意志品质。他身上有光,闪亮自己,也照亮他人,温暖世界,是值得学习的励志榜样,也是极其感人的德育素材。
其实,大学时代最重要的不只是学习知识、提高能力、拥有一技之长,还包括学会做人,即不光有扎实学识,还有优良品行,在成就他人的同时成就自我,在无私的奉献中找到自身使命和未来方向。
由此可见,这位贫困生的文章与其说是对自己生活的回顾,不如说是其襟怀坦白地对当代所有大学生所说的心里话,尤其是那些陷入迷茫的大学生。无论如何,大学生都要珍惜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把握相对优越的学习条件,珍惜光阴,锐意进取。即使遇到挫折,如家庭经济的困难、学业上的受挫、情感上的波动,也不要气馁或自暴自弃。不妨将之作为成长路途上的考验,从正视困难,脚踏实地,做好规划开始,克服浮躁之气,静下来多读经典,下一番心无旁骛、静谧自怡的功夫,在奋进中实现自我精进,在感受爱、传递爱中彰显自我价值。
有网友说:
“有余力时不忘助人
不仅是金钱、还有精神
自勉”
还有网友说:
“完整看完了
他是个很真诚的人
也没有因为物质条件
改变过自己内心
我辈楷模
祝愿他能靠自己照亮更多人”




大学生活可以清贫、孤单、略显单调,但不可以颓废、消沉,随波逐流、迷失自我,乃至意志消沉、虚度青春。
当下的大学也许不再是传说中的象牙塔,但依然是放飞梦想、坚定志向的平台,是淬炼自我、涅槃重生的殿堂。当代大学生有什么样的精神面貌,就会写就什么样的未来篇章。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肯付出肯吃苦,才能学有所获、学有所成。未来掌握在自己手里,大学生有理想、有追求、有担当、有作为,我们的社会就更有希望,我们的国家就会变得更加辉煌。
当代大学生也是同新时代共同前进的一代,他们所面临的时代,既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发展的最好时代,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最关键时代。他们享受着改革发展的红利,也肩负着伟大的时代使命。他们需要静下心来刻苦学习,努力练好人生和事业的基本功,对社会怀有感恩之心,对他人报以关爱之行,这才是回馈社会、回报祖国的最佳方式,也是绽放青春、不负自我的沧桑正道。
“我想照亮哪怕一个人。”像清华这位贫困生一样,更多的大学生应该以他为榜样,学习他面对逆境葆有无限奋发动力的行动,学习他面对未来拥有清晰志向的规划,学习他乐于助人、心系他人的高尚情怀。
而通往卓越的路实际上也很简单,那就是从珍惜韶华、锤炼自我开始,自强不息,心有家国,在火热的青春中放飞人生梦想,在拼搏的青春中成就事业华章,在帮助他人、服务社会的过程中体现自我价值,矢志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智慧和力量。
面对网友的关注
作者在“树洞”更新了后续
激励和他一样的人
向阳而生,逐光而行
来源: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红星新闻
编辑:向颖 | 审核:刘磊

转发了
转发了
转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