税收“答卷”当面送交代表委员

本报记者 杨志聪

高质量办理全国人大代表建议和政协委员提案,是政府科学民主决策、更好履职为民的内在要求。国家税务总局认真梳理本届代表委员所提建议提案办理工作情况,选出部分对税收工作起到重要推进作用的建议提案,制作办理情况反馈文书,以感谢函的形式当面送交给部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接到感谢函的代表委员表示,这是税务总局高度重视本届代表委员建议提案的体现,也是税务总局回应代表委员关切、群众期盼的创新举措。

2月25日,北京市顺义区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张贻民带队走访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右一),为其送上来自税务总局的感谢函,感谢他对税收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本报记者 苏御 摄

体现办理诚意

当面送交“答卷”

“感谢您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会议上对税收工作提出的宝贵建议……”2月24日,国家税务总局邯郸市税务局党委书记、局长李亚松将一份来自税务总局的感谢函送到了全国人大代表、晨光生物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兼总经理卢庆国的手中。连日来,诸多代表委员收到了税务部门专程送上门的感谢函。

“自己的建议能够被采纳,很激动。”全国人大代表、芜湖市中医院急诊内科和老年病科主任张荣珍收到税务总局感谢函后说,“税务总局的及时有效回应,是对我履职的推动,也反映出税务部门服务高质量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持续提升。”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收到感谢函后,对税务总局高度重视代表委员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表示感谢,并点赞税务部门在大力优化营商环境、精准落实减税降费、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等方面所取得的成绩。

全国人大代表、中国航天科工集团三院数控铣工首席技师戴天方向送来感谢函的税务干部表示:“积极建言献策是人大代表履职尽责的义务所在,税务部门的积极回应体现了政府职能部门的担当。”

每年的涉税建议提案数量较多、涉及内容较广,确保建议提案如期答复、按时办结,一直是税务部门工作的重点。为保证建议提案办理工作落实落地,税务总局科学制定责任分解、督办审核、绩效管理和沟通协商等机制,压实办理责任,精心组织承办,确保办理质效。

在办理建议提案过程中,税务部门在“准”和“实”上下功夫,注重准确理解建议提案意图、准确把握政策制度,提高办理的针对性、准确性和专业性,切实做到“办理前沟通、办理中汇报、办理后回访”。2021年,税务部门与代表委员沟通联络约650次,得到了代表委员的认可。

紧扣重点建议提案

回应代表委员关切

一件件建议提案,紧贴税收热点,传递百姓心声。

近年来,不少代表委员围绕“税收支持企业创新发展”提出相关建议。2018年,全国人大代表卢庆国在十三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提出鼓励科技创新,提高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的意见建议;2021年全国两会上,全国人大代表、无锡威孚高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汽车零部件事业部工程部经理赵伟提交了“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完善税收政策,扶持高端装备国产化”等建议。

2018年,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税务总局与财政部、科技部制发《关于提高研究开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比例的通知》,将所有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提高到75%;2021年,税务总局制发《关于进一步完善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政策的公告》,将制造业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比例由75%提高到100%;2021年9月,税务总局发布《关于进一步落实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有关问题的公告》,允许企业提前享受前三季度研发费用加计扣除优惠,同时优化简化研发支出辅助账样式,调整优化计算方法,帮助企业便捷享受。

税务总局数据显示,2021年,企业提前享受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减免税额3333亿元,进一步降低了企业研发成本、增加了现金流,增强了企业创新动能。

优化办税缴费服务也是不少代表委员在建议提案中关心的问题,税务总局在工作中充分吸纳代表委员的意见,把他们的真知灼见转化为优化办税缴费服务的实招硬招。2021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税务部门连续第8年开展了“我为纳税人缴费人办实事暨便民办税春风行动”,集成推出、全面落地100条便民举措。

全国政协委员王新强在全国政协十三届三次会议上提交提案,建议进一步推动税收征管系统与医保系统互联互通。两年来,税务总局会同有关部门不断完善信息共享业务标准及技术路径,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医保端)建设,积极推出“网上办”“掌上办”“一厅联办”“一窗通办”等便民服务举措。

充分发挥税收职能作用,服务国家重大发展战略,是代表委员在建议提案中提出的广泛期待。在建议提案办理过程中,税务部门紧密结合自身职责,倾力服务打赢三大攻坚战,大力支持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发展、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及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等国家重大战略。

比如,结合部分代表委员提出的关于脱贫攻坚税收政策建议,税务总局与乡村振兴局、财政部、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联合发布《关于延长部分扶贫税收优惠政策执行期限的公告》,明确脱贫相关税收优惠政策的执行期限延长至2025年12月31日,为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发挥积极作用。

2022年全国两会召开在即,税务总局相关负责人表示,税务部门将进一步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将建议提案办理工作与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决策部署相结合,求真务实办好建议提案,确保“办理一份建议提案,赢得一份理解支持”。

本文刊发于《中国税务报》2022年3月2日A1、A2版。


来源:中国税务报

责任编辑:杜伟、宋淑娟 (010)61930016

举报
评论 0

    今日头条推荐引擎有 9 条更新

    10小时前

    台湾人治不了的坏蛋,中央给你们治!据岛内媒体报道,柯文哲妻子陈佩琪泪洒记者会,要进京上访状告赖清德,岛内风暴一发不可收拾。   柯文哲因“京华城案”被羁押,从台北市长转变为被告,这起事件将一场地方司法争议推向了风口浪尖,他的妻子陈佩琪在记者会上泪洒现场,扬言将“进京上访”控告赖清德当局。   这一举动不仅引发了岛内社会的剧烈震荡,更让台湾司法公正性面临严峻挑战,成为当前社会撕裂的缩影。   柯文哲被检方指控收受不当利益,协助调整京华城容积率至840%,面临高压求刑。台北地检署求刑28年6个月,并追缴1.7亿新台币,创下了政治人物求刑记录。   然而,关键的1700万贿款金流记录被指不完整,证据存在漏洞,引发了外界对案件透明度的质疑,涉案秘书未被起诉,但法院却以“秘书买票回台看牙医”为由,延长了柯文哲的羁押。   柯文哲在庭审中否认所有指控,批检方罗织罪名,指责这是政治追杀和有罪推定,他曾情绪激动,当庭摔文件,并控诉检察官用含有不雅视频的U盘恐吓他。   检方声称该U盘含有柯文哲私人文件、家人照片和政治规划,以此作为收钱证据。但柯文哲坚决否认持有该U盘,使得这一证据的真实性也蒙上阴影。   民众党严厉批评此案为“滥权滥押”,指责司法存在偏袒,岛内媒体甚至直言,“法治早成了政治斗争的工具”,网友讽刺台湾司法“像民进党家狗,指哪咬哪”。   案情核心被指模糊不清,副市长的证词未能直接坐实柯文哲违法,关键证人许芷瑜滞留境外,使得案件的复杂性进一步增加。   陈佩琪于2025年8月18日在台北召开记者会,泪流不止,自曝患有重度抑郁症,每次公开场合需服药支撑,说话常哽咽,她曾因压力巨大在社交媒体上发布以死相逼的激烈言辞,后虽删除,但已展现出家庭的绝望境地。   柯文哲在羁押期间也身心俱疲,2025年1月17日父亲过世,他于3月10日获准戒护奔丧。   2025年3月,柯文哲肾结石发作,3月29日送医,4月2日手术后才回看守所,陈佩琪在脸书上透露,柯文哲肾结石碎成沙排出,但X光仍有阴影。   陈佩琪誓言,如果柯文哲遭遇不测,她将带着其照片前往北京天安门“上访”,控诉民进党迫害在野党主席,导致家破人亡,她批评赖当局“戏码不断”,甚至激愤表示不如直接判柯文哲死刑,或在她面前枪毙他,以凸显对司法公正的彻底失望。   如今,陈佩琪从医生和妻子身份,转变为街头抗争的感染性符号,呼喊“赖政府放人!”她的泪水不仅是个人的崩溃,更是对公正的绝望呐喊,网友们普遍对陈佩琪的遭遇表示同情。   柯文哲案的司法争议不仅加剧了台湾社会的政治对立,也侵蚀了民众对民主法治的信任。   赖清德于5月上台,柯文哲于9月被羁押禁见,时间上的巧合引发了诸多联想,赖清德执政7个月,岛内社会不稳定,政党对立加剧,两岸关系紧张。   当局被指组织“青鸟”在“立法机构”冲撞,并用司法打压对手,进一步激化了社会矛盾,柯文哲担任台北市长期间无事,赖清德上台后其罪证被查出,更添政治清算的疑虑。   2025年8月13日,监察院查核柯文哲政治献金,违规将面临罚款,会计师或受惩戒,进一步加剧了外界对政治清算的疑虑。   国台办发言人陈斌华批评赖清德当局公器私用,制造“绿色恐怖”,追杀不支持“台独”人物,将案件提升至两岸政治博弈层面。   柯文哲案已超越单纯的司法范畴,成为台湾政治、社会、法治多重危机的缩影,当司法被视为政治工具,个人命运被政治斗争裹挟时,社会信任基础面临严峻考验。    #MCN微头条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