归乡记:回老家的农村“吃喜酒”

文:古岸云沙

图:来自网络


农村“吃喜酒”现场,是亲友间联络感情,沟通来往的最佳首选,在见面的时候,大家可以彼此问候,互诉衷肠,那种依依不舍的场景,是我脑海里特温馨的画面。



昨日下午,我回到乡下的老家去喝喜酒,到今日下午才回到生活的城市,这个喜酒喝了也算一整天。期间各种繁琐礼节,既让人觉得心奇,又让人觉得心累。


当然于当事人而言,这样一件人生的大事,繁琐一些更显重视与诚意,而且也是他们期望与喜欢的。


结婚的人,是老家一位学哥的儿子,我们两家也算是世交了,父亲们那一辈感情就特别要好,到了我们这一辈,还有很好的维系。刘长卿在诗《和州留别穆郎中》中说:世交黄叶散,乡路白云重。明发看烟树,唯闻江北钟。细细思量也是百般滋味了。


学哥老家的亲戚来了不少,差不多都还认得,从我离开老家,有三十多年不曾见过面了,彼此还算熟悉,毕竟长辈们多年的情谊摆在那儿,免不了寒暄一场。


能够见到老家里的人,是非常有亲切感的,那些旧时温暖的记忆随时随地如同暖流一般脉脉在心间低徊旋转。虽然老人们都不在了,我们也渐渐老了,可是对于老家的情感却是常新的。


现在年轻人的婚礼是主持得真好,又是西式又是中式,各种花样翻新,新人们在所有人的祝福中一步步走过所有的程序,这一刻,所有的期待,所有的劳累,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有爱,年轻,真好。


看着孩子们长大成人,嫁作他人妇,成为他人夫,那种心情真的是又快乐又担忧又心酸的。以前尚不能体会一二,今天想到女儿(今天是女儿的生日),也难免“心疼”一下下。眼看着,孩子大了,我们也老了,所面临的压力也接踵而至。


在如今的农村,孩子结婚,父母一般要还账好几年,表面喜庆的背后,却是父母无尽的心酸,结婚的前前后后,至少要上百万的花销,这对普通的家庭而言,是一个特别沉重的压力,在过去,农村人想尽一切办法想多生孩子,而这些年,生了儿子之后,很少有敢生第二胎的。


在如今的农村,由于大家都在外地打工,吃喜酒的场面也显得冷冷清清,当然一方面是因为疫情,而另一方面,是因为人与人之间的交情越来越淡化了,虽然发出的请帖不少,但真正来到现场参加婚宴的人,却寥寥无几。


去年,我村里一位近门的儿子结婚,原本定了25桌的菜,但现场却来了不到十桌人,这种情况都要放在以前,是根本不可能发生的,但时代的发展却颠覆了过往的一切。


在如今的农村,婚礼上礼金的多少,也是一个令人尴尬的事情,其实亲情之间,原本是人间最圣洁的情感,不掺杂一丝的尘埃,掏者献爱,受者感恩,它在血液的深处奏出动人的旋律,在骨髓的底层澎湃出浓浓的乐章,薄礼浓情,礼轻义重。


可现在,礼金越来越重,让亲情也走了形,真的令人太失望。而沾染上了金钱的铜臭气后,亲情之间的味道就变质了。金钱是很重要。但是有比金钱更重要的东西是善良,是淳朴,是浓浓的乡情。


但社会的变化,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就像婚姻主持人说得那样:每个人都希望父母永远不老,而自己永远长不大,可以一直承欢膝下。然而如果我们不老,孩子又怎么能够长大呢,总有一天,我们要放手,让他们去做他们自己的事,学会担当与面对。


作为一个地道的农家人,从小至今经历的喜酒有很多次。特别是小时候,那时的农民整天田间地头,全年犁耙庄稼,为数不多的大席,是人们解馋的最佳时机。每次有酒席,就会拖家带口,倾巢而出。


而那种热闹的气息,在如今的农村宴席上,一去不复返了。如今,虽然人们习惯了有事就下饭店在做法,一些乡风乡俗在潜移默化地变迁着,相比而言,我还是更喜欢那种简约不奢华,朴素而不失时尚,乡土也不失文明的乡村宴席。

举报
评论 28
正在获取更多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