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博物馆”33号,令人震撼的中国国宝,国人心中永远的痛


前言:“七色岛”2020年发表《“大英博物馆”33号,令国人震撼的中国国宝》一文引发了广大网友的关注和热议,仅评论量已近1.7万条,同时有不少头条朋友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在次小编表达衷心的感谢。

现在,根据热心头条朋友们的建议,“七色岛”对原文做了修改和补充,重新发表,请头条好友们继续提出宝贵的意见。

看到题目中的“大英”二字,不禁使人想到“大英日不落帝国”这个令国人义愤填膺的名字,是它掀开了中国屈辱的近代史的一页。但是“大英博物馆”的存在,却让世界人民从另一个角度,看到了以英国为首的西方殖民国家依靠掠夺发家的耻辱史。下面请各位头条好友们看看它掠夺中国的罪证吧:

大英博物馆

大英博物馆,位于英国伦敦新牛津大街北面的罗素广场。该馆成立于1753年,是世界上首家国立公共博物馆,历史最悠久、规模最宏伟,藏品最丰富(当然,主要是从别国“获得”的)与法国卢浮宫、俄罗斯艾尔米塔博物馆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并称世界四大博物馆。

该馆共有一百多个陈列室,面积近7万平方米,共拥有藏品八百多万件,由于空间限制,有99%的藏品未能公开展出。而美国大都会博物馆藏品仅二百多万件,当然,美国是后起的殖民强国,在掠夺殖民地文物时慢了几步,只能少了一些,并非是仁慈造成的。

中国文物展厅,占据了大英博物馆展线最长的33号展厅。这座展厅建于1955年,1992年由中国香港商人、收藏家何鸿卿资助扩建,故33号展厅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东方文物展厅”。

何鸿卿:后排左一

注:何氏家族乃是港英时代的香港第一望族,澳门赌王何鸿燊为何鸿卿同辈兄弟,功夫巨星李小龙也是何氏家族外孙。何鸿卿热衷于中国古代艺术品收藏,其藏品涉及古玉、青铜、瓷器及明清家具等诸多领域。何氏对于文物事业也有突出贡献,如上海博物馆古代玉器馆的装修为何鸿卿出资赞助。

除了中国文物,这里还有南亚和东南亚文物。在2016~2017年整修完成后,陈列有了较大调整,33号展厅又更名为“何鸿卿爵士中国与南亚展厅”。大英博物馆对中国文物介绍的第一句是“中国人创造了世界上最博大和悠久的文明”。

无数小件精美文物摆在展示柜里

33号展厅是收藏中国流失文物最多的地方,总量高达2.3万件,囊括了中国整个艺术类别,跨越了中国各个历史时期,有些已被拍卖。目前在大英博物馆长期陈列的大约只有2千件,还不到十分之一。另外的都被存放在密室中,一般情况下游客是见不到的。

上图是新石器时代文物-双耳细颈椭圆土罐,高31.7厘米,距今约6000—10000年,是中国上古文明的重要标志,这种保存这么完整的文物存世量极为罕见。

新石器时代红山文化-玉猪龙,距今五六千年

“玉猪龙”有着很高的历史意义和文化意义,是古代中华民族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的象征。因为其形象和胎儿的祥子十分接近,所以很多专家就推测它也象征着对于后代的祝福。

玉面神人像

玉面神人像是巫师通天时所佩戴的面具,代表着当地尊奉的神的形象,作为宗教祭器,是神权的象征,应该是石家河文化的,距今4600年-4000年,与三星堆发现的青铜神人像极为相似,经查找相关质料,这件玉面神人像应该是孤品。

母系氏族彩陶

母系氏族彩陶距今6000年

下面这件文物大家要特别注意:

商朝青铜双羊尊 ,通高45.1厘米,重10.6公斤

商朝青铜双羊尊是2只连体公羊造型,体格健壮肥硕、姿态自信安详,雕刻精美。

在中国古代,羊的造型一直深受人们的喜爱,古文中“羊”与 “祥”相通。因此,在很多金石钟鼎的器物上都会看到吉羊的字样。同时,羊又是太阳“阳”字的谐音,而成语“三羊开泰”就寓意着春暖花开、万事蒸蒸日上。

羊不仅有着吉祥的寓意,更是中国少数民族——羌族的文化图腾。从“羌”这个字上,我们就不难看出,“羌”字其实是由“羊”字和“龙”字组合而成的。据传说,羌族人一直作为图腾顶礼膜拜的,实际上也是羊首龙身的一种神兽。

而在古埃及神话中,羊象征着至高无上的太阳神——阿蒙;在古希腊神话中,羊又是掌管畜牧业和农业的神明——潘。

双羊尊以其独特的造型和精美的纹饰,吸引着不少观众慕名而来。它不仅向人们展示着数千年前中华民族精湛的工艺水平,更作为一件与众不同的艺术品,向全世界介绍着华夏民族超凡的艺术想像力和创造力。

此尊不仅考古、欣赏价值极高,而且目前仅存一件!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青铜壶(仪式酒器)山西,东周,公元前5世纪

西周康侯簋

周朝的青铜器康侯簋,制作于公元前1050年,华丽而大气,通高24厘米,直径约27厘米,有两个大把手,每个把手都是一头长牙尖角、大方耳的猛兽,正在吞噬一只小鸟。这样技艺精湛的作品,当时世界上其他任何国家都无法制作。这使它更显得身份高贵、地位崇高。

更珍贵的是康侯簋的铭文,4行24字,真切地记载了武王伐纣战役和之后的事件,即西周初年的“王来伐商邑”、“命康侯鄙于衛”与“ 司土眔(dà意为:参与)鄙”三件历史大事,其历史价值和艺术价值都难以估量!


东周青铜钟

汉代玉龙

汉代玉龙

艺术瑰宝《女史箴图》: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部分)

东晋画家顾恺之的《女史箴图》,是当今存世最早的中国绢画也是尚能见到的中国最早专业画家的作品之一,在中国美术史上具有里程碑的意义,是历代宫廷收藏的珍品。世界上只剩两幅摹本,这一幅本为清宫所藏,是乾隆皇帝的案头爱物,藏在圆明园中,后被英国侵略者掳走,现在被存放在馆内的斯坦因密室中,只有在展期才能一饱眼福,是大英博物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另一幅为宋人临摹,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收藏,笔意色彩皆不如前者。

珍珠母嵌花青铜镜,唐朝,公元8-9世纪。

唐三彩葬俑

阴间判官俑

“阴间判官俑”,其前面摆放着一组12个栩栩如生的陶俑,形制有人、兽以及人面兽身。

它们都出土于中国河南唐朝名将刘延荀(约公元728年)墓穴中,最前边是一对兽俑,是队列中领头的神兽,也是墓葬的守护者,紧接着是一对人形陶俑,后随之两个严肃的陶俑官员,双手毕恭毕敬地交叠。队列中最后的人物形象是两位马夫,之后是两匹高近一米的骏马和一对漂亮的对峰骆驼,都是唐三彩之精品。

北宋 钧窑瓷

北宋 哥窑

北宋时期钧窑,哥窑瓷器本来存世量极少,品性好的更是罕见。

元朝大维德花瓶

大维德花瓶全名是“元至正十一年款景德镇窑青花云龙纹象耳大瓶”,目前发现共存世两件,来自中国江西省景德镇,公元1351年烧造。这是现有瓷器中最精致的青花瓷,说是世界上最著名的瓷瓶也不为过。大英博物馆中国馆十大镇馆之宝之一。

景泰蓝龙纹大盖罐

景泰蓝龙纹大盖罐,明代宣德(1426-35年)制,高62厘米。此罐装饰有威武的云龙纹图案,底部饰有莲瓣纹,罐上的文字表明这件器皿是在“御用监”的督办和资助下完成的。此罐只有一对(另一只现藏于瑞士苏黎世的Uldry Collection)。

粉彩花鸟纹卷云耳抱月瓶

粉彩花鸟纹卷云耳抱月瓶,清雍正(公元1723-35年)时江西省景德镇瓷,是当时粉彩瓷的精品。此壶绘画装饰的细节十分出色,反应出这件瓷器属于宫廷供用和督造制品。

这些精美绝伦,科学、文化研究价值极高的中国瓷器被掠夺至海外的不胜枚举,有许多绝世孤品,亦不可复制。

世界独一无二的艺术瑰宝,敦煌壁画:

敦煌壁画涵盖550多个石窟,包括有各代人的壁画,超过50000平方米,这些壁画结合了各个朝代的宗教技巧,内容丰富,还有一些神话和传说。然而,从1856年到20世纪初,西方的许多偷盗者以探险的名义前去调查,然后采用切割成碎片的方式盗走了大量的壁画,大英博物馆就有13幅壁画,成为“大英博物馆”三大镇馆之宝之一。

英国盗贼盗走的这13幅壁画虽然年代久远,其色彩依然艳丽诱人;切割痕迹清晰可辨,但损毁极少,可见那个时期英国冒险家兼盗窃者的“文物切割技术”已很高超。

《永乐大典》是我国古代最大的一部类书,被称为“最大的百科全书”。它内容宏富,卷帙浩繁,版式精美,开本宏大,端楷书写,绘图精丽,共计22937卷、目录60卷,分装成11095册,全书约3亿7千万字。《永乐大典》的编修和传承,是中国古代典籍文化的象征,与法国狄德罗编纂的百科全书和英国的《大英百科全书》相比,都要早300多年,堪称世界文化遗产的珍品。

《永乐大典》命运多舛,屡遭浩劫。目前欧洲共收藏五十九册《永乐大典》,其中英国五十一册,德国五册,爱尔兰三册。具体分布情况如下:大英博物馆二十四册,英国牛津大学博德利图书馆十九册,均是英法联军侵占北京时在北京翰林院劫掠目前,国内收藏情况是,中国国家图书馆(222册)上海图书馆(1册)四川大学图书馆(1册),其它的分别收藏在台湾,美国、日本等。更多的是在战火中被焚毁或遗失。

敦煌经卷



上世纪初由斯坦因带往英国的大批敦煌经卷……个个门类齐全、件件价值连城,在此不再更多展示。

英国文物盗贼斯坦因

说到斯坦因,中国人愤慨地称他为敦煌盗宝第一人!1900~1908年,在敦煌附近长城沿线掘得大量汉简,从无知王姓道士那里廉价骗购藏经洞出土敦煌写本二十四箱、绢画和丝织品等五箱。在他的《沙漠契丹废址记》(1912)中,有他在敦煌骗宝的详细记录。1913-1915年又从王道士手中获得五百七十余件敦煌写本。

他在中国骗、盗的文物主要入藏伦敦的英国博物馆、英国图书馆和印度事务部图书馆,以及印度德里中亚古物博物馆(今新德里的印度国立博物馆)。

《乾坤生意图卷》

元代画家谢楚芳1321年创作的《乾坤生意图卷》,在1797年就漂洋过海到了英国,被大英博物馆于1998年收藏。

《乾坤生意图》因其有画家题款及明确纪年,是迄今为止英国人收藏的最早的中国绘画作品真迹,也是大英博物馆馆藏最珍贵的10件中国文物之一,与东晋顾恺之的《女史箴图》、奥雷尔·斯坦因捐赠的敦煌绢画相并列。此图流传有序,无论是在中国还是到了英国,都有迹可寻。此幅图卷绘制精良,代表了元代工笔花鸟写实画风的较高水平,也是承袭宋画写实画风的典范之作。

释迦牟尼镀金青铜像 明朝,永乐年间

镀金青铜曼荼罗,清朝,曼荼罗花是密教的吉祥花

大英博物馆·宋罗汉三彩像

宋罗汉三彩像产于河北易县,公元12尊,原来被迷藏于易县一山洞中,在被盗往国外的过程中毁掉3尊,除大英博物馆一尊,其它均藏于法美加日等国博物馆。其艺术价值不亚于文艺复兴时期任何杰出的雕塑作品。

美国馆藏宋罗汉三彩像,有2尊

只可惜,我国一件都没有留住。

此玉马长3尺、高2尺,白玉质。先藏于乾隆,后到了和珅手里,和珅被抄家后,玉马被嘉庆收藏于宫中,嘉庆后期收藏于圆明园;1860年“火烧圆明园”后被英法联军掠夺并流失海外,现收藏于此博物馆 。

…… ……

除了33号展馆,在英国民间还不知藏有多少中国文物未曾露面。

其实,在旧中国近百年的时间里,被侵略者们掠夺盗走的国宝是难以计数的,其价值恐怕不知能买下多少个 国家。可是,正如头条朋友在评述里所讲的那样:侵略者能够盗走我们的国宝,却拿不走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历史文明。

当然,“大英博物馆”收藏的众多中国国宝文物,有的是侵略时直接掠走归其帝国拥有,有的是英军官兵劫走成“私有”,私有的一部分“捐给”了博物馆,披上了合法的外衣,有的是所谓的探险家、考古家盗走或“买”走,还有的并非是劫掠、盗窃所得,是通过民间正常交流得到并捐赠到博物馆,但这样的数量很少。

山难改,性难移,“大英日不落帝国”虽然一日暮西山,但其匪性犹存,目前仍然向依靠打败了自己后独霸的美国,到处干涉别国内政,尤其是频频插手日益强大的中国。可惜,今日之中国早已经不是1840年前后的中国,在想复制过去“辉煌”的殖民史,只能死路一条!

“大英博物馆”收藏的是无数的世界文物,保存的却是罄竹难书的可耻罪行!

勿忘国耻,切莫懈怠!奋发图强,再创辉煌!

后记:“七色岛”于2021-09-04发表的《维多利亚阿尔伯特“掠夺馆”,“珍藏”的是中国被掠夺的铁证》专门介绍了中国的精品瓷器,欢迎有兴趣的朋友添加“关注”进行品评。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