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商30周年—SVIP艺术盛典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邀你入画

从1992年春天的故事到2022年盛夏的怒放,从独领潮头的先声到星河灿烂的交响,从武汉商场到武商MALL,从“中国商业第一股”鄂武商横空出世,到武商集团航母集群乘风破浪,武商集团,时光绚烂三十年,敢为人先向未来!

这个盛夏,武商集团再度携手武汉琴台大剧院,武商SVIP艺术盛典《只此青绿》舞蹈诗剧,以中国传统文化之美致谢VIP和社会各界。

今晚也是青绿第101场,会有特别惊喜空降。演出结束后,本场观众可在观众大厅现场领取武商IP “微笑天使”长江江豚雪糕1支,为盛夏的武汉带来丝丝甜蜜清凉。



走进舞蹈诗剧《只此青绿》

由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舞绘《千里江山图》演出于6月24日在琴台大剧院隆重登场。

舞绘《千里江山图》化身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用舞台重现大宋美学,连线千年静与动,为观众开启沉浸式“赏画”体验。


舞蹈诗剧:以“无声胜有声”

诗剧与文学史同脉,我国先秦时期的《九歌》可以看作最早的诗剧雏形,元曲亦可看作是可读、可演的诗剧。作为诗歌体戏剧,诗剧既带有浓烈的诗情诗意,也有着戏剧的情节和场面。诗剧除了舞台提示采用散文形式外,人物台词全部运用诗的句式,强调诗性和强烈的抒情性,给读者广阔的艺术再造空间。

“舞蹈诗剧”则是以舞蹈为语汇,以肢体的诗性表达营造“无声胜有声”境界的一种综合舞台呈现。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以“诗剧”为体裁,以“展卷、问篆、唱丝、寻石、习笔、淬墨、入画”等篇章为纲目,观众将跟随一位现代故宫研究员——展卷人的视角,徜徉在富有传奇色彩的中国传统美学意趣之中。

《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 众星孤月”

元代溥光在《千里江山图》的题跋中称赞此图:“自可独步千载,殆众星之孤月耳。”他认为在青绿山水中,这是一幅众星捧月的画,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希孟所绘《千里江山图》,其经久未衰的魅力得益于北宋发达的政治经济和文学艺术。希孟绘《千里江山图》,所有的绘画材料都来自于北宋宫廷,御赐的高品质材料为画作诞生提供了重要的物质基础,也是中国传统工艺的智慧凝结——在北宋的文化气象中,织绢、制笔、制墨等工艺均发展到了高峰,设色所用石青和石绿也是造价成本极高的矿物质颜料。当这些顶级工艺的成果汇集在十八岁少年画师的画案上,希孟以精妙技法,拓展了青绿设色新的可能性,将青绿山水绘画推向了极致发展的巅峰。


多时空交错:国宝文物与现代人的精神共鸣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采用时空交错式的叙事结构。剧情发生时间设定为现实中《千里江山图》即将展出之际、也是千年之前少年画家希孟即将完稿之时,展卷人因对《千里江山图》的潜心钻研,走入了希孟的内心,伴其历经了呕心沥血绘制《千里江山图》的宝贵时光,与这位只有寥寥数字记载的“天才少年”心心相印,探寻出了《千里江山图》“独步千载”的偶然与必然,读懂了古老文物与现代人之间的情感连接。

舞台上将勾勒出层次丰富的画境:一轮明月朗照千年,展卷人在月光下与希孟四目相对;兢兢业业的故宫博物院文博工作者们与勤勉不辍的古代工匠们共同汇成一幅情景交融的人文画卷。

专业团队:深耕中式舞台美学

主创团队由目前活跃在国内舞台创作一线的艺术家组成:中国东方演艺集团优秀青年编导、两度摘得“文华大奖”、被称为“中国舞坛双子星”的周莉亚、韩真共同执导,青年编剧徐珺蕊、青年作曲吕亮在创作中担纲重任,特邀国家大剧院舞美设计高广健、国家一级舞美灯光设计任冬生、著名服装设计师阳东霖、造型设计师贾雷、多媒体设计师张松等,并特邀上海歌舞团青年编导何俊波、张振国参与编舞。值得一提的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在本次创作中启用的一批优秀青年主创包括执行编导刘翠、谢元臻、刘鑫,摄影师王徐峰、平面设计师刘仙临等,都是中国东方演艺集团近年来着力培养优秀青年人才成果的一次集中展示。

巡演排期:全国巡演即将开启

舞蹈诗剧《只此青绿》由故宫博物院、中国东方演艺集团有限公司、人民网股份有限公司共同出品,域上和美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和北京四海一家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联合出品

在文化和旅游部的大力扶持下,该剧已入选“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舞台艺术精品创作工程”重点扶持剧目。

首轮演出16个城市50场次,近6万名观众走进剧场,被观众誉为“2021年必看作品”,并获评大麦网9.6评分。该剧累计曝光量百亿级;微博相关话题阅读总量19亿+;抖音“青绿腰“相关内容阅读量5840万,点赞218万;同时登上央视《国家宝藏·展演季》《新闻联播》《哔哩哔哩2021最美的夜跨年晚会》等知名栏目。跨年晚会播出后,“青绿将成2022年流行色”登上热搜,人民日报则评论《只此青绿》“传递穿越千年的诗情画意”。



如果画作流传至今是历史的偶然

那么千年不褪的色彩

便是中华民族众多传统工艺造就的必然

那些不曾被记住姓名的匠人们

这部剧作亦是为他们作传

让中华五千年文明传承者

共同成就的“绿水青山”为今人所感念


“无名无款,只此一卷;青绿千载,山河无垠”


谨以此剧

致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及其创造者、传承者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