魔法打败魔法:欧美女权有多狠?又是如何被“反杀”?

畸形的欧美女权有多狠?欧美男性又是如何手撕女拳的?

前段时间,《哈利波特》作者,英国著名作家J.K.罗琳在家中收到了死亡威胁信件。这封信件的寄件人是来自英国的一个女权组织,信件中痛斥罗琳是一个“传统的女权主义者”。

其实,罗琳也是一个女权主义者,她是欧美“传统女权”的代表性人物。按道理说,女权组织应该团结一致才对,为何罗琳会被欧美主流的女权组织口诛笔伐呢?

原来,竟是因为罗琳的女权主义“不够极端”。

极端女权公然反抗传统女权,真是新鲜又讽刺。

那么,为何欧美主流女权都是极端女权主义?欧美女权又为何走火入魔?说真的,欧美女权的一系列操作让人瞠目结舌,堪称魔法大战魔法的顶级对轰!

今天,我们就花10分钟的时间,来好好聊一聊欧美女权的发展史。


  • 【传统女权——欧美女权1.0时代】

虽然都叫女权,但欧美和日韩的女权思想完全不同。

日韩女权主义主要提倡“男女平等”,追求和男性有相同的权利。而欧美女权从一开始就不提倡男女平等,她们主张“男性原罪论”。

这个理论源自于整个欧洲的历史。

女权主义者通过调查历史发现,欧美的历史文明就是一部“男权发展史”。不论在经济还是政治上,男性都是占据主导地位,他们借助法律、宗教等一系列规定去限制女性的自由。其中,就包括中世纪宗教对未婚女子的迫害。

在中世纪,如果一个女孩生得漂亮,但一直没有结婚,就会被认定为女巫,要被绑在火刑架上受刑。如果一名女性不守贞洁,就会被宗教组织处以残酷的极刑。

于是,欧美女权主义者认为,过去男性犯下的罪,要由现在的男性去偿还。这听起来很离谱,但欧美女权主义者会通过各种方式,去论证其理论的合理性。

举个例子,如果一家公司的高管全都是男性,那么女权主义者们就会举报这家公司,让他们对高管结构进行整改。否则就断定这是父权社会对女性的压迫。

反之,如果一家公司高管以女性占多数,那么女权主义者们就会说,这些女性高管是在男性的压迫下逆流而上,靠自己的意志赢取这个地位的,如果调整高管的性别结构,那就是男性对女性的压迫。

这个逻辑是非常可笑的双重标准,欧美女权主义者简直是横竖都有理。

面对如此荒诞的逻辑,难道欧美男性就不反驳吗?

很遗憾,在“男性原罪论”理论体系中,男性天生就有罪,需要给女性“补偿”。

这套理论从基础上推翻了欧美男性想要追求平等这条路,欧美女性要的就是不公平,要的就是男性应该多付出一些,来维持这个社会的平衡。

抛出一个问题:男女吃饭要不要AA制?

韩国男权会说:“必须AA制,谁多掏钱就是对谁的歧视!”

欧美女权则会反驳道:“男性必须多掏钱,因为男性挣钱更容易,女性挣钱更辛苦一些!”

如果欧美男性要反驳的话,欧美女权主义者会给你扣一个万能帽子——“厌女症”。

欧美的社会环境中,任何人都不愿意被扣上“歧视” 的帽子,所以欧美男性不是不能反驳,而是不敢反驳,一旦被扣上帽子,就要花大量时间成本去洗清包袱,这样反而得不偿失。

上述的女权思想,就是欧美传统女权思想,也是女权1.0时代。

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文章开头中提到的作家罗琳。


  • 【欧美男权的反击】

面对汹涌般袭来的女权思想,欧美男性意识到,想要反抗欧美女权,拿男女平等做文章肯定没啥效果,要深挖欧美女权的底层逻辑。

刚才提到过,欧美传统女权的核心思想是,男性必须要对女性作“补偿”。意思是,在社会活动中,男性是天生的强者,而女性是天生的弱者。

对付这样的女权思想,不能用韩国那一套来解决了。如果欧美女权的核心思想是“扶持弱者,打压强者”,那再制造一个弱者不就好办了吗?

最近在新闻上,我们经常会看见欧美会爆发“支持跨性别游行”,无数身穿异服的跨性别主义者们,挥舞着彩色的旗帜,去呼吁社会要对跨性别者更多的关爱。

表面上看,跨性别主义思想是欧美特有的闹剧,但实际上,这是欧美男权对女权的反击。

所谓“跨性别者”,就是生理上和心理上属于两种性别的人。比如,一个男的,他的心理是女性,那么他就是一名跨性别者。

到了21世纪,欧美政坛和民间都开始发出支持跨性别者的言论。在政治上,许多欧美国家甚至出台了“第三性别法案”,让跨性别者的特殊身份有了合法的权益。

最明显的案例,就是在美国总统拜登上台后通过的“跨性别平权法案”。法案中规定,所有学校、医院、办公场所等公共设施都要设置跨性别卫生间,必要的情况下,跨性别者们可以根据自己的心理性别去选择男女卫生间。

也就是说,在欧美,一名男性走进女卫生间不是一件稀奇的事,只要他的心理性别是女性,他就可以自由出入女厕所,还是受法律保护的。

也许你会问,欧美政坛大肆宣扬跨性别主义,和反击欧美女权有什么关系呢?原因在于,跨性别主义在底层逻辑上也属于弱者,他们和女权主义者一样去追求“补偿性的权利”。

因此,欧美判断一个人的性别,不是从生理上,而是从心理上,只要这个人的心理性别是女性,那他在法律上就是个女性。这样的法案,让欧美男性也能受到欧美传统女权主义的福利。

例如,在学校的游泳比赛里,如果一名男生跟老师反映他的心理性别是女性,那么他就可以参加女子组的比赛。结果,大多数游泳比赛女子组的冠军都是男性获得的。

只要一句话,欧美男性就可以更改自己的性别,这让一些欧美女性感觉非常不爽。凭什么男性通过一句话的事儿,就能改变自己的性别?凭什么男性可以通过跨性别者这样的标签去争女性的资源?

而每每欧美女性发出这样的质疑,跨性别者就会用当年欧美女性对付男性的那套方法,去对付欧美女性,而且说得还比当年欧美女性还可怜。

他们大吼道:

“这是你们女性对跨性别者的歧视!”

“你们只是被男性压迫,而我们跨性别者是被男性和女性一起压迫!我容易吗?我们比你们女权主义者更不容易。如果你对跨性别者有质疑,那你就是对跨性别者的歧视!”

若欧美女性反问那些跨性别主义者:你的心理性别是女性,那你为什么不穿女装?答:我有“异装癖”,正常女性中也有喜欢穿男装的,我也喜欢穿男装,你们不能通过这件事来质疑我不是跨性别者。

若欧美女性问:那你为什么不喜欢男性?跨性别者则会回:因为我是双性恋,相比于同性恋,双性恋更容易遭受社会的歧视,所以我喜欢女人没什么毛病。

若欧美女性问:既然你的心理性别是女性,为啥不做变性手术?跨性别者会回:我们支持生理是男性、心理是女性的人存在,如果你不支持这样的人存在,那你就是对“原教旨主义跨性别者”团体的歧视!

一套嘴炮下来,欧美女权不敢对跨性别者提出意见了,再提出反对的声音,那就真的是对跨性别者不礼貌了。

于是,欧美女性眼睁睁地看着体育特招生录取名额被跨性别者挤占,工作岗位给跨性别者一席之地。虽然许多欧美女性怀疑这些所谓的跨性别者都是装出来的,但也找不到直接证据,去证明对方不是一个跨性别主义者。

2021年东京奥运会上,女子举重项目出现了第一位跨性别者。一位来自新西兰、生理是男性但心理是女性的举重选手,参加了女子组的比赛。这让世界女子举重运动员非常反感,但既然国际奥组委允许了,她们也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无独有偶,跨性别主义只是一个标签,具有相同威力的标签还有:有色人种、素食主义者、丁克主义者、环保主义者等等。如果有一个人是“黑人跨性别素食环保主义者”,那他在欧美就是无敌的存在,谁也不敢反驳他,因为反驳就是歧视,歧视就是不好的。

我们有理由相信,这些被凭空捏造出来的政治身份,是为了对付曾经不公平的女权主义。如果在社会上处于弱势地位的人需要被怜悯,那么人类社会就会创造出各种各样弱势群体,随便拿出一个都比女性还惨,这样就可以挤压女性的特殊待遇。

虽然欧美没有所谓的男权,但其魔法威力,比女权主义的魔法有过之而无不及。

至此,欧美女权进入到2.0的混乱时代。

2.0的欧美女权,在传统的女权主义思想基础上,还必须承认跨性别者的合法地位。而作者罗琳是个传统的女权主义者,她支持女权,但并不支持跨性别主义,因此就受到了如今欧美女权的口诛笔伐。


  • 【混乱的政治标签】

2021年5月,美国佛罗里达州的一所高中发生了一起性侵事件,受害者在女厕所遭到了男同学的侵犯。至于为什么男生出现在女厕所,就是因为这名男生是所谓的跨性别者。

案件发生后,女孩的父亲将男生和学校告上了法庭。但美国法律规定,心理性别是女性的男生不算是男生,因此不能构成强奸罪。同时,跨性别主义团体对学校施压,导致学校最后被迫让受害女同学离开学校,而那名男生性侵的事情就好像没发生一样。

如此魔幻的判决在欧美社会上演,这就是政治标签得到社会认同后的后果。

如果说,曾经的欧美传统女权只是为了女性权益的话,那么如今欧美“五彩斑斓”的社会现状,正在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

一旦女性遭遇性侵事件,施暴男性就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心理测试,去证明自己其实是一个跨性别者,然后造势去得到跨性别主义团体的支持,最后跨性别主义团体向受害女性施压,让女方被迫道歉。

施暴男性用这种办法开脱罪名,几乎是0成本。

不过代价就是,他以后要以跨性别者的身份活下去了。


  • 【小结】

将欧美女权和亚洲女权运动进行横向对比,会发现,亚洲女权运动在经济崩溃之后,他们的理论在客观上已经站不住脚了,那为什么欧美女权会不断进化、发展的越来越离谱呢?

归根结底,还是在“欧美民主政治”和“福利社会”这两个方面。

相较于亚洲,欧美社会更喜欢给人们“贴标签”,这里的标签包含社会标签以及政治标签。

他们不会对客观事实进行公正评价,只会对事件中涵盖的政治标签与社会标签,进行一边倒的评价,经常说出“抛开事实不谈,歧视跨性别者就是不对的”这样荒谬的言论。在他们看来,这样言论是最安全的,只要自己的政治态度正确,就没有人对你挑毛病,也没有任何组织和团体对你口诛笔伐。这就是西方所谓民主的缩影。

另外,欧美多数为发达国家,其公民的福利待遇超过世界平均水平,政客们也希望通过改善福利待遇来赢得选票。而欧美社会福利建设的根本逻辑,就是“谁弱就帮谁”,如果没有弱者,政府就会创造弱者。跨性别主义者,就是在福利社会下诞生的。

正常的社会竞争,应该是“弱肉强食,谁强谁上位”,但当物质资源高度发达的时候,人们就开始“比惨”,谁能把自己包装成弱者,谁就可以获得更多的社会资源。

所以,欧美女权是成熟发达国家的特有产物。

对此,你怎么看呢?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