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空巢 谁来背锅?


9月23日,一条热搜引起了人们的热议:在安徽宿州。武女士得知父亲生病后,从上海赶回家照顾了父亲一个月,并且在临走前包了187个饺子。武女士称,父亲78岁了,小时候妈妈去世,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牙口不好,最喜欢吃水饺,也是她的一片孝心。

事件登上热搜之后,褒贬不一,有人认为武女士让78岁的老父亲独居,生病了去照顾一个月,是假孝顺。但是,一边是生存,一边是尽孝,当代年轻人为了谋生外出者不计其数,是尽孝还是谋生,很多时候这是个两难的抉择;就像是一个现代版本的“忠孝两难全”。

就现在来看,父母们似乎早已经衣食不缺,但是有关“孝”却依旧颇受争议。子女们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对父母真正的孝呢?


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贾玲曾经在一次接受采访中分享道,她在读大学时,得知母亲意外去世。母亲的突然离世,让她深受打击,很多年一都直走不出失去至亲的阴霾。贾玲表示,如果自己还在吃苦,那就还好,因为母亲不会跟着自己一起吃苦,但是现在自己的生活过得好了,就会有特别大的遗憾。她很多次都在想,假如妈妈还健在,我要给她买大房子,买带暖气的那种大房子,要让他住到流鼻血。这成了贾玲一生都无法实现的愿望。鲁迅先生曾经说过:父母在,我们尚有来处,父母去,我们只剩归途。


我们和父母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的目送他们的背影渐行渐远

我曾经听到过这样一个故事,一男子从小就是单亲家庭,父亲早早的去世了,只留下母子两个人相依为命。母亲为了该男子,终身没有再嫁,母子两人省吃俭用。母亲为了养活儿子每天打零工赚钱,而该男子也很争气,顺利从某名牌大学毕业后自主创业开了一家公司。有天晚上,他在接待完客户之后,喝的酩酊大醉,在走近一颗大树旁边的时候,他抱着这颗大树嚎啕大哭。

一个四十多岁的男子,丝毫不注重自己的形象,鼻涕眼泪直流,就像一个无助的小孩一样。站在旁边的友人很疑惑的问他怎么了。这个男子喊道:“我想我娘了。”原来,这位母亲在儿子上大学期间,一个人在外打好几份工,只为了儿子在大学里能够不被人歧视,看不起。儿子长期在外,根本不知长期的超负荷工作,母亲早已积劳成疾,在他的公司步入正轨的时刻,母亲再也倒地不起。儿子在最后一刻也没来得及去见母亲最后一面。

空巢老人的困难绝不仅仅指的是物质上的拮据,更是来自于心灵上无可交心的孤独与空虚。子女们长期工作在外,往往忽视了对父母们心灵上的关注,导致空巢老人日益增多。那么子女到底该怎么做才能让父母们真正感到幸福呢?我想应该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能够让父母老有所乐。

现代很多人都认为能够做到“老有所养”就是尽孝了。但在孔子看来,这个观点是错误的。《论语》中,有这样一段对话。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顺?孔子回答,现在的人,以为养活父母就够了。其实,我们能够养狗养牛,如果仅仅是供养,那么父母和狗、马又有什么区别呢?(子游问孝,子曰:“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礼记》有言:孝子之养也,乐其心,不违其志。真正的孝顺,从来不是让父母后半生无所事事,寄居空巢,孤独终老;而是能够让父母真正的从心里感到愉悦、欢欣。

2.满足父母的心理需求

在哈佛大学排名第一的最受欢迎的幸福公开课曾说:“心理上的幸福感才是衡量人生的唯一标准,是所有目标的终极目标。”而认可和肯定,正是人们获得幸福感的重要来源之一。在夸赞的背后,代表着被在乎,被看见。给父母足够的肯定;满足他们的心理需求,满足他们的安全感,是我们能给父母最好的孝意。也许我们的父母并不是那么完美,但是他们却是这世上最不计回报的、对我们最好的人。想想我们自己,从小从父母那儿得到的又何止是衣食无忧那么简单。


3.包容父母,是最好的孝顺。

《世说新语》中说:“生老病死,时至则行。”随着年龄的增长,父母记性越来越差,行动也越来越慢,也许你千叮咛万嘱咐的事情,他转眼就会忘记。也许出去忘记回家的路……请一定不要嫌弃他们。常言说:“越老越小。”人越老,越渴望被儿女们关注,人越老,越需要心理上的陪伴与抚慰。不要因为一个小小的过失,就对父母疾言厉色。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值此国庆与重阳重逢之际,也应该给予我们一场与父母们的久别重逢。岁月流淌不及久伴,时光未老父母鬓白。尊老本就是我国优秀的传统美德。在新时代下,作为新一代的年轻人,不能完全摈弃我国固有的美德,也许生存不易,但是,忙中偷闲的时刻不忘给父母一声亲切的问候,节假日期间,除了可以外出以外,我们还可以回到父母的身边,给予他们及时的温暖与陪伴。就像在歌里唱的一样:“常回家看看。”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