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谍影”十一:沙俄东扩被清朝打断而转向,中国库页岛俄日觊觎

接续前文《“东谍影”之十:永宁寺碑的见证,中国古代是大一统的多民族王朝》

我们这篇文章主要讨论沙俄东扩与库页岛的历史归属问题。

一、间宫林藏远远眺望永宁寺塔后,继续回程,经库页岛回到日本。

间宫林藏来到叠浩高(今迭巴夫)后,这样记录——

据说此地也曾被俄罗斯强盗掠夺,满洲人讨伐,击退俄贼。但现在还有叫奇楞的俄属夷人时常来往此地。

此前,间宫林藏来时经过特林的山鞑卫时,就说过——

从前俄罗斯强盗曾沿亨滚河(发源于其国内,流入此河)下航,来此地盘据。他们招抚附近夷人并掠夺其产物,企图蚕食这一带土地,后为满洲人讨伐,兵败归国(年代不详)。

间宫林藏此行并未到达沙俄与清朝的边界,只是间接得到俄罗斯的信息。

日文版《东鞑纪行》影印版最后一页

此后,间宫林藏抵达瓦集,8月2日抵达希洛基,3日抵达瓦冈,4日抵达乔敏。5日露宿于恰喀加耶巴哈沙滩,6日露宿于哈喀尔哈哈。7日,度过风平浪静的海峡,到达库页岛上的瓦给,当晚停泊于拉喀岬。8日抵达诺垤道,与6月留在这里的虾夷人仆从会合。逗留3日后,11日与同行的满洲随从告别,登上南下捕鱼的虾夷人的船。9月15日抵达白主(今俄罗斯达尔尼亚),同月28日回到日本宗谷。

这样,《东鞑纪行》的正文就结束了,附录部分就不再详细介绍了。由于我手里这个版本不是全译本,有些无法移译或无关紧要的内容被译者自动略译了。虽然我手头有日文草书影印版,但我翻译不了,就这样吧。

间宫林藏行程图

二、沙俄东扩的历史背景。沙俄与清朝在雅克萨激烈碰撞,失败后转向东北征服雅库特、楚科奇、马加丹、堪察加和阿拉斯加。阿拉斯加毛皮贸易的衰败促使沙俄侵入和攫取中国外东北以及库页岛的领土。

沙俄的祖先是北欧海盗。当然许多俄罗斯历史学家在这个问题上还要粉饰一下,要证明北欧海盗来到之前,当地还有土著的东斯拉夫先民。

我们不是欧洲人,现在又在讲中国历史,暂时不用区分得这样清晰。现在公认的说法是,俄罗斯欧洲部分的土地上,第一位统治者是来自北欧的维京人留里克。俄罗斯拉夫连季《往年纪事》说,“他开始把各个城市分封给手下将领……而统治所有这些人的是留里克。”留里克的儿子奥列格建立了基辅罗斯公国,成为今天俄罗斯、白俄罗斯和乌克兰等国家的前身。

维京海盗的流窜与定居

988年(北宋端拱元年),基辅罗斯弗拉基米尔大公接受拜占庭的东正教洗礼,正式接受拜占庭和东正教的政治与文化。

1147年(南宋绍兴十七年),第一次出现名为莫斯科的城镇。

1169年(南宋乾道五年),东斯拉夫人建立的弗拉基米尔大公国攻陷基辅,成为众多东斯拉夫小国中最强的国家。1212年(南宋嘉定五年),弗拉基米尔大公弗谢沃洛德死后,该公国分裂成十几个小国家,其中就有莫斯科公国。

从1219年(南宋嘉定十二年)至1260年(南宋景定元年)的四十余年时间,成吉思汗及其孙拔都、旭烈兀先后三次西征,改变了世界历史进程。

1235年(南宋端平二年),拔都带领蒙古大军西征,一路拿下今俄罗斯、乌克兰、波兰、匈牙利等国的地盘。1240年(南宋嘉熙四年),拔都在这里建立了金帐汗国,又称钦察汗国。蒙古大军进入基辅罗斯之后,编年史作者这样记载:“我们不知道他们来自何方,也不清楚他们在何处把自己隐藏;我们犯下了罪行,上帝知道从哪里将他们召来惩窃我们。”

蒙古在罗斯的统治,只是采取一种通过地方王公向人民收取贡赋的间接形式。蒙古人和罗斯人异地而居,交流非常有限。莫斯科公国趁机成为金帐汗国的收税官,替天天躲在大帐里醉生梦死的蒙古统治者敲骨吸髓地盘剥当地人民,顺便也捞点油水自肥,自此莫斯科公国开始强大。严格说,莫斯科在蒙古人统治时期成为一座较大城市,克里姆林宫是当年蒙古皇帝的宫帐。

1472年(明朝成化八年),莫斯科公国大公伊凡四世迎娶了拜占庭末代皇帝君士坦丁十一世的侄女索菲亚,以罗马帝国正统继承者自居。气急败坏的金帐汗国大汗阿合马于1480年(明朝成化十六年)组织了对莫斯科公国的进攻,但由于立陶宛大公不尽力,导致阿合马撤军时被诺盖人杀害。自此,莫斯科公国摆脱蒙古统治者自立,开启了近代俄罗斯国的历史。

蒙古人直接统治俄罗斯大约240年,为俄罗斯留下了深厚的制度遗产。其中包括税收制度、征兵制度、驿站制度、户口制度等。

拜占庭的帝国情怀与王权至上的信念,加上蒙古的扩张野心,成就了俄国鲸吞与蚕食并重的扩张政策。俄国的扩张体现出野蛮和渴求对领土绝对控制的理念。在地理上,俄罗斯人认为,只有不断地占有远处的旷野,才能保证已有土地的安全。

17世纪中叶,俄罗斯人越过乌拉尔山开始向远东扩张。在征服西伯利亚的广袤的土地时,俄国的边境不断外扩,国土不断外移。新征服的地区很快内化成了国家的一部分,成为俄罗斯帝国的机体。

与中国接触之前,俄国的扩张主要集中在西伯利亚地区,这是一个“缓慢的,但是非常稳定的过程,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俄国将其作为一个狩猎的乐园和毛皮交易的重要通道”。这是19世纪以前俄国东扩的主题。1639年(明朝崇祯十二年)沙俄军事探险团来到鄂霍次克海岸。俄国在西伯利亚大量掠夺毛皮,通过与西欧贸易换取暴利。

在无休止的东扩过程中,俄罗斯入侵者必然要与正在兴起的清朝发生领土上的激烈碰撞。最初的解决办法一定是战争。1650年(清朝顺治七年),以哈巴罗夫为首的俄国侵略军侵入中国黑龙江流域,屠杀当地百姓,横征暴敛。当地达斡尔族人民向中国政府求援。清政府以战促和,通过雅克萨之战,与俄国正式签订《尼布楚条约》(1689年,康熙二十八年)和《恰克图条约》(1727年,雍正五年),允许通过商队与俄国保持有限贸易关系,俄国的扩张得到初步遏制。此后,俄罗斯销售到中国的毛皮激增,约占俄国对华出口总值的百分之七八十,中国开始取代西欧成为俄国毛皮的主要市场。

俄国的扩张得到初步遏制之后,转而向东西伯利亚东北扩张,渐次侵占雅库特、楚科奇、马加丹、堪察加和阿拉斯加等地区。这部扩张史也是一部屠杀史、当地民族消亡的血泪史和俄罗斯人的殖民史,其中细节自不待言。

沙俄东扩史

1741年(乾隆六年)6月,沙俄政府派遣的白令船队从堪察加半岛出发,途经阿留申群岛,最远航行至阿拉斯加的科迪亚克岛,随后返回。这次探险未能开辟对华贸易新路径,却意外发现了“毛皮王国”阿拉斯加。

一时间,各种毛皮公司纷纷成立,俄国商人几乎垄断了北太平洋区域的毛皮贸易。1784年(乾隆四十九年),伊尔库斯克商人舍利霍夫在临近阿拉斯加海岸的科迪亚克岛建立商栈,为俄国宣称对阿拉斯加拥有领土主权创造了条件。1797年(嘉庆二年),舍利霍夫组建“美洲联合公司”,成为日后俄美公司的雏形。

1799年(嘉庆四年),沙皇保罗一世授权成立俄罗斯美洲公司,简称俄美公司。该公司享有20年内垄断阿拉斯加渔猎、采矿、商贸、伐木和对外扩张的权利,以贸易垄断公司之名而行对外殖民扩张之实。与此同时,英美商人也加强了在阿拉斯加地区的毛皮贸易,给俄罗斯的贸易带来了巨大冲击。

沙俄占领阿拉斯加的历程

但是毛皮贸易也随着各国毛皮商的增加逐渐走向衰落。如在1831~1834年(道光十一~十四年),在阿拉斯加海獭皮的收购价格从30元上涨到35元,而在广州市场的售价却由55元下降至30元。

毛皮贸易的衰落使俄美公司的经营陷入困境。19世纪60年代,一张币值150卢布的俄美公司股票在交易所只能卖到70卢布,俄美公司存在的经济价值已经微乎其微。在这种情况下,沙俄政府急需获取新的有价值的土地,扩大经济利益,以弥补俄美公司带来的经营亏损,沙俄的目光再次聚焦中国的东北地区。

1850年(道光三十年),沙俄海军大尉涅维尔斯科伊与公司探险队在黑龙江沿岸进行考察,建立了名为“彼得冬营”的居民点,致力于扩大沙俄在黑龙江流域的侵略规模。鸦片战争后,清朝国力急剧衰弱,沙俄看准这一时机展开了一系列从中国东北到中国西北的侵华战争。沙俄通过1858年(咸丰八年)的《瑷珲条约》和1860年(咸丰十年)的《北京条约》攫取了上述地区的所有权,俄美公司的政治使命也宣告完成。从此中国的外东北和库页岛渐次沦落为俄罗斯的领土。

等清朝政府意识到边疆危机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广袤的土地上人口空虚之后,终于放弃了在东北的柳条边封禁政策,鼓励关内人民移民实边。通过“闯关东”,汉族人民大量进入东北垦殖,成为当地主体民族。自此以后,俄国再也没能将中国的土地转化为其国土。究其原因,这主要是由于俄罗斯移民到远东的人口不占优势,当地民众对中国普遍认同造成的。自此,俄国进一步的扩张将会以一无所获的方式而收场,这也标志着沙俄帝国的扩张已经达到了本国的实力极限。

三、《东鞑纪行》里记录的沙俄侵入中国外东北并被清朝击败和驱逐的简单历史考证。

根据间宫林藏的记载,沙俄军队曾侵入过黑龙江下游,但是被清朝军队击败和驱逐。

1681年(咸丰十一年)沙俄派兵占领阿姆贡河流域。阿姆贡河就是清朝的兴衮河(亨滚河、恒滚河),是黑龙江的左支流。哥萨克兵在黑龙江北北岸雅克萨这个地方修筑城堡,建立了殖民点阿尔巴津城。雅克萨,女真语意为“涮塌了的江湾子”,原为达斡尔族敖拉氏的住地。

阿姆贡河(兴衮河)流域与清朝丢失的外东北及库页岛地区

沙俄在阿姆贡河流域建乌斯奇德林寨,在尼美兰河流域建乌斯奇尼美兰寨,在兹古尔河流域建兹古尔寨,沙俄利用这些据点在中国境内征收当地人民的毛皮充作贡赋。本文章只发表于头条平台,作者泰岱程硕。清朝得此情报后,于1682年(康熙二十)8月派副都统郞谈等赴雅克萨(阿尔巴津)调查情况。同年12月,康熙根据其报告,命宁古塔将军巴海和副都统萨布素,率军兵驻守黑龙江城(瑷珲,今黑河市爱辉区)和呼马儿(今呼玛县),断绝雅克萨和黑龙江下游方面的联系。

1684年(康熙二十三年)正月黑龙江将军萨布素上疏说:“牛满罗刹抵恒滚,同来自北海之罗刹与费雅喀战,退居河洲。若不速计剿抚,则赫真、费雅喀、奇勒尔人民必被残害。且恐罗刹复增发前来。宜乘四月冰解时,即遣夸兰大二员,官兵三百人,并发红衣炮四具,令附近恒滚口费雅喀噶克当阿等响道,抵罗刹所据地,招抚,不即归降,则进剿灭。如罗刹闻风先遁,所发之兵即乘机安辑。赫哲等处人民未经来附者,亦招抚之。”罗刹就是当时中国人对俄罗斯的称呼。

库页岛风光

康熙皇帝准奏,立即派满洲八旗兵前往收复失地。八旗兵在飞牙喀哈喇达噶克当阿等人的引导下,在恒滚河(即亨滚河)口及雅克萨几场大战之后,将罗刹(沙俄哥萨克兵)击溃,沙俄败军残存人马逃回国内。这场战争之后,黑龙江下游广大地区安定了150余年的时间。

间宫林藏关于叠浩高的记载就是指这一场战争。

四、对间宫林藏探险的基本评价以及清朝管理库页岛的证据。

由于日本德川幕府见沙皇俄国以堪察加半岛为基地,屡屡向南方的库页岛及黑龙江下游、滨海地区扩张势力,于是派间宫林藏潜入我国库页岛和黑龙江下游等地侦探调查,其目的是准备以刚刚占领的虾夷(北海道)为基地,向北方的库页岛等地扩张。

间宫林藏原以为库页岛、黑龙江下游等地域处于无政府状态,哪知清朝政府在这里设有层层建制,设有官员进行逐级进行行政管理。清朝在黑龙江下游及库页岛广大地区,设立三姓副都统衙门进行全面管辖,其下还设有各级官员。各部落、部族、噶山(乡村),还设有由朝廷颁发“顶戴”(官衣官帽)、“文凭”(任命文书)的地方官员:哈喇达(姓长)、噶山达(乡长)、西吉坚(穿袍人)等。这些朝廷任命的地方官员,管理部族及乡村的日常事务,遇到重大事情上交三姓副都统或吉林将军出面处理。

间宫林藏回国之后,根据自身的所见所闻,详细记录了库页岛、鞑靼海峡及黑龙江下游等广大地区的地理、气候、民族、民风俚俗,以及我国清朝政府在这广大地区进行的有效行政管理等实际情况,并将其所见所闻写了一份考察报告《东鞑纪行》。

间宫林藏的《东鞑纪行》写成之后,在日本出现了许多手抄本,风行一时,也在当时世界范围的学术界也引起了很大轰动,这在我们第一篇就讲过,不再赘述。

间宫林藏的《东鞑纪行》大大刺激了日本觊觎中国领土的野心,此后日本与沙俄开展了对中国库页岛的争夺。这段历史也比较曲折,结果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日本既失去了对库页岛南部的控制,又丢掉了南千岛岛也就是北方四岛的领土主权。

我手头有本近代著名方舆学家、原中央文史研究馆馆员石荣暲先生撰写的一部著名方志《库页岛志略》。

《库页岛志略》体例完备,结构严谨。内容包括: 序言、例言、图( 中国管领时期图,日俄管领时期图) 、沿革篇、疆域篇( 名称及地势、区域、山岭、湖沼、海岸、附近诸岛、古迹) 、民族篇( 费雅喀、鄂伦春、通古斯、赫哲、现在过去之民族) 、气象篇、农业篇、畜牧篇、水产篇、森林篇、矿产篇( 石炭、石油) 、实业篇、交通篇( 道路、铁路、航运、邮电) 、财政篇、习俗篇,凡 4 卷13 篇。

石荣暲先生参考的历史文献有《后汉书》《新唐书》《金史》《元史》《明史》《全辽志》《大清一统志》《盛京通志》《吉林通志》《柳边纪略》《吉林外纪》《通典》《明实录》《大明会典》《水道提纲》《圣武记》《殊域周咨录》《东省舆地考》《吉林地理纪要》《辽东文献政略》《朔方备省》和日本的《东北亚捜访集》《日本历史教育》等数十种之多。

《库页岛志略》详细考证了它是中华故土的历史; 记述了库页岛的山川地理,使人更加热爱中华故土的大好山河; 记述了库页岛的物产资源,愈加使国人感到丢失宝岛的遗憾; 记述了库页岛上基利亚克( 费亚喀) 、奥洛古( 鄂伦春) 、通古斯、耶克脱(雅克德,即赫哲) 等少数民族历史的演变的记述,使人而更加感到血浓于水的民族之情。

石荣暲先生在自序中写道:

中国东北隅有岛焉,曰库页,位黑龙江口,近鞑靼海峡。唐宋以来,莫得其详,明代羁縻,清初征服,固我国一边要奥区也。及国人习焉不察,政府置若罔闻,以边圉要荒,竟为外人所侵占,今试执国人而问曰:库页岛情状奚若,果谁知之?呜呼,痛矣!……库页一失勘界,二失遗忘,均有保存管领之机,非同战争之不得已也……在我为冰雪荒岛,在人为锦绣田原……呜呼! 河山依旧,风景不殊。使鹿、使犬,忆当年皮服岛夷;海豹、海马皆今日,鱼腽(海狗) 产地。睹古族之凋零,岂容酣睡;慨舆图之变色,还我何年?予编竣,予心碎矣!用志数语,敬告国人。

石荣暲先生《库页岛志略自序》

清朝早期已在官方文献里记录了库页岛的风土人情。以收入《四库全书》的《皇清职贡图》为例,其对库页岛上的“库野人(库页人)”记录如下:

《皇清职贡图》记录的库野人(库页人)

日本人在库页岛上曾发现一件满文公文,曾作为某个《东鞑纪行》版本的附录。清朝曾任命库页岛南部一当地人为“哈喇达(姓长)”。其汉名为杨忠贞,其后人家中保留了这份公文,原本是应该交给陶姓“哈喇达”的。现摘录其译文如下:

副都统衙门劄寄姓长陶,鄂罗标乡乡长赤库尔丹吉等:为谕知事,准三月十二日将军衙门来文称,据户部所呈,乾隆四十年三月初一日大学士领侍卫内大臣忠勇公等手谕,乾隆四十年二月初五日恭奉上谕:“历来赫哲、费雅喀等人来京师者,多未出花。惟彼等体质固弱,远地来京进贡纳妇,尚未出花,情实可愍。彼等自原籍来京,路途极为窎远,惯例多于冬末春初抵京。而京师于冬春之交,正值灭花流行,于此辈不利。宜揣度塞暑,于凉爽季节来京,从速办理,纳妇后遣归可也。为此谕知吉林乌拉将军,嗣后赫哲、费雅喀等来京进贡纳妇者,毋庸延至冬季来京,以择七、八、九月之凉爽季节为宜。着所管地方迅速依此办理,纳妇后即遣归本籍,则于彼等身体利莫大焉。钦此。”

等因奉此,行文宁古塔、三姓副都统衙门,晓示赫哲费雅喀、库页费雅喀等处,嗣后有欲上京进贡娶妻者。务于七、八月凉爽时节来京为要。希遵照办理。钦奉上谕,尔等库页费雅喀人等有欲进京纳贡娶妻者,宜提早行期,于七、八、九月凉爽期间抵京为要。为此晓谕,周知。

乾隆四十年三月二十日

仔细阅读可知,清朝朝廷与库页岛人民因姻亲关系有着紧密的联系。

《皇朝一统全图》中的黑龙江入海口和库页岛地图

1832年(道光十二年),由董方立绘、李兆洛编,红、黑两色木刻套印的《皇朝一统舆地全图》,主要表示地形、水系,居民地仅选取县以上者及其名称。图上还采用画方格和经纬网于同一图上,这种从实际出发的双重网格并存的地图曾在国内广为流行,在中国地图史上有进步意义。其雕版现藏于北京图书馆。可见中国很早就知道库页岛是东北海中一大岛,也知道其上民族之分布,并把其纳入国家有效行政管理之中。

“我国因放弃遗忘而丧失者,固不仅一库页岛也”。

未完待续。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