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镇往事(4):乡亲们救了我一条命

文/蒹葭碧风

1998年2月,与我共事仅一年的李书记也离任了,到县直某机关任主任,我接他任镇党委书记,那年我34岁。

自我到乡镇任镇长以来,我配合了杨、李两位书记,时间跨度两年半。在这两年半的时间里,我跟两位老书记学到了很多东西,既有工作方面的,也有做人方面的。

虽说,我从两位老书记那里学到了很多东西,自己也积累一些工作经验,但是轮到自己主政一个六七万人的大镇,还是略显稚嫩,似乎觉得底气不足。

不久,在我还未褪去忐忑心理时,就经历了一次严峻的考验。

自麦收之后,老天几乎没有落雨,干旱一直持续到8月上旬。虽经全力抗旱保苗,但效果不佳,到后来已是沟河无水可用。


8月13日下午,县里召开抗旱紧急会议,要求各地打深井,抗旱保苗。就在会议进行一半时,外面的天空急剧变暗,接着狂风大作,随着电光一闪,一声闷雷突然炸响,瞬间大雨倾盆而下,窗外顿时形成一道道雨帘。

会议被这突如其来的大雨中断了,大家一齐涌向窗前,欢呼雀跃,庆祝这场及时雨的到来。

大约过了半个小时,大雨还没有停歇的意思。这时,参会的领导接到地区领导的电话,大意是:这场大雨波及面较大,可能要持续几天,要求各县做好防汛准备。

接着,会议由抗旱转为防汛。领导简单安排防汛工作后,要求乡镇干部立即返回所在乡镇,紧急投入防汛工作。

我立即上车,急速地往镇里赶,窗外依然是暴雨如注,雨刮器飞速滑动,前方仍是模模糊糊地看不清,车速不得不慢下来。

我在车上电话安排镇长:一是立即下发通知,晚上召开镇村干部紧急会议。二是立即安排水利站派员到镇下游的巾帼闸值守,并立即开闸泄洪。三是排好名单,成立若干小组,明确职责。四是要求各村连夜筹集防汛物资(主要是棍棒、编织袋等)。五是要求各村立即成立基干民兵突击队,以备抢险。

在车进入镇境内时,夜幕已完全降临,加之天空乌云滚滚,周围更是漆黑一片。趁着车灯,我从车轮溅起的水花判断,水已高出路面有20厘米左右。在车灯的照射下,前方路面时常有很多鱼儿跳起,白亮亮的。

到镇里后,立即召开会议,明确了防汛指挥部成员,指挥部下设沙河大堤防溃组、物资供应组、群众转移组、后勤保障组等,每组组长分别由党委副书记或副镇长担任。

散会后,雨仍在不停地下。在食堂胡乱吃了点饭,我和镇长就带人奔赴沙河下游查看水情,沙河的水位在急剧上涨,位于皖苏交界处的沙河上巾帼闸,所有闸门已全部提起,洪水似奔腾的野马,涌向苏北境内。

当巡察到沙河下游的大姚村时,看到田野里已是一片汪洋,大水已蔓延到村边的小路上。

我和镇长当即决定,连夜转移群众,防止沙河决堤,给群众带来生命威胁。

我带领转移组和该村干部,进村动员群众转移。安排镇长回镇里,安排镇中学做好接收群众准备工作,同时联系县防汛指挥部紧急支援防汛物资。

这时,后勤保障组已调来10余辆抢险车,在村头待命,准备接送转移群众。但是群众顾惜家里的粮食和家禽牲畜,恋土难移,不愿立即转移。直到下半夜,才基本做通大部分群众思想工作,陆续转移至镇中学。

到了14日凌晨5时许,全镇一夜之间降水高达300多毫米,地面平均积水达0.65米,横跨全镇的主河道沙河水位高出警戒水位1.5米。

雨还在不停地下着。这时,大堤防溃组报告,沙河水已漫过巾帼闸,在闸的上游500米处已出现决口;群众转移组来报,大姚村里还有部分老人不愿转移,仍滞留在村。

我当即安排,由镇委副书记、武装部长带领防溃组和基干民兵去围堵决口;我和一位副镇长继续在村组织群众转移。

这时,村里的积水快速上涨,已达1.5米左右,村民的住房有的已出现裂痕,形势万分危机。

我立即命令村干部和民兵,强行转移滞留在村的老人,一个一个地背,也要背出去。

当我检查到一处低矮的房屋时,发现一位老人仍在整理物品,待我找人背他时,我身边已无人在旁,于是我摇摇晃晃地背起他,淌水将他送到村头的车边。

在我第二次淌水进村,刚到半道时,决堤的大水如脱缰的野马,向村庄奔涌而来,这时我的腿一打软没站稳,涛涛的洪水已将我冲走,我迷迷糊糊感觉到在呛水,身体一会水上,一会水下,有时还在水上旋转……

当我醒来时,已是下午4时左右,发现自己已躺在镇卫生院里,正在输液。

镇长握住我的手说:“你真是命大啊,差一点我们都不能相见了,是五位村民及时发现,救了你。”

听后,我非常感动,热泪盈眶。

我问村里的群众转移完了没有?决口堵住了没有?

镇长说:“村里的群众已全部转移到学校,我从大堤上刚回来,决口还在继续堵。县里的救灾物资已基本到位,县消防部门还派来五艘冲锋舟待命。”

镇长安慰我好好休息,然后带人又奔赴沙河大堤。

到下午5时许,我简单吃了点饭,觉得身体恢复了些能量,又来到沙河大堤。我到时,镇长正在指挥堵坝合拢,不多时决口已被堵住加固。

这时雨已停了,但天空仍乌云密布。

根据目前的防汛情况和未来几天的气象预报,我和镇长商议,决定在巾帼闸上召开指挥部全体人员会议。会上安排三件事:

一是鉴于穿越全境12公里的沙河上中游没有太大问题,集中人员重点守护下游5公里段面。在这5公里段面南北两堤上各设4顶帐篷,实行昼夜守护、巡察,在巾帼闸上设一帐篷,作为指挥部。

二是做好转移群众的思想工作,稳定情绪,防止擅自回村发生意外,同时做好生活保障,让群众能喝上开水、吃上热乎饭,有病能及时就医。

三是沙河上中游各村做好危险房屋排查,杜绝伤亡事件发生,同时组织群众疏通田间沟渠。

下午6时左右,我又驱车赶到镇中学,看望转移的群众。见我到来时,群众都自发地站起来,鼓掌欢迎。

他们说,今年摊上多年不遇的大洪水,没死伤一个人,没饿着一个人,真是不简单啊,多亏镇里及时安排。

我听后,心里很感动,也很欣慰,两天来的辛苦觉得特别值得。对于我这个新上任的书记,觉得很有成就感。

接着,我给群众讲了些安慰的话、鼓劲的话。然后,我放心地回到巾帼闸指挥部,晚上就住在这里。


帐篷里没有床,大家一起动手,从附近找来水泥大砖作为床腿,又从水里捞上来几块门板,作为床板,晚上我们就躺在上面休息。

晚上,指挥部实行两班倒,我值守上半夜,镇长值守下班夜。说是两班倒,其实大家都睡不着,只有实在困极了,才能眯上一会儿。

一是挂念水情,总是盼望沙河水位能不再上涨,奢望水位能下降,所以每隔半个小时,就去查看水位。

二是担心堤坝,每隔一个小时,就要接听大堤8个值守点的情况报告。

三是身上的衣服一会湿一会干,很难受,加之野外的蚊虫叮咬,不是困极了,是睡不着的。

在这个帐篷里,我值守了四天三夜,它给我留下了刻骨铭心的记忆。

15日下午3时许,又来了一场大雨。我正在帐篷里用电话向县领导汇报情况,忽然,大堤值守点来报,沙河南岸出现管涌。

我放下电话,立即赶到现场。管涌的面积越来越大,堤坝上的土开始慢慢向下蠕动,可以预见,不久就会溃堤。

水利站技术员建议说,要抓紧备好木桩、铁丝和土袋,然后从管涌处两边已松软的地方,快速下桩,用铁丝连上木桩,再填上土袋,然后在上面覆土镇压。

技术员话音刚落,管涌的面积瞬间扩大,大堤内的水开始向外倾泻。

我立即大声喊:“按技术员要求开始围堵!”

此时,各组秩序井然,打桩的打桩,扛袋的扛袋。

虽是夏季天气,但天上下着雨,人泡在水中,还是觉得很凉,不一会,有的同志被冻得嘴头发青,难以持续。

镇长一声喊到,快拿酒来。

从水中上来几个人对瓶喝了几口酒,暖了暖身子后,再换上水中的同志。这样轮番几次,打桩顺利完成,接着按照程序逐步实施,经过两个小时的奋战,决口被堵住。

16日晚上9时许,沙河水情出现重大转机。水位开始下降,到后半夜,巾帼闸已露出三分之一闸孔。

这时,大雨也停了,只是微风中还飘着极细的雨丝。过了一小会儿,天空的乌云也渐渐地散去,天色晴朗起来,像在眨眼一样的繁星,点缀在夜空之中。

这一夜,大家都睡得酣畅淋漓,几天的疲惫,就像这闸下的流水渐渐地消逝。

17日早晨5时,大家惊喜地发现,沙河水位开始急剧下降,闸下已露出半个闸孔,到下午6时,水位已恢复正常水位。当晚,指挥部撤离巾帼闸。

18日上午,我主持召开全镇两级干部大会,及时安排工作转段。

下一阶段的主要工作是:清沟沥水,加强田间管理,补种适季作物,大力发展养殖业,最大限度降低灾害所带来的损失。同时,利用省、县下拨的救灾资金,对困难户进行了救助,对房损户、倒房户分别进行整修、重建。

到9月中旬,在一切工作进入正轨后。我到大姚村逐一拜访了五位救命恩人,对他们表示深深的谢意。

9月28日,我有幸代表全地区参加了全国抗洪抢险总结表彰大会,受到党中央、国务院的表彰。

举报
评论 6
  • 汛情发生,惊心动魄。

  • 基层干部尤其那责任心强敢担当愿作为的领导干部,真累、真苦,5加2,白加黑,付出的辛苦和汗水值得尊重和敬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