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8岁武汉男子突发心肌梗死,“生命高速” 45分钟铺就

5月21日,武汉江夏48岁的李先生早起后突发急性心肌梗死,一度休克命悬一线。通过院地间高效救治系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将急诊介入手术与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同时进行,历经45分钟抢救后成功挽回生命。

据介绍,“门球时间”指的是急性心梗患者从进入医院大门至首次球囊扩张的时间,这一时间的长短,是决定急性心梗患者院内抢救成功率的重要因素。当前国际标准是90分钟,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平均时间为60分钟,最短可达30分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获得国内同行高度认可。而本次抢救时间仅仅45分钟,“生命高速”体现了专家团队“硬核”救治能力

5月21日,家住武汉江夏48岁的李先生,早晨起床后突发剧烈胸痛,大汗淋漓,伴胸闷及呕吐,紧急送往当地医院就医。心电图监测发现异常后,当地医院立即将相关结果,通过区域心电网络传输机制上传至武汉大学人民医院胸痛中心。

胸痛中心值班专家邓伟副教授、徐昌武副教授查看结果后发现,心电图提示广泛前壁ST段上抬,初步判断为急性心肌梗死。于是指导当地医院紧急实施“心梗急救一包药”,并立即转诊到武汉抢救。

心内Ⅴ科(急性心血管病救治中心)主任陈静教授介绍,胸痛病因繁杂,涉及多个器官和系统,其中急性心肌梗死最为常见。其发病急骤,致死率和致残率极高,是世界范围内的主要死亡原因,被称为生命“头号杀手”。

时间就是生命、时间就是心肌,越早开通血管获益越大。若抢救不及时,心肌坏死面积大,心功能严重受损,就会出现心力衰竭、恶性心律失常、心脏破裂或猝死。陈静教授决定立即启动急诊介入治疗。

10时25分,救护车进入医院大门;10时30分,李先生被紧急送至导管室行急诊冠状动脉介入手术。考虑到患者目前处于心源性休克状态,陈静教授果断做出决策,将急诊介入手术与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同时进行。

10时45分,主动脉内球囊反搏(IABP)顺利植入。10时55分,急诊冠状动脉造影提示:极为重要冠状动脉前降支近段完全闭塞。专家团队迅速开通梗死相关血管,11点10分,导丝顺利通过前降支闭塞处,首次球囊扩张。11时20分,前降支血流完全恢复。11时35分,在胸痛中心团队的通力合作下,李先生身体状况逐渐恢复,送往心脏重症监护室(CCU)接受下一步治疗。

生死历险,鬼门关渡劫捡回一条命的李先生心有余悸,“我一个月前就偶尔有胸闷,原本以为是没有休息好,没想到这么严重,感谢武汉大学人民医院的专家们救了我一命。”患者及家属对高效专业的胸痛中心团队连连感谢。陈静教授提醒,当患者突然出现胸闷、胸痛、呼吸困难等表现时,千万别强行忍痛拖延,立即拨打120送往就近具有胸痛中心的医院就诊。

武汉大学人民医院心血管医院、胸痛中心负责人江洪教授介绍,医院胸痛中心成立于2016年,通过心血管内科、急诊科、胸外科、心外科、呼吸内科、消化内科、皮肤科、医学影像科、检验科等多学科协作的方式,为胸痛患者提供快速而准确的诊断、危险评估和恰当的治疗手段,从而提高早期诊断和治疗急性胸痛的能力,并准确筛查出高危胸痛患者,达到减少误诊和漏诊及过度治疗,以及改善患者临床预后的目的。

同时,胸痛中心还成立了专门急诊PCI团队,24小时专人值守,联合急诊PCI手术和高级生命支持技术,成功救治了大量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后期生活质量显著提升。



来源:武汉大学人民医院(湖北省人民医院)

通讯员:宁亚飞


编辑:黄萌楣

审校:陈师睿

核发:谢涛

图片: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删除。

举报
评论 0

    今日头条推荐引擎有 9 条更新

    涉嫌严重违纪违法,李建军被查
    何瑞晴(女,2006年生),被公开悬赏!
    河南再调整市委书记
    湖北通报:工作日下午,镇政府工作人员陈小平酒后与他人发生纠纷,被降级!
    3名厅官被查,3年前他曾被党内警告处分
    有疫情发生风险!河南被归类为防控Ⅱ类地区,重要提醒
    11万支,全是假的!6个造假窝点被捣毁!
    痛心!37岁吴秋钟不幸遇难,13岁儿子在现场不断呼喊爸爸
    2小时前
    ·
    优质历史领域创作者

    1953年,美军王牌狙击手“幽灵”一枪射向志愿军阵地,战士应声倒地。20分钟后,战士突然再次露头,“幽灵“迅速开枪,紧接着两声枪响,“幽灵”竟然瞬间栽倒,而志愿军战士却毫发无损地站在原地。 张桃芳1931年出生在江苏兴化一个普通农户家,家里穷得叮当响,几亩地勉强养活一家人。他小时候没法上私塾,就趴窗户外面偷听课,几个月下来能背不少古书,教书先生都觉得这小子记忆力不错。1943年,12岁的他当上抗日儿童团团长,帮着站岗传情报。1950年朝鲜战争打响,美国军队越过三八线,威胁中国边境。次年,部队来村里征兵,20岁的张桃芳挤上前去,在册子上写下自己名字,那是他唯一会写的三个字。就这样,他成了当地头一个志愿军战士。1952年,他随24军72师214团进朝鲜,驻扎元山。团里搞射击比赛,他报名了,因为小时候用爷爷鸟枪打过鸟,自信心满满。可新换的莫辛纳甘步枪后坐力太大,三枪全脱靶,被罚去炊事班帮忙。 在炊事班,张桃芳没怨言,但脱靶的事让他纠结。他琢磨出问题是枪管短,后坐力大,稍偏移子弹就偏远。每天干完活,他用旧布做沙袋挂胳膊举枪练臂力,白天瞄树干,晚上瞄灯芯,手臂肿了也不歇。经过几个月,他的射击稳了,精度上来了,调回作战班。志愿军那时推冷枪冷炮运动,用狙击打敌士气。张桃芳从新手起步,逐步上手。上甘岭战役后,部队守五圣山前沿,天气冷到零下30多度,吃炒面拌雪水。敌军新换防,在对面晃悠,军长皮定均看不下去,下令选狙击手反击。张桃芳通过考核进组,刚开始打活靶脱靶,因为没算提前量。后来他改,上坡瞄敌头,下坡瞄敌脚,确保击中要害。短时间内,他击毙71敌,皮定均派人查实,亲眼见400米外三枪毙敌,赏了双皮靴。 张桃芳的战绩传到敌营,美军调来王牌狙击手“幽灵”对付他。那天上午,“幽灵”先开枪,子弹擦过张桃芳帽子。他甩大衣诱敌,自己钻壕沟到狙击点。用棍举头盔试探,没动静后跃起,“幽灵”射击,子弹掠脚跟。张桃芳装倒地,趴20分钟不动,听敌机枪扫射试探。他观察草丛反光,确认敌位后站起开枪,两人枪响叠加,他的子弹击中敌头,“幽灵”栽倒,他擦过头皮的子弹嵌入土里,安然站立。这场对决,张桃芳胜出,美军狙击手丧命。 1953年战争结束,张桃芳回国,次年选上飞行员,在徐州和济南航空学校学技术,练起降操作。1956年入党,在高密空军基地飞米格-15机,执行编队任务。后来任防空营长,指挥导弹阵地。之后调上海空军学校进修,回山东任警卫连指导员,巡视哨位。接着到第九地空导弹团任副参谋长,管发射演习。1985年退休,住山东潍坊,偶尔和老兵聊战场事,但没再碰枪。他一生击敌214人,用442发子弹,效率高过二战和越战平均水平。2007年10月29日,他去世,享年76岁,射击是他一辈子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