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仙桃,搞清了与沔阳有关的几件事

沔阳城风貌
最近去了趟仙桃,弄明白了与沔阳有关的几件事。一是仙桃建市之前叫沔阳;二是黄陂、孝感、汉川、沔阳在清朝同属汉阳府;三是形容黄孝汉沔四地顺口溜的由来。
一、沔阳很好,为何更名仙桃
有1500多年历史的沔阳,为何改名为仙桃?据说原因有三:一说湖北有个沔阳,四川有个绵阳,为了避免混淆;二说因为“沔”字太生僻,容易写错;三说当时沔阳政府所在地是仙桃镇,1986年撤县建市时,便以县治驻地改名为仙桃。如果以此更名,余以为是不负责任、牵强附会。

沔阳城街头雕塑
史料记载,沔阳设县于南北朝时期,因地处沔水之北而得名,沔阳历史文化底蕴深厚。1949年沔阳解放后设沔阳专区,1951年沔阳专区撤销,后沔阳县属荆州,1986年沔阳县改市,以驻地仙桃镇为名,沔阳成为历史,1994年,仙桃升格为省直管市。
关于城市更名,国内有许多成功的范例,比如黄山、九寨沟、香格里拉等,更名后名声大噪,非常成功。但也有更名失败的,湖北省内就有,其中,荆州沙市合并称荆沙,襄阳樊城叫襄樊,好端端的两座古城更名后不伦不类,民怨沸腾,后又恢复原名,荆州和襄阳。
沔阳改为仙桃,毫无合理依据,不知何意?这一改,不仅让沔阳人不明白,外地人更不懂了,沔阳改仙桃的三种原因根本就没有说服力。“沙湖沔阳州,十年九不收,若把一年收,狗子不吃锅边粥。”解放前的一首民谣,说起沔阳那知名度是杠杠的。

图片取自网络
二、黄孝汉沔四地同属汉阳府
自古“黄孝不分家”,原来只知道黄陂孝感是一家,却原来,黄陂、孝感、汉川和沔阳还是正宗的老乡。
史料记载,汉阳府辖有黄陂、孝感、汉川、汉阳共4县;沔阳(含今仙桃市沔城)1散州;夏口(治今武汉市汉口西)1散厅。

汉川人喜欢又尖又绞的斗笠
清朝时期,黄陂、孝感、汉川、沔阳、汉口,均属汉阳府管。州府所在的汉阳人编出了斗笠顺口溜:尖黄陂,绞孝感,又尖又绞是汉川,不怕你尖,不怕你绞,就怕你遇到沔鼓脑。
意思是,在汉阳府街上,区别这几个下面州县的人,只要看他们的斗笠是尖、绞、还是又尖又绞、或者是否鼓在头上。就是说,黄陂人喜欢戴尖头的斗笠,孝感人喜欢绞了边的斗笠,汉川斗笠则集黄孝于一身,而沔阳人的斗笠是“鼓起”的,“鼓”在头上。

沔阳人喜欢戴鼓斗笠
三、黄孝汉沔顺口溜非贬实褒
后来,有好事之人针对四地人等性格特征改以“奸黄玻,狡孝感,又奸又狡是汉川,不怕你奸,不怕你狡,就怕你遇到沔鼓佬”,引得各地相互戏谑,四地的老乡很是受伤。

沔阳街头雕塑
“佬”,本意指成年男子,但用在民间俚语,“湖北佬”“赤佬”“乡巴佬”,含轻蔑之意。
但我以为,“沔古佬”也可理解为沔阳人特别精明,正如“天上九头鸟,地下湖北佬”一样。“沔古佬”俗称也可“化贬为褒”,转化成一个正面的地域形象与文化品牌。
沔阳人就像水乡普通的牯牛一样,敢冲敢闯、勇猛顽强,吃苦耐劳、埋头苦干,精明能干、善于变通。建议在仙桃市区塑一尊四蹄生风、威风凛凛的牯牛,取名“沔牯佬”作为沔阳地标,与深圳“拓荒牛”一决高下。

沔阳城夜景
仙桃是改名最失败的典型,没有之一。
相信仙桃市迟早有一天会改回沔阳市。(还有一说天门与仙桃连在一起叫“天仙”,可搭可配。)
湖北省人民政府明确表示,改沔阳县为仙桃市,就是为此后地级市成立作准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