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55岁女子暴瘦20斤,欣喜重返苗条身材,医生检查完后:胰腺癌

资料来源:

1.毛倩,张斯佳,周佳.MRI检查中表观扩散系数在胰腺癌放疗后疗效评价中的作用观察[J].罕少疾病杂志,2023,30(11):57-58.

2.匡鹏,张钦泉,程盛等.RAB10对胰腺癌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临床意义[J/OL].安徽医科大学学报,2023,(12):2038-2044[2023-12-05]

3.曹非,张国耀,史磊等.胰腺癌免疫基因组学分型、特征及其临床意义研究[J/OL].吉林医药学院学报,1-6[2023-12-05]

2023年2月,在上海某一国企工作的55岁李女士在与同事聚餐时,被好几位同事都夸瘦了不少,当时李女士并未留意,心想这些只不过是同事后辈们的客套话罢了。但回家之后她还是忍不住去称了自己的体重,惊奇地发现自己确实比从前轻了几斤,李女士顿时觉得非常开心。

在这之后,李女士胃口大增,想趁自己焕发“第二春”之际去品尝尽可能多的美食。并且出奇的是,尽管她吃得越来越多,但体重却在逐渐下降。部门里一些年轻女同事都好奇地问她是靠什么瘦下来的,是不是有特效减肥药。

李女士颇为得意地说:“心轻一身轻,我就是自然瘦下来的。”

就这样一直持续至5月,李女士体重已经掉了20斤。她意识到不对劲了,并且开始感受到胃区有隐隐作痛,腰背部也开始出现疼痛,脸色也比平时更加蜡黄,于是她决定在下一次单位体检时好好问问大夫。

体检这天到了,应李女士要求,这次彩超医生在李女士腹部观察了许久,还一面和旁边的医生小声嘀咕着。彩超结束后,医生提醒李女士说她的胰腺上存在一个低回声肿物,需要去大医院做增强CT进一步明确肿块性质。

李女士本来想询问更多的细节,但是下一位体检者已经到了,她只能悻悻地离开。过了一两天,她独自去当地人民医院做了增强CT,然后拿着检查结果去找挂号的医生。

医生看完她的检查报告,便问李女士有没有带家属过来。听完这话,李女士顿感不妙,她强忍恐惧地让医生告诉她本人实情。

医生思考了片刻,然后说道:“你的胰腺上长了一个肿块,目前看结果可以初步判断大概率会是恶性.....”瞬间,李女士整个人呆住了,以至于医生后面的话全部都没听进去。

看到李女士一时接受不了,医生就宽慰到这只是初步结论,最终需要进行病理穿刺才能够确诊,有些胰腺炎或免疫性疾病也会出现类似的CT影像学表现。

事实上,医生并未说出详细的情况,李女士的病情已不容乐观。

她胰腺体尾部肿瘤早已入侵了腹腔动脉干,因此无法行手术切除,只能通过放化疗缩小肿块以延长生命。并且针对体尾部胰腺癌,目前首选的经皮穿刺活检属于“最困难的穿刺活检之一”。

之所以棘手,就是因为胰腺所处的生理位置十分特殊。胰腺前方紧邻胃肠道,后方为两条重要的大血管——主动脉和下腔静脉,右边被十二指肠包绕,左边毗邻脾脏,胰腺周身环绕数条血管,包括但不限于胰十二指肠动静脉、肠系膜上动静脉和腹腔干动脉,因此在行胰腺穿刺时很容易就会损伤上述器官和血管。

胰腺癌有“癌中之王”的称呼。目前我国胰腺癌高发人群主要为BMI大于35kg/m2的肥胖者、40岁以上男性及绝经期后的女性,发病率约为4.29/10万,死亡率则高达90%。尽管胰腺癌早期治疗效果较好,但此期一般无特异性症状而很难被发现。

这样正是李女士一经发现就被诊断为晚期胰腺癌的原因。一般而言胰腺癌患者五年生存率低于5%,存活中位数也仅为20个月,即使放化疗也只可延缓数月生存期,所以李女士基本被宣判了死刑。

事后李女士找到医生作姑息治疗,内心也已经慢慢接受了这个噩耗,听完医生说的一些话更让她万分悔恨:“要是我当初有注意那些,也不至于落到今天这个地步......”

第一,警惕这三类饮食。俗话说“病从口入”,自然胰腺癌也不例外。有三大饮食是对胰腺有显著损伤的。首先已有动物实验证实,长期高脂饮食可诱发胰腺慢性损伤,具体机制与脂质过氧化后损伤大鼠胰腺星状细胞导致胰腺慢性纤维化有关。

此外,高蛋白、高糖类饮食是胰腺的另外两大杀手。胰腺作为人体最大的腺体,不仅具有外分泌功能,产生各种消化酶帮助分解各种大分子物质,还具有内分泌功能,可产生胰岛素、胰高血糖素来调解血糖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三大营养物质中蛋白质的消化基本靠胰腺来完成,而胰岛素又是人体内唯一一种可以降糖的激素,因此一旦摄入高蛋白和高糖类食物,胰腺细胞将会不堪重负而“过劳死”。

第二,密切关注胰腺损伤相关指证。胰腺癌的发病原因与慢性胰腺炎存在一定关联。因此我们需要注意胰腺炎的典型临床表现,包括慢性上腹部弥散性疼痛,有时可放射至腰背部,以及食欲不振、脂肪泻等消化道症状;而短时间内快速消瘦则是胰腺癌的中晚期表现,需要特别留心。

临床上筛查胰腺疾病包括三个指标。首先是肿瘤标志物,常用的包括CA19-9、CEA和POA;接着是血清生化学指标,最常使用的是血尿淀粉酶、血糖检测和糖耐量实验;最后是影像学检测,包括李女士使用的B超、增强CT,以及后续穿刺需要用到的内镜或核磁共振等。

第三,增加运动。“生命在于运动”,去年肿瘤研究领域的权威期刊Cancer cell报道了一篇有氧运动激活免疫系统、减缓小鼠胰腺癌细胞生长的研究。

该项实验中,研究人员每周给予小鼠模型5次低强度的跑步运动,每次持续30分钟,结果显示肿瘤形成率降低了50%,并且肿瘤体积缩小了25%。这无疑为我们坚持运动、预防癌症的概念带来了科学理论支持。

因此,从以上三点做起,那么我们就可以尽最大可能远离胰腺癌,而不是像李女士一样由于一开始大意而最终后悔莫及。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