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劳动之美 书写时代华章 ——写在“五一”国际劳动节之际

本报编辑部

劳动,人生最质朴的诗篇;奋斗,时代不改变的气质。在“五一”国际劳动节这个光辉节日里,我们致敬劳动者、礼赞劳动美!我们向奋战在全省各条战线的广大劳动者致以诚挚问候,向为青海经济社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的劳动模范和工匠人才表示衷心感谢,向受到全国、全省五一劳动奖和工人先锋号表彰的先进集体和先进个人表示热烈祝贺!

人类是劳动创造的,社会是劳动创造的。绵延不绝的历史卷轴上,劳动编织出斑斓的色彩,渲染栩栩如生的社会图景;奔涌不息的历史长河中,劳动者开辟风气之先,引领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中华民族自古就是崇尚劳动的民族,凭借一双勤劳的双手,中华民族的先民们用汗水与智慧开启了灿烂的中华文明。从“民生在勤,勤则不匮”的古训到“采采芣苢,薄言采之”的欢歌,从“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的情形到“新筑场泥镜面平,家家打稻趁霜晴”的场景,这些回荡在田间地头的吟唱,始终是这个民族血液里最滚烫的乐章,无不体现黄土地上的广大劳动人民世世代代辛勤耕耘,创造出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孕育了璀璨如新的文明之光、思想之光、精神之光。

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历史的瑰丽辉煌;正是因为劳动创造,我们拥有了今天的伟大成就。百年征程,多少壮怀激烈的牺牲,多少上下求索的追寻,多少千难万险的跋涉,多少执着坚定的前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一脉相承,弦歌不辍。历尽天华成此景,人间万事出艰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来,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团结奋斗,义无反顾进行了具有许多新的历史特点的伟大斗争,以奋发有为的精神推动党和国家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了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高原大地上,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经济综合实力提升,整个社会发展进步整体跃上新的台阶,青海正处于历史上最好发展时期,迎来了政治优势的呈现期、生态价值的发掘期、民族团结的凝聚期、转型发展的机遇期、干部作风的提升期,正坚定不移沿着习近平总书记指引的方向奋勇前进,奋力谱写中国式现代化青海新篇章。

躬逢盛世,这是属于我们的时与势;万里路遥,这是赋予我们的担与责。今年以来,青海改革发展稳定任务繁重,经济回升向好基础还需加固,青海上下逆风前行不畏难、咬定青山不放松,在“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号召下,“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成为青海大地上鲜亮的底色、嘹亮的旋律,调动出全省干部干事创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了一季度稳中有进的良好开局,尤其是新兴产业的进展令人振奋。成绩的取得、事业的蓬勃、发展的日新月异,都来之不易,都是广大劳动者勤勤恳恳拼出来、干出来、奋斗出来的。从连续奋战在地震现场救治患者的杨明飞,到年教学工作量超过500学时的梁玉金;从攻关创新找矿理论与技术的王金海,到在艰苦环境下守护脆弱公路的老茫崖工区养路队伍……一个个青海高原的劳模故事,再度诠释,美好的梦想如期实现,要靠诚实劳动;发展的难题想要破解,要靠艰苦奋斗;自我的成长得以达成,要靠勤勉付出。

从劳模行列放眼千千万万默默奋斗的劳动者,现代化新青海建设,每个人都是参与者、实践者、奋斗者,共同谱写新时代的劳动者之歌;每滴汗水都饱含着拼搏、突破和精益求精的分量,浇灌出繁茂葱郁的发展大树。经济发展、生态安全、生活安康、社会进步……数字标注的成绩背后,总是一个个鲜活具体的人;光芒四射的奇迹背后,总是一个个看似普通平凡的日常。你看那凌晨的菜市、子夜的医院、没有假日的生产线、穿梭在风雪中的身影……每份努力都值得尊重和铭记。作为劳动者,我们也许平凡,却并不平庸;我们也许“默默”,却并不“无闻”。推动社会齿轮转动的,正是一颗颗渺小的螺丝钉;书写历史长卷的,正是劳动人民。“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各行各业、各条战线上的我们,虽然人生的追求不是只有一种方式,生命的高度不是只有一种形式,但因着向往阳光的生之意志,从不怀疑奋斗的力量。

耕耘梦想的每一天,亦是耕耘心灵的土地。“不惰者,众善之师也。”劳动创造人,劳动也在形塑人,这也是我们今天尊重劳动价值、重视劳动作用的原因之一。劳动,给了我们专业技能和生存本领,也磨炼我们的意志、健全我们的人格、丰富我们的内心世界。劳动的过程,让我们学会了坚持、学会了合作、学会了担当、学会了热爱。谷底开花、海底望月,从劳动中汲取的成长养分,让人拥有面对困难的勇气、冲破黑暗的力量,也造就了我们的国家能够一次又一次穿越风雨的精神动力。这便是劳动的美。都说“劳动是个人幸福的源泉”,仔细体味这种幸福,除却其带来的物质满足,劳动是真能让人体会到精神上的快乐。李大钊曾说:“人生求乐的方法,莫过于尊重劳动。”为着向往的生活着色,感受创造的乐趣,从时间的丰盈和收获的美好中,有了对人生的感悟和自我超越后的欣慰,这也是劳动的美。如何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只有如此体味过,才能真正理解劳动的内涵、珍视劳动的价值,才更愿意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

人类的赞歌在征途。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前无古人的开创性事业,建设现代化新青海是一场心怀梦想、勇毅前行的远征。现代化不会从天上掉下来,也没有任何捷径可走,只有通过发扬历史主动精神干出来。当前,青海正处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时期,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崇尚劳模精神,发扬劳动精神,追求工匠精神。全省党员干部唯有践行“干部要干、思路要清、律己要严”要求,发扬爱岗敬业、争创一流的职业追求,艰苦奋斗、勇于创新的拼搏情怀,淡泊名利、甘于奉献的精神品格,才能不辜负习近平总书记的重托,才能以打造生态文明高地、建设产业“四地”的成果回馈青海人民。有一分热,发一分光,携星辉赴山海,不啻其芒。党的事业发展空间很大,每位劳动者都可以在宽广舞台上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当好主人翁,建功新时代,我们能在绽放人生光彩中为推动现代化新青海建设作出新的贡献,汇聚懂青海、爱青海、兴青海的强大合力。

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推动高质量发展,归根结底要靠知识型、技能型、创新型劳动者大军。看青海追“新”逐“高”——微米级别,铜箔如蝉翼般的薄度,对应突破炼铜技术的强度;承载千钧,碳纤维单根丝如鸿毛般的重量,触发人们对其韧性的想象……毫厘之间的创新力,靠的是人才。青海广大劳动者还要以勤学长知识、以苦练精技术、以创新求突破,提高与时代发展和事业要求相适应的素质和能力。党和政府要为劳动者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增长新本领创造条件,要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劳动者合法权益,以体面劳动进一步焕发群众劳动热情、释放群众创造潜能,努力建设高素质劳动大军,为发展新质生产力提供人才支撑。

时代在变迁,劳动形式在改变,劳动者的精神永远不变。以劳动之美书写时代华章,让我们为奋力谱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青海篇章作出新的更大贡献,为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添砖加瓦、增光添彩!

《青海日报》(2024年05月01日 第1版:要闻)

声明:以上内容除注明来源稿件外,均为青海日报原创稿件,未经书面许可严禁转载!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