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润民心”绘就基层检察工作新“枫”景|走进全国模范检察院

高质效办好群众身边“小案”

雅安名山:“法润民心”

绘就基层检察工作新“枫”景

“雅安市名山区检察院立足全区农村人口多的实情实际,不断以法治助力夯实提升乡村治理根基,创新‘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绘就新时代检察履职新‘枫’景。”谈到四川省雅安市名山区检察院如何从一个西部基层小院一步步成长为全国模范检察院,雅安市检察院党组书记、检察长范文清如是说。日前,记者走进名山区检察院,探寻背后的故事。

打造群众“耳边的检察院”

“听众朋友大家好,欢迎您收听名山人民广播电台《检察之声》节目……”今年4月25日,第509期《检察之声》准时与听众相聚在电波中。《检察之声》是名山区检察院与名山人民广播电台共同制作的一档节目,一个个真实的案例让听众从中学到法律知识,一条条检察动态让群众了解检察工作……这个节目已然成为群众“耳边的检察院”。

某村村民张大哥是这档节目的忠实听众。2022年,某工程施工方向张大哥所在村的沟谷中倾倒垃圾。“我以前在广播里听到过检察机关监督污染环境的内容,于是就向名山区检察院反映了相关情况。”张大哥说。

收到举报线索后,名山区检察院立即联系张大哥了解情况,并实地走访调查。查明情况后,该院向相关职能部门发出检察建议,该职能部门随后制定整改方案,及时清理了沟谷中的各类垃圾500余吨。

除《检察之声》外,名山区检察院还联合邮政部门组建了由45名邮政投递员组成的“预防犯罪邮路志愿服务队”,定期向全区13个镇(街道)98个行政村17个社区发放预防犯罪宣传资料。

2022年,该院打造了“检‘茶’法韵”普法品牌,成立“检‘茶’法韵”新媒体工作室,采用法律解读、法治教育、以案说法等措施,以群众“听得见”“看得着”“能参与”的方式有效解决普法对象难集中、普法时间难保障、普法内容难理解等问题,以接地气的方式引导群众办事依法、遇事找法、解决问题用法、化解矛盾靠法。

精准服务送上门

“坚持群众身边小案不小办,让群众真切感受到、看得见、摸得着公平正义,就是高质效办案。”名山区检察院常务副检察长龙晓雁告诉记者。

2021年7月,陈某被他人伤害致重伤。因对方无赔偿能力,本不富裕的陈某一家陷入困境。办案过程中,名山区检察院检察官审查案件后认为,陈某的情况符合国家司法救助条件,遂主动前往医院,向陈某及其家属详细讲解了国家司法救助政策,并引导陈某提交相关资料。陈某说:“是检察机关送上门的救助给了我信心,也让我看到了希望。”

这是名山区检察院从群众急难愁盼出发,精办群众身边小案的一个例证。而从个案办理延伸到社会治理,让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进一步增强,则是办好群众身边小案价值最大化的体现。

2021年初,两家公司承建名山区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工程完工后,两家公司共拖欠114名农民工120余万元劳动报酬。多名农民工向相关部门反映,均无果。2021年10月,杨某等人向名山区检察院寻求帮助。

为妥善解决问题,尽快帮农民工拿到劳动报酬,名山区检察院一方面组织杨某等人与用工方进行协商,促成双方达成和解;另一方面积极与相关行政机关协作,通过“府检联动”机制合力保障农民工权益。经多方努力,2022年1月,114名农民工足额拿到了被拖欠的劳动报酬。

同时,针对该案暴露出的农民工工资管理问题,该院助推相关职能部门出台《处置拖欠农民工工资线索协调配合办法》《雅安市名山区农业领域建设项目根治拖欠农民工工资管理制度》等,为农民工工资按时足额发放加上一把“安全锁”。

下沉基层实现矛盾纠纷预防性治理

名山区检察院注重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创新推行“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构建起“法治宣传+法律监督+立法建议”工作模式,促成群众依法化解矛盾纠纷,并收集立法意见和建议。

“我们在13个镇(街道)设置检察职能介绍牌,由领导班子和检察官全覆盖结对联系,因地制宜开展检察服务。”名山区检察院副检察长吴仕莉向记者介绍。据了解,该模式推行以来,该院先后推动化解矛盾纠纷192件,受理法律咨询数量大幅增加,故意伤害、盗窃等案件呈现明显下降趋势。

名山区检察院在收集社情民意时了解到,1999年,苏某秀未婚先孕,因未办理结婚登记不符合当时的计划生育政策,为逃避缴纳罚款责任,遂冒用妹妹苏某英(三级智力残疾人)个人信息,于2000年3月与冯某办理了结婚登记,后续因冒名婚姻导致苏某英无法享受残疾人补助政策等一系列问题。

了解到相关情况后,名山区检察院通过详细询问当事人、实地走访当地村委会,向公安机关及婚姻登记机关了解情况,调取婚姻登记材料等调查核实程序,查明了案件事实。2023年4月,名山区检察院召开公开听证会,邀请市人大代表、人民监督员、婚姻登记部门人员参加。听证员讨论后,一致支持检察机关向婚姻登记机关制发检察建议,建议对冒名婚姻登记予以撤销。婚姻登记机关采纳了检察建议并撤销了婚姻登记。

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不能坐在办公室等案,要走出去、沉下去。名山区检察院成立了三支检察官巡检队伍,每月至少下沉基层一次,以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平均每月化解矛盾纠纷10余件。

做实检察为民

夯实乡村治理根基

全国人大代表

四川省雅安市教育考试院院长

庹庆明

乡村治,百姓安,国家稳。作为社会运转的基层单元,乡村是国家治理的基石。名山区检察院立足全区农村人口多的实际,深入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探索“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切实把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解决在基层,不断以法治助力夯实乡村治理根基,相关做法得到社会各界一致认可。近年来,我应雅安市检察机关邀请,多次参加检察开放日等活动,对名山区检察院做实检察为民、厚植党的执政根基的基层实践印象十分深刻。希望名山区检察院持续充分发挥检察力量,深化“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为推动构建社会治理新格局提供有力检察服务保障。

一院一品

“法润民心”检察文化品牌

名山区检察院始终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创新推行“法润民心”诉源治理模式,通过研发上线“法润民心”便民服务平台、组建办案团队、建立诉源治理阵地、丰富多样普法宣传、畅通便民申诉渠道、多点多元化解纠纷、区块治理跟踪问效等举措,将检察职能向社会治理领域延伸,突出以提供法律咨询意见的方式化解矛盾纠纷,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

(来源:检察日报·检察新闻版 作者:曹颖频 周雅丽 杜勇 钟锦鸣)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