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蹲点丨811次生死时速!济南交警“铁骑”的速度与真情

李文璇 实习生 李晨昕 济南报道

即将临盆的孕妇,被困在了济南晚高峰的茫茫车流中,济南交警两名铁骑队员紧急开道,三分钟便将其送医;外地小孩意外断指,铁骑队员缩短28分钟送他去医院;四辆警用摩托护送救护车用11分钟跑完30分钟车程……

这样的紧急救助场景在济南经常上演。疾驰在“生死之间”,为伤员开辟“生命的通道”,这支特殊的交警队伍有怎样的故事?近日,记者蹲点采访了济南铁骑队员的“大本营”——济南交警城市高架路大队。

一次风驰电掣的救援

4月的一天傍晚,逐渐西斜的太阳,将暖意奋力泼洒在济南英雄山立交上。在高空俯瞰,这座立交桥蜿蜒盘旋,犹如迷宫,疾驰的机动车就像拉出了一道道虚影,停放在路边的警用摩托车,反倒因为暂时的静止而格外引人注目了。

此时,济南交警高架路大队三中队中队长赵辉正带领数名铁骑队员,在此处开展交通整治,这是他们对路面的“常规检查”。

假如你驾车经过英雄山立交,你大概也会留意到那几抹荧光绿的身影。属于交警的颜色提醒着你:谨慎驾驶,文明行车。对从业近16年的赵辉来说,这只是一个寻常的时刻。

这种时候,喧嚣的车流反倒是一种平静,直到赵辉随身携带的对讲机里,传出了指挥中心同事的熟悉声音。“有个孩子断指骨折,报警人留下了家属电话,你们快去联系一下”,言简意赅。放下对讲机,赵辉明白,自己又该出发了。

对临沂市民郭强(化名)而言,这注定是毕生难忘的一天。两岁侄孙的小手,卷进了农药喷洒机,一根手指夹断,两根手指挫伤,当地医院条件有限,无法医治。医生告知郭强,受伤后的6-8小时内,是断指再植手术的“黄金时间”,这意味着,接下来的每分每秒都是“倒计时”。

“你们快去济南,山东省立医院手足外科的水平很高,或许能保住孩子的指头。”疾驰在高速公路上,郭强回想起医生的话。

驶出临沂,驶过泰安,行道树向身后急速退去,他们所在的位置,离济南市区只有半小时车程了。快一点、再快一点……然而,车窗外的斜阳,不由分说地提示着晚高峰的来临。

“如果堵在路上,那可怎么办?”心急如焚的郭强,只得向济南的亲友求助。

亲友为郭强拨打了报警电话,指挥中心又将任务下发给赵辉。

“我们还有十多分钟就到市中收费站。”郭强乡音浓重。

赵辉在部署任务 李晨昕摄

济南的城市高架路,连接着9个高速收费站,市中收费站是其中之一。而时常执行救助任务的铁骑队员,心里就像有一幅将收费站与医院“紧密相连”的“路线图”。“你们六个组成护送小组,现在跟我走!”赵辉向队员们说,毫不犹豫。众人戴上头盔,跨上摩托车,引擎轰鸣,一齐飞驰而去。

时针渐渐指向16时30分,又一辆机动车驶出市中收费站,赵辉等人还是没有见到郭强的车。赵辉也不禁焦灼起来,催促队员尽快与郭强联系。

队员为走错路线的求助车辆进行指导 李晨昕摄

“交警同志,我们已经出兴隆收费站了,现在应该怎么走?”原来,不熟悉路况的郭强,误从兴隆收费站驶下了高速。

情况紧急,好在赵辉已经历过不少类似的“阴差阳错”。烙印在心的“路线图”中,另一条路明亮起来。

“你们跟紧导航,走二环南路、顺河高架,从经七路下口下。”赵辉向郭强说,“我们在英雄山立交东向北匝道处接你们。记得打开双闪!”“排兵布阵”的时候到了,赵辉安排三人在前引导,三人在侧翼及后方护卫,一个“坚不可摧”的铁骑“方阵”即刻成型。

铁骑队员护送着求助车辆,飞速行驶在顺河高架路上 李晨昕摄

16时48分,赵辉等人终于与郭强成功会合。警笛鸣响,警灯闪烁,六人小组各司其职,三名“前锋”预先前往英雄山立交、玉函立交、杆石桥路口等重要节点,随机应变,进行卡控;三名“侧翼”护卫在郭强的车辆周边,在车流里灵活穿梭,不时抬手示意社会车辆让行。

求助车辆在队员带领下驶过顺河高架路经七路下口 济南交警供图

郭强紧握着方向盘,看到前方的车辆如潮水一般向两侧散去。一个极有可能引发拥堵的匝道口到了,好在早有铁骑队员以自身为障,截住了蚂蚁般密密麻麻的车流;一个需要等红灯的十字路口到了,好在早有铁骑队员跳下摩托车,临时指挥交通……行驶在这条铁骑队员们开出的“应急车道”上,郭强离开了“高速”,却始终保持着“高速”。

经七路车流量较大,铁骑队员正在进行疏导 李晨昕摄

“您已抵达终点,导航结束。”车载导航的电子音就像考试结束的铃声,17时,郭强抵达山东省立医院中心院区。在交警部门的协调下,医院已为受伤的孩子开辟了“绿色通道”。

“这里不能停车,你们先去把车停好,我带孩子去急诊。”铁骑队员王瀚楠说。他抱过孩子,冲向外科诊室,医护人员随即对孩子的伤处进行了初步处理。

铁骑队员王瀚楠抱过孩子,冲进医院 济南交警供图

离开了亲人的怀抱,加之伤口疼痛,小孩哭泣起来,王瀚楠笨拙地安抚着他。走入诊室的郭强看到这一幕,连声说着谢谢,心里那根紧绷的弦终于稍稍放松。

将孩子交到郭强手里,王瀚楠与队友们便告辞了。将行驶时间缩短了足足约二十分钟,他们的使命已经完成。

救死扶伤的医院“前哨站”

“孩子现在情况如何,手术成功了吗?”第二天清晨,王瀚楠依照惯例向郭强致电。“医生说一切顺利,我们还在医院,等孩子慢慢恢复。”电话那头,郭强的声音透着欣喜,而这头,王瀚楠也松了口气。

患儿家属向队员们表示感谢 李晨昕摄

戴着眼镜的王瀚楠看上去有些学生气,这个25岁的年轻人,是2021年的首批春季入伍士兵。因为喜爱驾驶摩托车的自由感觉,去年3月退役后,他加入济南交警的铁骑队伍,成为了三中队年纪最小的队员。

“对那些急需帮助的人来说,我们就是医院的‘前哨站’。”王瀚楠说,“我们所做的事,就是与时间赛跑,为他们争取更多生的希望。”

与救死扶伤的医护人员类似,有时,即使铁骑队员竭尽全力,也未必能挽救他人于危难之中。

“今年年后,我护送了一位断掌伤者,他的上半个手掌全都没有了。”王瀚楠向记者回忆说,“他用自己的另一只手拿着断掌,就这样从枣庄举到了济南。”王瀚楠送其到达齐鲁医院后,伤者五十多岁的父亲以下跪的方式表达谢意,王瀚楠却只觉得五味杂陈。

“其实,这个人断掌的时间已经超过了八个小时,他们自己也清楚可能接不上了,但还是想来齐鲁医院碰碰运气。”时至今日,谈及此事,他依然有些唏嘘。

驾驶警用摩托车近7年的“老铁骑”赵辉,在初次接触这份职业时,便直面了生命的无常。

赵辉接受记者采访 李晨昕摄

“2017年的冬天,我们护送了一辆来自德州的救护车,车上载着一名遭遇交通事故、胸部受到碾压的女孩。”赵辉说,“那是我第一次参加救助,感觉非常紧张,摩托车也开得特别快,几乎就要失控。”

有惊无险地抵达医院后,赵辉拉开了救护车的车门。他看到了躺在担架床上的女孩,听见了医疗设备令人心颤的滴滴声。

“我记得,女孩的脸没有一点血色,可双眼却炯炯有神。”赵辉回忆说,“那双眼睛紧盯着我,里面写满了求生的欲望。我从来没见过这样的目光。”这个情景在赵辉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他与队友商量着,买些东西到医院探望。

次日,忙于其他事务的赵辉,看着从医院返回的队友那欲言又止的神情,心像坠了铅块。

“队友告诉我,那个孩子凌晨就去世了。”赵辉说,“我们两个人在办公室抱头痛哭,心真是太疼了。”而今四十多岁的赵辉,一张国字脸被阳光晒得黝黑,他经常爽朗地笑,说起为何选择做交警,给出的答案是“海军的帽子和交警的帽子都是白色的,这是一种情怀”。

可当他说到女孩的年纪,语调便明显地迟滞起来。“她当时才八岁,假如活到现在,也该上中学了。”赵辉有些艰涩地说下去。

生命脆弱,生命却也坚强。从城市高架路大队成立时便加入进来的铁骑队员杨柳欣,便亲眼见证过“绝处逢生”的奇迹。

“我曾经救助过一位14岁的农村姑娘,她因家庭矛盾而轻生,喝下了好几口‘百草枯’。”杨柳欣说,“百草枯”是一种剧毒的农药,服用后病死率极高,“我送她到达医院以后,医生说,她活命的可能性只有约20万分之一。”

医生的话就像下了“判决书”,可谁也没料到,一个多月后,女孩的父亲竟打来电话,说女儿幸运地存活下来了。杨柳欣先是难以置信,而后又深感欣慰:他们赢得了这场与死神的“赛跑”。

记者了解到,铁骑队员所护送的伤病者,多是身患重症,或者遭受意外伤害,急需就医的人。这其中,断指、断掌的伤者占了相当大的比例,铁骑队员们疾驰在生死边缘,他们的分秒必争,就像为溺水之人抛出浮木,而这种带有救死扶伤的工作性质,也成为了铁骑队员们不懈奔忙的幸福之“源”。

铁骑是如何“炼”成的

穿着荧光绿的骑行服,骑着大排量的警用摩托车,铁骑队伍可以说是济南交警的“门面”担当。这道平安“风景线”的背后,是“硬核”的选拔标准。

城市高架路大队二中队队员于宪锐和杨柳欣,于2017年8月通过社会招聘的方式进入济南交警直属大队,是铁骑队伍的“早期”成员。“我记得当时报名的共有640人,初步筛选后就淘汰了许多。”杨柳欣回忆说,“随后,就要进行‘大比武’,不仅要比骑行技巧,还要拼驾驶速度。”经过层层选拔,只有20人进入直属大队,入选比例仅约3%。

如愿入选后,摆在铁骑队员们面前的,是长时间的严格培训。

“那时,我们的集体培训长达54天。”于宪锐对7年前的经历记忆犹新,“起步、停车、绕桩、隐蔽驾驶等驾驶技巧,还有指挥、引导、提速、降速等交警的专属手势,都是我们的‘必修课’。”

同很多人一样,于宪锐在成为铁骑队员之前,就是一名“弓马娴熟”的骑行爱好者,“上手”起来相对容易些,但对那些“零基础”的“小白”而言,则要从最基础的“扶车”练起。

所谓“扶车”,就是把翻倒后的摩托车扶起来。要扶起重达500多斤的警用摩托车,只能依靠巧劲,队员们需要学习正扶、背扶等各式扶车技巧,假如操作得当,这一过程只需一至两天。

“学会了扶车,也就相当于初步‘征服’了摩托车。”于宪锐说。通过这项训练,摩托车“新手”会感到越来越踏实,不再惧怕眼前的“大家伙”。

培训完毕,铁骑队员们被批准“上路”,这也意味着他们获得了执行救助任务的“资格”。2017年,济南交警铁骑队伍的救助机制尚不完备,求助者多是在巡逻途中偶遇,能通过电话提前联系的很少。在面临这样的“人生第一次”时,即便经历了长时间的练习,手忙脚乱也是新队员的常态。

杨柳欣向记者回忆,自己首次接到救助任务时,“路还不熟,只能开着导航去,到了医院以后,也不知道该去门诊还是急诊,打听了很久”。

于宪锐也有同感:“执行救助任务通常需要团队合作,起初,队员之间配合得还不够好,大家经常傻乎乎地往前冲,在路口卡控的衔接上还不是很流畅。”

穿行于城市的车流中,驶过一年四季、烈日雨雪,队员们逐渐放开了胆子、形成了默契。他们发现,伤病者要去的基本都是济南的大医院,路线相对固定,救助任务“高发”的时段,则主要集中在早、晚高峰。

2021年2月,城市高架路大队成立时,于宪锐和杨柳欣已经算是铁骑队伍里的“老人”,也摸索出了一些救助“窍门”。

杨柳欣打开手机,向记者展示了他所编制的“路线图”,这些路线连接着机场、高速收费站和医院,所需时长均在20分钟以内,是救助伤病者时的最佳选择。这位30岁出头的青年,早已褪去初入铁骑队伍时的青涩,进入城市高架路大队两年半,他共负责救助任务46起,位列大队救助榜榜首。

杨柳欣编制的救助“路线图” 李文璇摄

“危难时刻,济南交警永远不会让人失望。”社交平台上,有网友在铁骑队伍的救助视频下这样留言。挂满走廊的锦旗彰显着这支“铁血”队伍的荣誉,荣誉的“背面”则是高速行驶时暗藏的危险。

杨柳欣在执行救助任务的过程中,便曾遭遇险情。“有次我护送伤员到达齐鲁医院附近,见到前面有行人,就稍微一让,后面的车辆没有刹住,把我的车牌都撞折了。”杨柳欣说。

他的一位队友亦曾在救助过程中受伤:“当他护送着求助车辆,行驶至省立医院附近时,没刹住车,栽倒在花坛里,差点扎到眼睛。”

“假如说汽车是‘铁包肉’,摩托车就是‘肉包铁’,危险时时刻刻都在我们身边。”于宪锐说,“每一个转弯、每一次卡控,能否处理得当,直接关系到伤病者的就医速度,也影响着我们的人身安全。”

他用一个“急”字形容铁骑队员执行任务时的心情:“从高速收费站看到受助车辆驶出时,我们的精神会在瞬间紧绷。在前往医院的路上,如果某辆车没能在示意下及时让行,我们的心一下子就揪起来了,只能大声地呼喊,用话语和表情让驾驶人知道事情的严重性。”

尽管已成“熟手”,于宪锐依然觉得,每次救助都是惊心动魄的。铁骑队员近130次/分钟的心率,与道路通畅时高达180迈的驾驶速度,是“惊心动魄”的直观反应。

在关键时刻,他们无暇考虑自身的安全问题,如赵辉所说,“也许事后回想起来会觉得有些后怕,但经历得多了,就感到这种事很寻常。这是我们身为人民警察的职责”。

811次生死竞速

铁骑队员,大都是正值“当打之年”的青年;作为铁骑队员的“大本营”,“诞生”于2021年城市高架路大队也显得格外“年轻”。

年纪虽轻,责任却重。这支队伍专门负责济南城市快速路的管理,承担着事故预防、秩序整治、扶危助困等各项工作职能。“济南的城市高架路已形成‘两横三纵’的路网格局,单程长度达到128公里,连接着9个高速收费站。”城市高架路大队副大队长李洪振介绍说,“这意味着我们的‘战线’比地面的交警队伍拉得长,也对我们的出警速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而今,城市高架路大队共有17名民警、73名辅警。走进大队驻地,大排量的摩托车停放得整整齐齐——这是队员们人手一辆的“执勤帮手”。

城市高架路大队院内整齐停放的警用摩托车 李晨昕摄

在赵辉看来,二轮摩托车的机动性与灵活性,是四轮警车望尘莫及的,队员们可以驾驶着摩托车穿越情况复杂的路段,以最快的速度到达出警地点,帮助他人解决问题。

于宪锐就曾经骑着摩托车逆行通过隧道,救助了一位突发脑梗的老人。“那会正是早高峰,当我们接到报警时,求助者已经堵在玉函隧道中。”于宪锐说,“假如我顺向行驶、绕进隧道,会耽误很长时间,所以我直接掉头,开着警灯逆行进入玉函隧道。”见到警用摩托车逆行而来,两侧的社会车辆都尽量靠向路边,在路中央为老人留出了一条“生命通道”。最终,老人顺利抵达医院,转危为安。

为救助脑梗老人,于宪锐逆行驶入玉函隧道 视频截图

当遇到类似的突发状况,“单兵作战”是常事。不过,如果有充裕的准备时间,铁骑队员们通常会采用团队协作的方式护送伤病者。此时,他们往往会采取“滚动式”的护送方法。

“假如说有两个人组成一个护送小组,那么1号车要前往第一、三个路口进行动态卡控,2号车则前往第二、四个路口,以此类推。”赵辉解释说,在他看来,2-3人的护送小组是较为理想的配置,“队员之间进行配合比较容易,不仅能保证受助车辆顺利行驶,也能尽量减少对社会车辆造成的影响。”

“滚动式护送”的模式,是铁骑队员们在长年累月的“奔驰”中总结出的经验。铁骑队伍成立以来,交警部门也在不断进行积累、复盘,逐渐形成了一套闭环的工作机制。

“具体说来,指挥中心接到报警电话后,要确定报警人信息,而后根据报警人位置,协调附近的警力前去对接。”李洪振说,“同时,我们会对通行路线进行提前评估,挑选出最佳的行驶路线,再通过警医联动机制把患者的信息提前告知医院,让医护人员及时做好手术准备。”

作为山东省的省会,济南的医疗资源较为丰富,来济求医的人也数量繁多。成立至今,高架路大队共救助群众811起,出动警力两千余名。平均下来,铁骑队员们大约每两天就会完成一次救助任务。随着时间推移,这些数字仍在增长,它们是一次次“生死竞速”的见证。

城市高架路大队办公室外悬挂的锦旗 李晨昕摄

赵辉觉得,救助任务的圆满完成,离不开泉城市民对交警工作的支持与配合。“社会车辆的驾驶员,在看到铁骑队员的手势后,通常都会主动让行。”赵辉说。在此意义上,伤病者的快速就医,既是铁骑队伍的职责所在,也离不开社会的温情。

在铁骑队员们的眼中,伤病者从来没有差别。“我们的救助渠道是面向所有群众、24小时畅通的。”李洪振说,“如果你有紧急的事情,不妨拨打110或122,说清楚自己的诉求。在警情指令到达大队以后,我们就会做好接警和出警的准备。”

假如某天,你驾车行驶在济南的城市道路上,听到了警笛声,看到了那些风驰电掣的飒爽身影,不妨向右变道让行,与铁骑队员们共同演绎泉城的温暖守护。

相关链接:

网友对济南交警“铁骑”救人新闻的评论

@木木:济南交警确实是天花板一样的存在,因为济南交警而爱上了济南。

@&小情绪^:亲身经历过,只要你的一个电话他们为你护航。

@80后的小青年:济南交警的护送是相当牛的!高峰时段你在经十路看到就懂了!

@诗凌琦:也有市民的配合,下雨的晚高峰,堵得一动不动,听到救护车,司机们硬是挪出来一条道。

@闹闹爸爸:每次看到类似的新闻,都是激动感动,大团结齐心协力做一件事,真的太燃了,点赞!

@风无影:我遇到过,躺在车上,感受到生命一点一点流逝,真的很绝望,是交警一往无前地在前面开路,能让我在最关键的时刻赶到了医院,得到了及时的治疗,感谢,永远相信你们

@姬小满:真棒!注意安全,毕竟肉包铁。

@来去之间:作为医生,要感谢交警的一往无前,才能在到达医院的那一刻能让我们医生也能尽一份力。

@朱逸:每次看到对生命的敬畏,就肃然起敬!

@奥德彪的哥哥:你只管踩油门,剩下的交给济南交警。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