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美学之三:幽玄
不同于“物哀”、“侘寂”,带有明显的日本色彩,“幽玄”是个汉语词,在中国魏晋南北朝到唐朝的老庄哲学和佛教中使用较多,不过在日常用语中几乎看不到,也并没有形成审美概念。在中国的佛教中,幽玄指的是“深奥且不易理解的佛教思想”。在日本到平安时代末期,幽玄也一直表达这一含义。一直到了室町时代,逐渐被赋予了“高雅、‘优美’的情趣”“妖艳”“花”等含义,“幽”是隐含,“玄”是深渊奥妙,幽玄成了日本最高的审美范畴。这是因为室町时代的能剧大家世阿弥,他在女性优雅的外表中看到了幽玄,并将幽玄解释为“优雅”,在其能乐理论著作《花镜》中,幽玄被定义为“美丽而柔和的身体”。
室町时代歌手正徹曾说:“所谓幽玄,就是有心,却不诉诸于言语。薄云遮蔽月光,满上红叶被笼罩在秋雾之中,如此风情便是幽玄之心”。
幽玄它有一种安静、神秘、深邃的感觉,表达了能剧世界中肉眼看不见的优雅和深刻的东西。他曾经这样写道
“看着夕阳淹没在在覆满鲜花的山头。
漫步在一个无尽的树海里,没有想过回头。
站在岸边凝视着远方的船消失在岛屿后方。
漫思那些在云层间忽隐忽现般飞行的野鹅们的飞行路径,
和竹枝间交叠的细微树影。”
看到如此表述,是否有了些许感受?
日本美学家大西克礼认为“幽玄”有七层含义:隐蔽不露、微暗朦胧、内在充实、不可言喻、神秘共性、深远含义、安详柔和。“幽玄”的核心是余情,言辞含蓄委婉,不能说理,多有言外之意。所以“幽玄”不是可以用外表来表达的东西,而是一种“深厚的品味”,“高贵优雅”,“优雅”,“优雅”,因为它指的是到“那种状态”,相对于前面两种美学,“幽玄”似乎更是继承了东方文化那种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感觉。幽玄不是逻辑思维、条理清晰的,它是一种神秘,缥缈的情绪,是在时空中,寻找一种诗性。
物哀是当下具象之美,而幽玄则是形而上之中,焕发不生不灭,笼罩着神秘、枯寂、妖艳、柔和,时空无边,内在笼罩的美感。日本当代美学家深泽直人说“幽玄是人类得到光明后遗失的美的領域”。而日本建筑大师安藤忠雄说:“若人生中追求“光”,首先要认真凝视眼前名为“影”的苦难现实”。这就是幽玄。

幽玄代表意象之一便是是秋天氤氳的薄明山林,朦胧、神秘的感觉

微暗的高贵优雅

光的对比,透析着时空中的不生不灭
转发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