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格尔系数全球通用,为啥唯独不适合中国?网友:他吃的明白吗?
恩格尔系数(Engel'sCoefficient),是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
恩格尔系数这笔账,老外一算就摇头,说中国人怎么还花这么多钱在吃饭上。可他们真懂咱们这碗饭里装的是什么吗?美国人三明治夹片菜,英国人面包沾点酱,韩国人吃顿快餐就算完事了。这种吃法,用不上筷子,也翻不起锅铲。
而咱们一顿家常便饭,东坡肉得炖足时间,糖醋鲤鱼讲究刀工摆盘,就连一碗白粥旁边也要配上几碟小菜。
这哪是在吃饭?这是在过日子,是把天南海北的风味摆上桌,是把家国情怀煮进汤里。他们只看账单,没尝过人间烟火的味道,这账,能算明白吗?
一碗饭的账单,他怎么算得明白?
1978年,中国城镇居民家庭的恩格尔系数是57.5%,农村居民更高,达到了67.7%。到了2019年,这一数据降到28.2%,联合国标准直接标注“最富裕级别”。可每次翻开国际统计年鉴,总有人盯着这组数字皱眉:中国人吃饭怎么还花这么多?

恩格尔系数的计算方法明确写着:“食品支出总额占个人消费支出总额的比重。”19世纪的德国人恩格尔先生提出这个理论时,只是想算清楚工人阶级花多少在面包和土豆上。然而,这套算法一遇到中国人的餐桌,直接失灵。
中国人的一日三餐,从来不止“吃饱”两个字了事。从清晨的热腾腾一碗豆腐脑,到夜晚街头翻滚的羊肉串,消费的,不仅是味蕾满足,更是情感寄托。

年夜饭里必须有鱼,讲的是“年年有余”;清明节的青团,包裹着怀念;中秋的月饼,不止圆润那么简单,那是“团圆”的载体。你说,这算在账本上的,是花销,还是文化?
2016年,中国的恩格尔系数降到了30.1%,进入联合国划定的“富裕级别”。但全球对比里,美国人吃饭只占7%的收入,英国9%,韩国12%。
数字摆出来,表面看是消费比例高低的问题,其实背后全是消费结构的不同。美国人早餐一杯咖啡一块面包,午餐一块牛排切两刀,晚餐微波炉加热的快餐盒搞定。这三顿饭是生存,是能量补给。中国人的餐桌,哪顿饭少得了讲究?

《舌尖上的中国》一开播,瞬间成为文化现象级作品。原因简单,每个镜头背后都有故事,每道菜里都藏着历史。看着那些翻滚的铁锅、冒着热气的笼屉,就算隔着屏幕,也能闻出家的味道。这种文化情感,是任何西方统计学公式计算不出来的。
到了2021年,中国城镇居民人均食品烟酒消费支出8678元,农村居民5200元。有人觉得这个数字高,其实掰开了细看,这些钱花在了哪儿?
父母的餐桌上,是长寿面、手工水饺;孩子的饭盒里,是色彩丰富的菜肴和精致的水果拼盘。这种生活方式,远不是“消费比例”三个字能概括的。

八大菜系的账本,谁敢说算得清?
中国人吃饭,吃的是风味,也是地理环境和生活智慧的结晶。八大菜系,各有讲究,各有道理。
四川盆地潮湿,川菜偏辣祛湿;岭南湿热,粤菜清淡降火;山东平原,鲁菜偏咸助力体力劳动;江南水乡,苏菜讲究清鲜精细。这些习惯,不是凭空而来的,是千百年来,顺应气候、顺应体质的结果。

日本和韩国的饮食结构简单,以米饭为主。美国二战后大量援助日本和韩国,送去面粉,从学校餐厅开始普及西式面包。久而久之,日韩餐桌上开始换主食了。2023年,日本家庭的面包支出超过了大米消费,日本“面包主食化率”达到了20%以上。
中国为什么没走这条路?因为一碗饭在中国,不只是填饱肚子的工具,那是家风传承,是生活哲学。
广东的早茶,一壶茶配几笼点心,聊一上午,这顿饭吃的不是饱,是心情,是气氛。

四川的火锅,一口锅里,五味杂陈;一桌人围炉而坐,边吃边聊,从春寒聊到秋凉。这是西方“快餐式生存”完全无法理解的生活态度。
恩格尔系数里只算了花销,没算人情;只看账本数字,没看文化温度。拿这样的公式去套中国人,是拿算盘数古诗,注定算不明白。
花得值不值,问问舌头和心!
有人问:三顿饭吃得这么讲究,花这么多钱,到底值不值?
2020年,《经济学人》发布全球22国食品消费数据。美国人每周食品消费43美元,占收入的7%;英国人消费一样,占比9%;中国人每周食品消费9美元,占比却达到了21%。
乍一看,好像中国人“消费负担重”,可这个数字里装着的,不止是食材的价格,更是生活的温度。

美国人花43美元吃什么?一份汉堡,两片面包,一点沙拉。餐桌成了能量补给站。
中国人花2美元,能吃到街头热气腾腾的牛肉面,能来一碗香喷喷的扬州炒饭,还能在小饭馆点一份夫妻肺片,顺带和老板聊上几句生活。这顿饭里有交流,有情绪释放,有生活的烟火气。你说,这顿饭值不值?

中国饮食文化讲究一个“和”字,五味调和,荤素相间,色香味形俱全。这不仅仅是厨房里的技艺,更是生活的态度。哪怕是简单的家常菜,也要调出滋味。
哪怕是普通的早餐摊,也得飘着香气。美国人端着咖啡走路吃早餐,中国人坐下来慢慢吃碗热汤面,这种从容背后,是文化自信,也是生活态度的写照。
花得值不值,不该问钱包。应该问舌头,吃得舒坦吗?问心里,这顿饭,有没有家的味道?
所以,恩格尔系数算得清消费比例,却算不明白中国人这一碗饭里的天地人情。算不清,就别硬套。舌尖上的中国,自有自己的账本。

黑白分明的数字背后,是五彩斑斓的生活。这一口饭里,盛着的,是中国人的满足,也是这个时代最温暖的烟火。
参考资料:
中国饮食,为什么没像日韩一样被西化?网友:吃惯好的谁吃草料?.网易新闻.2024-09-19.
杂食中国人:热衷吃与谈吃,是饥不择食还是我吃故我在?.界面新闻.2019-02-20.
中国饮食文化.百度百科.
“民以食为天”,漫谈为何说八大菜系诠释了中国饮食文化? .搜狐新闻.2020-07-03.
我读︱中国菜的变与不变.澎湃新闻.2023-09-29.
民以食为天,从中国饮食中“吃”出来的隐喻和文化.百度百科.
中国恩格尔系数低于30%,在全球是什么水平?.南方周末.2022-10-27.
请先 后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