济南近40家电厂二板面集中换牌,风波背后谁违约了?

齐鲁晚报·齐鲁壹点 李苗 郭辰昊

近日,济南近40家曾挂着“电厂二板面”招牌的店铺,在短时间内齐刷刷换上“朱婆婆甜沫板面”新招牌,这一突然的变动引发众多猜测。

5月15日下午,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在名泉春晓东区西北门附近看到,两家相邻的“电厂二板面”门店中,一家标牌标注合作加盟电话,店内顾客寥寥;另一家标有“济南代理商直营店”字样,店里顾客居多。

事件当事人、“朱婆婆甜沫板面”负责人朱立叶介绍,2021年9月,她与“电厂二板面”品牌方签订首份加盟合同,约定加盟费15800元,品牌方提供品牌授权与核心料包供应。

首店开业即实现“爆单”后,品牌方于2021年11月要求签订第二份合同,将加盟费上调至18800元,并新增“三年内需开够10家门店,否则品牌方有权自行进入济南市场”条款。2023年9月,又修改签订第三份合同,将加盟费提至39800元。2024年底,品牌方要求朱立叶缴纳保证金。“他多次用‘断货’‘摘牌’给我施压。”朱立叶说。

“品牌方明确告知要中断原料供应,我担心影响门店经营,于是改了门头。”朱立叶称,2025年1月,她将济南所有门店更名为“朱婆婆甜沫板面”,并启用自主研发的料包。

今年4月,朱立叶发现有人以“电厂二板面”作为门头进行营业。作为电厂二板面济南除章丘外区域代理,她非常诧异,随即对该店铺的线上平台进行举报,却发现品牌方在未与其解除合同的情况下,于4月29日向济南另一家门店(原加盟商)发放“电厂二板面”授权书,允许其使用原品牌标识。

5月3日,品牌方向朱立叶发送《解约通知函》。朱立叶对此提出质疑,并向品牌方发送《不同意解约函》,表示愿意通过法律途径厘清违约责任。

随后,记者就此事联系“电厂二板面”品牌方负责人张立刚。其表示,需整理相关证据后再作答复。截至发稿,记者多次尝试联系,均未获得进一步回应。

针对此次加盟商与品牌方的合同纠纷,山东舜翔律师事务所部长王建华指出,双方签订的合同存在诸多不规范之处。“品牌方和加盟方对于是否属于特许经营没有明确界定,许可经营期限、违约情形及违约后果等关键内容均未详细约定,合同漏洞较多。”

“品牌方若已取得合法商标权,且品牌加盟在相关行政部门完成备案,其授权行为在形式上看就是成立的。”王建华表示,目前加盟方若没有充足证据证明品牌方违约,从形式上看,济南另一家被授权门店具有合法性。

对于合同中“三年之内开十家店”的条款以及朱立叶更换门头的行为,王建华指出,尽管加盟商在合约期内更换门头可能构成违约,但由于合同中未明确约定违约后果,这种违约条款的效力存在瑕疵。“没有表明违约后的后果,这样的条款没有实际约束效力,最严重的后果也就是条款提到的,甲方(品牌方)自行进行市场推广。”

此外,王建华还表示,合同解除也需严格遵循法律规定,主要分为约定解除和法定解除两种情形。“约定解除需合同中有明确解除条款,法定解除则要求一方构成根本违约,导致合同目的无法实现。”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举报
评论 106
  • 济南唯一难吃的就是电厂二板面,猪都不吃

  • 最难吃的板面,不改名也活不了几年

  • 菏泽的,一次没吃过身边人本地人也没有推荐过的这个面的

今日头条推荐引擎有 9 条更新

85岁老人容留2名妇女卖淫,每次收费10元,在家门口受审
中央巡视组入驻!市政府秘书长被查12天后,市委秘书长落马!
村民当街杀害村支书,发生了什么?
14小时前

万万没想到,美国安插在中国的间谍头目竟然是一位和蔼可亲的“大妈”,在中国潜伏20年,为美国传递无数情报,结果却因为一句话,遭到发现...... 在许多人眼中,潘婉芬是一位值得尊敬的华裔女企业家,她总是面带微笑,为人谦逊和善,对事业刚起步的晚辈更是关爱有加,乐于提供帮助,凭借这份亲和力与商业上的小有成就,她赢得了广泛的赞誉。   然而,这个备受推崇的公众形象,不过是一层精心设计的伪装。   其真实身份是为美国情报机构服务的间谍,而她所建立的社会关系网络,实际上是一个为窃取中国机密而运转的庞大系统。   潘婉芬最致命的武器,并非什么高科技设备,而是她为自己量身定做的“慈祥前辈”与“成功商人”的形象。   她积极为那些感到迷茫的年轻人提供工作机会和人生经验,以此迅速博取他人的信任与好感。   她通过担任“休斯顿深圳商会会长”等社会职务,将这种个人声望转化为平台优势。   这层合法的外衣,让她得以名正言顺地接触到更广泛的政商资源,为后续的间谍活动铺平了道路。   这种看似无害的形象极大地降低了目标的戒心,使她后来的情报引诱和人员策反行为,在别人看来都显得顺理成章。   潘婉芬之所以能被轻易策反,根源在于她早已断裂的民族文化根基和被外部因素重塑的身份认同。   作为华裔,她曾遭遇严重的种族歧视和校园霸凌,这些创伤性的经历导致其心理扭曲,她将个人的不幸归咎于自己的中国人身份,并由此产生了强烈的憎恨。 美国情报机构精准地利用了这一点,通过给予其所谓的“尊严”和“使命感”,成功地将其个人仇恨转化为对美国的政治忠诚。   这种思想上的决裂,为她后来的背叛行为清除了所有道德障碍,她会精准地选择那些渴望“挣大钱”但又难以进入顶级商业圈层的商人作为发展对象,巧妙地利用他们对信息和财富的焦虑。   在接触过程中,她会潜移默化地进行洗脑,将“拍几张照片、传递几句话”这类间谍行为,包装成无伤大雅的商业信息交换。   通过这种方式,她逐步瓦解目标的心理防线,使其在不知不觉中成为情报链条上的一环。   在长达十几年的时间里,她利用这种模式秘密构建了一个规模庞大、等级分明的情报系统,其网络成员渗透到不同行业,其中甚至不乏高精尖技术领域的人才。 然而,再周密的计划也终有破绽,潘婉芬的落网,揭示了间谍活动中两种致命的失误,第一种失误源于言语上的傲慢。 在一次商业酒会上,她为了炫耀,声称自己的产业大多在国外,这句不经意的话,却与她长期在中国境内活跃的事实产生了致命矛盾,立刻引起了警惕者的怀疑,并最终导致了举报。   第二种失误则来自行动上的贪婪,在窃取商业情报之外,她还将触手伸向了高度敏感的军工企业领域。   这种与普通商人身份完全不符的异常举动,直接触发了国家安全机构的专业监控系统。   无论伪装多么完美,当一个人的行动超出了其身份所能合理解释的范畴时,其真实身份的暴露便只是时间问题,2015年3月,潘婉芬在机场被捕。   2016年,最高人民法院以泄露国家机密罪判处其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并附加驱逐出境。   这个结局,为她充满谎言的双面人生画上了一个不光彩的句号,潘婉芬的故事也警示我们,国家安全领域的威胁,有时会以最意想不到的形式潜伏在我们身边。   辨识和防范那些隐藏在“和善”面孔下的危险,需要我们每个人都保持一份清醒和警惕。#MCN微头条伙伴计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