帮忙带娃的老人,请收起你的大方,钱有“三花、三不花”

越来越多的老人,带着退休金,去给儿女带娃。

也有一些老人,自己没有退休,但是拿着老伴的退休金,也去带娃。

农村的老人,老夫妻都没有退休金,但是一方去带娃,另一方去打工,也支撑起大家庭的一切开销。

为了儿女的幸福,老人们把买棺材板的钱都掏出来,也愿意。

在此,我要劝老人们一句,在带娃的过程中,请收起你的大方,钱有“三花、三不花”。

父母和儿女,并不是一报还一报的。常常是,父母付出,儿女无以为报,或者不打算报。

父母的钱,转到了儿女的口袋里,不是暂存那么简单,往往是一去不回。

01

“三花”,其乐融融。

老人到儿女家带娃,“自带钱财”和“要保姆费”,这是大不一样的。

老人身无分文,还要儿女给零花钱;拿着儿女给的钱去买菜买米,这难免要看脸色。

并且,很多儿女认为,自家老人,还不如专业的保姆。算了,还是请老人回老家去,另外请保姆,好相处多了。

能够长期在儿女家带娃的老人,自己有一份收入,还倒贴儿女一些,这对两代人的关系,是有促进作用的。

以下三种钱,花出去了,大家都开心。

其一,孙辈的零花钱,带来隔代亲。

孙子跟着爷爷外出,看到了糖葫芦,一直喊着要。但是爷爷不肯,说:“别急,等我到家,问一问你的母亲,拿到钱了,再给你买。”

这位爷爷,多半会被孙子讨厌。毕竟孙子还小,急着要什么,不等人。

当零花钱,都要问儿女要的时候,老人就会显得特别小气。孙子看在眼里,气在心里。

大大方方地给零花钱,一天十几二十,一个月也就三五百,对于退休老人,也吃得消。

就当是花钱买了个快乐好了,孙子开心,大家开心。

其二,日常的小生活费,不要去计较。

邻居张大爷,看到儿媳给物业费,差两百多。

张大爷二话不说,就补上了。

儿媳说:“过几天,还给你。”实际上,也忘了这事,没有还。张大爷一点都不计较。

一个家庭里,总有一些看不到清楚的地方,也要花钱。

修补鞋子、买个拖把、一双拖鞋等,这是小生活开销。老人偶尔花一点,这不会带来多大经济困扰。也会在儿媳女婿面前,留下好印象。

其三,邻舍之间,也要偶尔礼尚往来。

带娃的过程中,老人和邻舍难免要相处。

大家到游园里,一起遛娃,一起聊天,分享心得。

不知不觉,邻居关系就搭上了。

事实上,好的邻居关系,可以带来一定的好处。

比方说,老人临时性托付娃,给邻居大妈。一两个小时,应该是没有问题的。

还比方说,让邻居去帮忙买孩子喜欢的玩具。

促进邻居关系,也是好花钱的。礼尚往来就是很应该的。你送我一点青菜,我回敬你一些糖果,这点小钱,要花。

人啊,真的不要太斤斤计较,水至清则无鱼,人至清则无朋。

02

“三不花”,讲究规则。

俗话说:“家有家规,国有国法。”

如果老人无序花钱,无尺度花钱,那很可能会掏空自己的钱包。

尤其是多子女家庭,老人给老大带娃,花了很多钱,而老二却没有得到好处。在以后尽孝的时候,老二就有话说了,也许完全不会尽孝。

老人自己也要考虑到,钱是养老的底气。带娃是一个过程,不会一直赖在儿女家,到自己过世吧。

坚持“不花三种钱”,这是老人自己的规矩,也请儿女多理解。

第一,儿女买房、买车的钱,不要花了。

儿女买房,多半是给孙子的,和老人关系不大。这老人和孙子,有隔代亲,却没有直接的赡养和孝顺的义务。

买车就更加不要大方支持。这车是消费品,并且没有底线。儿女买不起豪车,买代步小车,也是过日子。

第二,儿女社交、旅游等大笔消费,老人不要管。

有的儿女,就喜欢结交狐朋狗友,或者常常去旅游。这样的开销,也是无底洞,会滋长奢靡。

万一老人去儿女组织的饭局,吃完饭,立马就离开,别想着自己买单。

旅游的话,别管了。儿女去不成,也不见得是坏事。

第三,孙辈学艺术,上学的大笔开销,不要管。

记住,养孙辈,是儿女的义务,老人只是帮忙的人。千万不要越俎代庖,就是说“我来付”,都显得多余。

这孩子上学,动不动就几千几万;孩子上大学,一下子就十几万,都可能。

学习艺术的孩子,也许要买钢琴、舞蹈服装等,看起来是小事,但是花钱却不少。

大钱,老人是承担不住的。就算老人退休了,存款也几十万。稍微不注意,给儿女就花了三四十万。你算一算,一套房子就多少万?

钱掏空了,老人也不带娃了,这慌乱的生活就来了。

03

老人带娃期间,和儿女、孙辈的互动最频繁,也金钱上是扯不清的。

但是老人要肯定总体原则:花小钱,抠大钱。

适度的贴补儿女,也做一些家务,这就是最真实的帮助。

大尺度地投资儿女,或者被儿女掏空钱包,这是最没有远见的做法。

儿女长大了,就是另外一家人。

父母的家永远是儿女的家,随时欢迎回来吃饭睡觉;儿女的家,不是父母的家,也许想要喝一口水,门都进不去。

人到晚年,赢在帮忙有尺,输在帮忙到底。

作者:布衣粗食。

关注我的文字,走进你的心灵。

文中配图来源网络。

举报
评论 7
  •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还不如居家多读这位老师的每一篇好文章。真是父母与成家子女的经验之谈;人到晚年,赢在帮忙有尺,输在帮忙到底。帮忙好像还有个习惯成自然。

  • 人到晚年,赢在帮忙有尺,输在帮忙到底。

  • 人到晚年,赢在帮忙有尺,输在帮忙到底。

加载失败,请重新刷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