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视频
  • 微头条
  • 问答
  • 小视频
00:39
00:41
孩子经常生病,父母该怎么做?
00:32
00:36
喝凉水都长肉,听听专业人士怎么说
00:26
00:24

从《黄帝内经》到解剖台:一杯水的“体内漂流记”,中医西医竟这样默契共鸣#黄帝内经#
《素问·经脉别论》中“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的论述,是中医对水液代谢过程的经典概括。结合现代解剖生理学知识,可从以下角度解读其核心要点:

1.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胃的消化与吸收初步阶段

- 中医视角:水饮进入胃后,胃对水液进行初步消化,提取其中的“精气”(即水液中的营养成分)。
- 现代解读:水进入胃后,通过胃的蠕动混合成食糜,随后胃排空将水液推送至小肠。小肠是水液吸收的主要部位,通过肠黏膜上皮细胞的渗透作用、主动运输等方式,吸收水分及溶解其中的电解质(如钠、钾)、小分子营养物质,这一过程对应“游溢精气”的物质基础。

2. 上输于脾,脾气散精——消化系统与循环系统的协同

- 中医视角:胃初步处理的水精通过“脾”的运化作用向上输送,脾将精气进一步布散到全身。
- 现代解读:中医的“脾”功能涵盖现代消化系统的吸收与运化、循环系统的物质转运等。小肠吸收的水分和营养物质,通过肠壁的毛细血管和淋巴管进入血液循环(门静脉→肝脏→体循环),这一“上输”过程依赖血液循环系统的运输功能;而“脾气散精”则对应血液将水分和营养物质输送至全身组织细胞的过程,满足细胞代谢需求。

3. 上归于肺,通调水道——肺的呼吸与水液调节作用

- 中医视角:脾输送的精气向上汇聚于肺,肺通过“通调水道”的功能调控水液代谢,将多余水液向下输送。
- 现代解读:
- “上归于肺”:血液循环将水液运送至肺部,肺通过呼吸运动进行气体交换,同时肺循环中的血液与肺泡进行物质交换,部分水分可通过呼吸蒸发(如呼气时的水汽)。
- “通调水道”:肺通过对血管舒缩的调节(如肺循环压力变化)影响全身血液循环,间接参与水液分布;同时,肺与肾脏通过神经-体液调节联动(如肺生成血管紧张素转换酶,参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调控肾脏对水的重吸收),共同维持水液平衡。

4.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肾脏排泄与全身水液分布

- 中医视角:肺调节后的多余水液向下输送至膀胱形成尿液,而“水精”(有用的水液)则通过“五经”(五脏相关经脉)遍布全身,维持各脏腑功能。
- 现代解读:
- “下输膀胱”:血液中的水分经肾脏肾小球滤过、肾小管重吸收后,多余水分和代谢废物形成尿液,通过输尿管输送至膀胱储存,这是水液排泄的主要途径,对应中医“膀胱为州都之官,津液藏焉”的功能。
- “水精四布,五经并行”:经过消化、吸收、循环、调节后,水分通过血液循环输送至全身各组织(如皮肤、肌肉、内脏),参与细胞内液、组织液、血浆的动态平衡,满足全身代谢需求,这一过程通过血管、淋巴管等“通道”完成,类似“五经并行”的全身分布状态。

总结:中医与现代生理学的契合

中医以“脾运化、肺通调、肾主水”为核心的水液代谢理论,与现代生理学中“消化系统吸收→循环系统运输→肺脏调节→肾脏排泄→全身组织利用”的水液代谢路径高度吻合。前者以整体功能概括生命活动规律,后者以解剖结构和分子机制揭示具体过程,二者从不同角度诠释了人体水液代谢的动态平衡原理。

长期高血压,中医怎么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