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
  • 视频
  • 微头条
  • 合集
  • 小视频
00:12
清军以寡敌众,大获全胜。
05月04日

康熙三十四年秋(1695年),准噶尔大汗噶尔丹亲率三万精锐骑兵突袭喀尔喀蒙古车臣汗部,其军事行动沿克鲁伦河谷展开,最终驻跸于巴颜乌兰(今乌兰巴托东南)东麓。噶尔丹对外宣称将联合沙俄火枪兵六万,意欲大举进犯漠南蒙古地区,康熙帝闻讯后决定御驾亲征,统率中路清军进抵克鲁伦河前线,形成战略威慑态势。

面对清军压倒性的军事优势,噶尔丹当机立断,于月黑风高之夜率部西撤,放弃辎重营帐等全部军资。康熙帝迅速调整作战部署:擢升马思喀为平北大将军,命其固守巴颜乌兰战略要地;令抚远大将军费扬古指挥西路清军实施战略迂回,预设伏击圈阻断准噶尔军退路;同时调遣内大臣纳兰明珠统筹粮草转运,确保西路军补给线畅通。圣驾亲率前锋追击三昼夜,至拖诺山(巴颜乌兰以东)方止,展现清廷平定叛乱的坚定决心。

当准噶尔军退至特勒尔济(今乌兰巴托东南)时,其兵力已锐减至万余。费扬古所部西路清军进驻昭莫多,距特勒尔济仅三十里。主帅精心构建包围体系:东线依托山地构筑火器防御工事,西线沿土拉河布设机动防御阵线,骑兵主力隐蔽于密林之中,中军则以绿营精锐孙思克部为战术支点。为诱敌深入,清军特遣四百精骑实施战术佯动,成功将准噶尔主力引至预设战场。

决战时刻,清军依托地形优势实施立体打击:火器营居高临下形成密集弹幕,藤牌兵持拒马木梯次推进,构建起纵深防御体系。准噶尔军虽屡遭重创,仍凭借游牧骑兵的机动性发起亡命冲锋。费扬古敏锐捕捉战机,发现敌军后阵旌旗散乱,判断其辎重与家属所在,遂指挥预备队实施两翼包抄。此战术机动彻底打乱准噶尔军作战体系,清军乘势发起总攻,斩首三千余级,俘获数百人,噶尔丹嫡妻阿努可敦殒命疆场,准噶尔军主力遭受毁灭性打击,此役标志着噶尔丹军事集团的彻底崩溃。历经三次大规模征伐,准噶尔汗国战略空间被极度压缩。

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康熙帝再度统率大军渡黄河西征,此时准噶尔汗国已陷入内外交困:故土伊犁被侄儿策妄阿拉布坦占据,核心将领相继倒戈。在清军多路合围之下,噶尔丹最终于阿察阿穆塔台山穷途末路,服毒自尽,其毕生经营的准噶尔汗国被重创。

05月01日

1865年,李鸿章以收购美商旗记铁厂为基石,于上海黄浦江畔创立了江南机器制造总局。这座占地70余亩、拥有2000余名工人的近代化企业,不仅构建了以枪炮制造、弹药生产、船舶修造、机械加工为核心的军工体系,更开创性地设立了翻译馆与广方言馆,为中国近代科技翻译与外语人才培养播下火种。

回溯历史脉络,上海作为近代中国工业滥觞之地的特征早已显现:道光二十三年至咸丰九年(1843-1859年),列强在上海开办的18家企业中,修造船厂多达12家,殖民者以坚船利炮叩开国门的同时,也悄然播撒了工业文明的种子。同治四年(1865年),江南制造总局的诞生标志着中国工业觉醒的破晓时刻。这座由曾国藩规划、李鸿章督办的近代化工厂,以惊人的发展速度书写着工业奇迹:

• 同治六年(1867年),成功研制中国首批机床,开启机械制造本土化进程;

• 同治十三年(1874年),建成中国第一条黑色火药生产线,打破军事工业原料依赖;

• 同治十四年(1875年),产出首批硝酸(旧称"镪水"),奠定化学工业基础;

• 光绪七年(1881年),铸造首枚铁壳地雷,实现弹药技术跨越;

• 光绪十年(1884年),建成亚洲首座无烟火药厂,技术水平直逼西方列强;

• 光绪十六年(1890年),炼出第一炉钢水,终结中国不能生产特种钢的历史。

这座跨越三个世纪的工业巨擘不仅是中国近代军事工业体系的孵化器,更孕育了第一代掌握现代工业技术的产业工人阶级,被誉为"中国近代工业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