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孟頫《二羊图》:戏墨写人生两相,低头只因困顿时

拾画笔记

赵孟頫《二羊图》以其精妙的笔墨戏说了人生的两相:困顿时的卑微低头,无虑时的高傲抬头。芸芸众生,皆为“羊”,有时我们扮演着绵羊的角色,有时我们扮演着山羊的角色。每个人所遭受的命运际遇不尽相同,不必去苛求他人去做出我们所希望的选择。既是绵羊,就不必要求山羊做一只绵羊;既是山羊,亦不必去艳羡绵羊。那只低头的山羊,曾经桀骜不驯,可在一个生命最为艰难困顿的时刻,为了“活下去”,也不得不选择低头。


赵孟頫《二羊图》

赵孟頫在中国艺术史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赵孟頫留给公众的清晰形象是一名书家,他的小楷几乎成为了人们学习小楷的范本,诸如《小楷道德经》、《洛神赋》、《汲黯传》等无代表着中国书法史上的小楷标杆。同时,赵孟頫亦是一名画家,他的《水村图》、《鹊华秋色图》、《幼舆丘壑》等作品在画史上皆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甚至于可以说,元代文人画正是因为有了赵孟頫的出现才焕然一新。


赵孟頫的绘画题材多样,不仅有山水,也有花鸟、人物等。但是,这些作品传承至今的并不多见。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的《二羊图》是现存赵孟頫唯一的一幅羊画作品,与《二羊图》类似的另一幅《调良图》也是唯一的一幅马画作品。相比赵孟頫的山水画,其兽畜画对后世的影响并不是很大,我想,这其中一个重要的原因很可能与这些作品传承下来的少有关系。就画史中对赵孟頫马画的记载来看,评价是在太高,而现存的《调良图》又只能算得上是一幅中等佳作。《二羊图》大概也是赵孟頫绝无仅有的一次尝试,而且凑巧传世至今被我们所看到。这也是今人的幸运。


浩瀚的艺术长河中,有多少画史文献记载中的绝世精品都只能通过抽象的文字记录去怀想原作的神采,却遗憾无法得见其真容。这样的遗憾太多了,类似《二羊图》这样绝无仅有的作品,在艺术的传承中,是何其幸运,又是何其悲凉。今读《二羊图》,恍惚间有韩滉《五牛图》的影子在画卷上浮动,亦能感受到子昂“戏为写生”的趣味;在复古与趣味之外,却也见得画外之思。

赵孟頫《调良图》


韩滉《五牛图》


一、《二羊图》:气韵有得,戏墨说心


《二羊图》,纸本水墨,纵25.2厘米,横48.4厘米,现藏美国华盛顿弗利尔美术馆。元代以及其后的明清文人画家们作画更多的是选择纸本而放弃了绢本,主要在于纸本吸水性好,更容易表现出文人画所要表达的笔法变化和深逸之气。这幅《二羊图》便是笔法变化与神逸之气的范本。将《二羊图》与《调良图》对比,我们会发现许多相同之处,比如,背景为空白,古意浓郁。几乎可以判定的是这两幅作品都是很巧妙的习古、仿古之作。至少可以基本看出《二羊图》与《调良图》深受《五牛图》的影响。


赵孟頫《二羊图》绵羊


这幅作品内容极为简单,画面中只画了两头羊,分别是左侧的绵羊和右侧的山羊。绵羊和山羊分别作抬头和低头之状态,并且相互之间有一个顾盼的关系。在唐画中,我们常常也可以看到画面中的这种人物与人物,或者人物与动物之间的顾盼关系。在这幅画卷中,赵孟頫依旧谨遵唐法,使得两只羊在画面中显得并不孤单,因为有了顾盼,便增添了画面一定的叙述性。从某种角度上看,《二羊图》比《五牛图》更富有延展性。《五牛图》中所绘的五头牛是彼此独立的,或也可说是五头独立的牛的画像。而《二羊图》让人感觉画面中的两头羊并非各自独立的。



绵羊的画法很有趣,采用湿笔在纸上晕开浓淡不一、大小不一的墨块,笔触“淹没”在水墨之中不是很分明。圆滚滚的身体说明此刻这头绵羊已经吃饱了。绵羊的面部表情显得神情祥和而知足。其头部有意缩小,而屁股部分则有意放大比例,造成一种视觉上的似真似幻的效果。我们可以看看唐代的一幅《贵妃上马图》中唐王的坐骑,也是类似的画法。应该说,赵孟頫是在有意运用“视觉典故”。


赵孟頫《二羊图》山羊


再看山羊。山羊的画法是干笔作画的很好例子。在这幅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到山羊浑身上下的长毛明显是将笔毫铺开蘸浓墨而后放置一段时间再画的。干笔上的浓墨扫过纸面之后,留下清晰可见的毛发线条。同时又有一种格外飘逸的效果。这只山羊正在低头吃食。与绵羊相比,山羊的整体形象更加立体,如同是浮在纸上面似的。


两头羊,两种画法,一干一湿。绵羊此刻是静止安宁的状态,山羊此刻是吃草运动的状态;绵羊是潜入纸中的,山羊是浮于纸上的,这些足见赵孟頫在绘画上的高潮技巧了。画中两头羊的刻画,也让观者印象深刻,虽然画作本身尺幅不大,但是两头个性鲜明的羊,却无不是在香外界传递着一股“戏”的气息。种种迹象表明,赵孟頫的确是在“戏为写生”。他的戏,也是墨戏。赵孟頫作此画的时间约为1300年,这一年的赵孟頫依旧在元朝廷做官,面对官场上的不得志,大概唯有借着笔墨来聊以慰藉了。


二、山羊与绵羊,人生两相


关于赵孟頫这幅作品中所绘的山羊与绵羊,有人曾揣测其象征意义。因为画面中山羊和绵羊分别展现出了不一样的精神面貌,故而有人揣测绵羊和山羊分别指的是苏武和李陵这两位汉朝大将。苏武持节出使匈奴,结果遭到扣留。苏武面对匈奴的威逼利诱始终不肯投降,结果被迁至北海边放羊。这一呆就是十九年。十九年的时间里,苏武始终保持着自己的气节。而和苏武同时代的李陵则不一样,李陵兵败之后投降匈奴。后来得知汉皇帝夷灭三族,并有司马迁获腐刑,对汉朝失去了信心。李陵本身名将李广之孙,却最终投降而落得个不忠的罪名。


于是有人便揣测画中神情孤傲的绵羊象征着苏武,而右侧山羊低头的卑微就如同李陵。这种说法也颇为有趣。但是,如果从当时赵孟頫的处境来看,我想这种解读并不太合理。以山羊绵羊来象征苏武、李陵两种精神品格,对于尚在朝中为官的赵孟頫来说是极为危险的;即便赵孟頫已经辞官,以赵孟頫的声望知名度,其一言一行也很难不被人关注。


在我看来,山羊绵羊另有所指。1299年,赵孟頫回到了江浙等地做了一个小官。此前的赵孟頫大多时间都是在京城为官。他甚至在元朝皇帝身边哪怕是做一名小官,时间久了也是危险的。故而极力请求外调外地。1299年,赵孟頫回到了家乡江浙。很多年前,当忽必烈征召赵孟頫入朝之时,赵孟頫顶着江浙文人们的唾弃,背负着不忠的骂名在朝廷做了官。对于他来说,这一段时期是艰难的,他的内心无时无刻不再备受煎熬。本事皇室宗亲的赵孟頫,在家国破灭之后投入了敌人的朝廷。对于一个素来讲究忠贞明志的汉人社会来说,赵孟頫的所作所为都是无法被汉人知识分子所接受的。


回到江浙的赵孟頫,或许再一次面临着这种内心的煎熬。他或许想过解释,但是似乎“解释”也是一种危险的行为。这与他在作画时的表现完全不同。他所提倡绘画要有古意,以至于在很多看似奇怪的画作中还特别解释一番,生怕人们误会了他作画的本意。而很奇怪的是,赵孟頫对于自己应诏之事却很少通过文字言语提及。而这幅《二羊图》则是在通过一种更加隐晦的形式来发出着内心的一点心声。


《二羊图》图中的两只羊,一只绵羊,一只山羊。现实生活中,绵羊的性格温和,而山羊的性格倔强。如果将一只山羊放到一群绵羊之中,那么山羊一般是领头羊。赵孟頫是否是在以羊喻人(可以特别指汉人),而山羊绵羊则是人内心中的人性两面。在元朝,汉人地位低下,都不过是任人宰割的羔羊,哪怕是性格倔强的人,也会有低下头颅的时刻,而那些温顺的人,也有高昂着头颅的时刻。


低头与抬头,事关生存。为了生存与困境,人有时候就得低头俯身。当生存与困境不再是问题,人便能抬头凝视这个世界。画面中那只低头吃草的山羊,如果它不肯低头吃地上的草,等待着它的将是饥饿甚至于死亡。高昂头颅的绵羊,它是从容宁静的,因为此刻的它已经吃饱了。读这幅作品,我常常会觉得赵孟頫其实是很痛苦的,因为他重又勾起了很多年前自己面临选择的那段日子。摆在他面前的或许只有生与死两个选择。我们今天很难体会赵孟頫当时内心的恐惧与无奈,或许唯有与他有着类似境遇的朱耷才能体会吧。1300年,应朋友之邀而作《二羊图》的赵孟頫,或许是希望借用这种隐晦的方式来告诉世人,他本是孤傲的山羊,但是为了活下去,他不得不低头。


在这幅画中,赵孟頫的题跋写到:“余尝画马而未尝画羊。因为仲信求画,余故戏为写生。虽不能近古人,颇于气韵有得。”从这段题跋来看,这似乎是赵孟頫第一幅羊画,当然也是我们今天能看到的唯一一幅羊画。朋友求画,为什么不画自己更擅长的马画,而要画自己未尝画过的羊画?似乎正暗合着借“羊”说点自己的心中的“想”。就是这样的一点点隐晦的想法,赵孟頫也只能隐藏在“戏为写生”之中。


赵孟頫《二羊图》题款


三、画外:生命中有些时刻总得低头


“不为五斗米折腰”的陶渊明是圣人,被困十九年不屈不挠的苏武是圣人;然而,生活中的大多数人,不过是凡人,有时候,面对“五斗米”也不得不“折腰”。“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我想,男儿同样不轻易低头,只是未到困顿时。


至元二十三年(1286),忽必烈诏宋代遗臣同又是皇亲国戚的赵孟頫入朝。这一刻对于赵孟頫来说,大概是其人生中最为艰难的时刻。他从未想过自己的命运会在这一刻被推到一个历史舞台耀眼之处。作为宋朝宗室,赵孟頫的身份何其特殊,此刻的一言一行无不在江南汉人文人圈子里引起轩然大波。他可以以死明志坚守作为宋室皇家的最后尊严,亦可保全自己作为知识分子的尊严。但是,他没有这样选择,而是选择了一个在当时遭受大半个知识分子文化圈子唾骂的道路——奉诏入朝为官。回到1286年,凡人赵孟頫大概也仅有这样一条道路可走。他有妻小家人,他有亲朋好友。此时此刻,他的选择不再是个人命运的选择,也是家人朋友命运的选择。这一刻的赵孟頫,选择了低头。


芸芸众生,皆为羊,或为绵羊,或为山羊。众生既有绵羊温顺的一面,也有山羊倔强的一面。温顺的绵羊在顺境中会抬头挺胸,倔强的山羊在困顿中也会低头弯腰。赵孟頫是“凡人”,朱耷是“凡人”,即便像李煜、赵佶这样的“天子”也终究是凡人,更何况芸芸众生。


山羊与绵羊,人生际遇之两种。倔强的心也有柔软的时候,低头只为抬头。面对生死,陷入泥沼,或许活下去才是每个平凡生命最为重要的本能。电视剧《将夜》中,男主角宁缺有一句“口头禅”,无论遭受多么大的屈辱和悲恸,他总是告诫自己和身边人,要“活下去”,唯有“活下去”才能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才能爱自己想要爱的人。

举报
评论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