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死一生《富春山居图》

穷尽技术,只为艺术更真实!

黄公像 来源于网络

看《富春山居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个故事:

明末年间,有一副画传到了著名的明末清初收藏家吴洪裕手上,他把这副画看得比命还重。去世前,跟家里人说了句:

这幅画我得带走,你们把它烧了吧。

家人看着吴洪裕死前最后一口气都咽不下去,只好当他的面开始烧这幅,侄子吴静庵赶到,一把将画从火盆里夺出。

这幅画就叫《富春山居图》,可已被烧成两截,后人将前半截称为《剩山图》,后半截称为《无用师卷》

历经N年过后,后来《剩山图》收藏于浙江博物馆,《无用师卷》收藏于台北故宫博物院,2011年6月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首度合璧展出。

《剩山图》

600多年前,当年80岁的黄公望在富春江畔驻足,然后用了整整用了4年,只做了一件事。当《富春山居图》画完,他长舒一口气,重重将笔扔入江中,长吁这一生,我完成了。

富春一角

画完后特意题款送给师弟郑樗(字无用),郑无用用生命保护着这幅画,就怕“顾虑有巧取豪夺者”。在明代成化年间,《富春山居图》传到书画家沈周手里,绘画之人自然是爱画之人。沈周不仅奉为至宝,还请好朋友欣赏,然而就当沈周把画交给一位朋友请他题跋时,没想到那位朋友的儿子,心生歹念,把画偷偷卖掉,还狡辩说画是被人偷了。沈周捶胸顿足,放声大哭,可是后悔已经晚矣。《富春山居图》,如今只剩下留在头脑中的记忆了,后来他硬是凭着记忆,背摹了一幅《富春山居图》。

直到嘉靖年间,《富春山居图》才真正重见天日,明画家、诗人安绍芳收藏此画。

《无用师卷》第一段

隆庆四年,无锡画家谈志伊将其收入囊中。万历二十四年,《富春山居图》被董其昌(晚明最杰出的书画家)所购得。 董其昌晚年又把它卖给了宜兴收藏家吴正志,到清朝顺治年间,传到了孙子吴洪裕手里。

《无用师卷》第二段

吴洪裕珍爱之极,恽南田《瓯香馆画跋》中记:吴洪裕于“国变时”置其家藏于不顾,惟独随身带了《富春山居图》和《智永法师千字文真迹》逃难。而人活不过百岁,在吴氏弥留之际出现了本文开始的一幕。

《无用师卷》第三段

曾一段时间,《山居图》流传于民间,直到乾隆十一年(1746年),乾隆皇帝花了两千两银子,买得《富春山居图》后半段《无用师卷》,而前一年乾隆帝得到一幅《山居图》(后人称为子明卷),在两幅辩认中,他认为《子明卷》为真,故真迹《富春山居图无用师卷》倒没提多少款,画面特别干净清爽,也算是一大幸事。

《无用师卷》第四段

此后200年间,一直静静的在故宫里安放,在1933年故宫重要文物南迁,包括《富春山居图》在内的万余箱珍贵文物,先运抵上海,再运至南京。1949年国民党将这些珍宝带至台湾,其中真伪两卷《富春山居图》都存放在台北故宫博物院。

《无用师卷》第五段

抗日战争时期,近现代画家吴湖帆以古铜器商彝与人换得《剩山图》残卷,如获至宝,从此自称其居为“大痴富春山图一角人家”。并于1956年,将《剩山图》送到浙江博物馆,从此《剩山图》结束了漫漫漂泊之路,成为浙博的“镇馆之宝”。

《无用师卷》第六段

黄公望跋文:

至正七年,仆归富春山居,无用师偕往。暇日于南楼援笔写成此卷,兴之所至,不觉亹亹布置如许,逐旋填剳,阅三四载,未得完备,盖因留在山中,而云游在外故尔。今特取回行李中,早晚得暇,当为着笔。无用过虑 有巧取豪夺者,俾先识卷末,庶使知其成就之难也。十年,青龙在庚寅,歜节前一日,大痴学人书于云间夏氏知止堂。


附上《富春山居图子明卷》,乾隆兴致之高,整幅长卷空白处全是他的题跋!

明 佚名(仿黄公望)《富春山居图子明卷》

说起《富春山居图》的创作过程,画家还是有一段经历的,黄公望50岁前做了一方小官吏,并在张闾的官僚手下做过椽吏,然而天有不测风云,张闾犯了官司,连带黄公望遭诬陷,蒙冤入狱。出狱后,黄公再也不恋权位,金钱,从此浪迹天涯,游历于山川美景,80岁时来到浙江富春江。当年黄公踏遍了富春江两岸,背着画卷带着干粮一路前行。渔舟唱晚,樵夫晚归,山林寂静,流水无痕都变成了他人生的注脚。丰富的阅历,心态的缓和,技艺的精进,成就了这幅影响着几个朝代的山水画,震惊着古今画坛,期待着未来某一天两幅画能真正的合璧。

明代书画家沈周:墨法笔法,深得董、巨之妙。……噫!以画名家者,亦须看人品何如耳。人品高,则画亦高,故论书 法亦然。

明代书画家董其昌:吾师乎!吾师乎!一丘五岳,都具是矣!…… 此卷一观,如诣宝所,虚往实归,自谓一日清福,心 脾俱畅……诚为艺林飞仙,迥出尘埃之外者也。

清代画家恽寿平:凡数十峰,一封一状,数百树,一树一态,雄秀苍茫,变化极矣。

。。。。。。

了解更多
举报
评论 0